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大禹,会稽与夏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许多古籍与传说遗迹中 ,夏王朝的开国元勋大禹与会稽关系甚为密切 ,会稽地区应是夏文化的萌生崛起之地。但会稽究竟在何方 ?经仔细考辨 ,笔者认为会稽在浙江最为可信。禹的父亲鲧被杀的原因 ,过去一直认为是他采用了堙的治水方法而导致治水失败 ,其实并非如此 ,鲧被杀的真相是鲧在与尧、舜的斗争中失败了。大禹最大的功绩是治平水土、创立夏王朝。但从总体上看 ,鲧、禹治水是一个神话传说 ,其实质是卷转虫海侵淹没东部沿海平原 ,然后随着海退的过程和越人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而使平原再度露出水面这一自然——人文过程在越族人民头脑中的曲折反映。  相似文献   

2.
考证大禹的出生地,有利于更好地研究华夏古代文明.大禹出生在山东,证明有五:禹的父亲鲧的活动范围在“四渎“或“河济“之间;禹的母亲有莘氏的地望在曹州附近;曹州有山有水,给大禹出生的传说以根据;禹母的己姓是东夷族的一支;夏的祖地杞现在曹县境内.  相似文献   

3.
钱辉 《遵义科技》2005,33(2):61-62
传说舜的时候天下发大水,鲧奉命堵水,九年也没有成功。鲧的儿子禹秉承父志继续治水,禹分析了其父治水失败的原因,弃堵取导,引流入海,于是洪水顺服,国泰民安。父子同是治水而选取的方法迥异,父辈一味堵截,儿子因势利导,结果前者收效甚微,后者事半功倍。可见,要做好一件事光有明确的目的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恰当的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4.
1992年春,笔者在杭嘉湖平原考察民俗民风民间文化时,对湖州含山乡的蚕花节和德清县三合乡的防风故国两项内容甚为关注。关于蚕花节,笔者将另行撰文,此仅将防风故国的考察情况略作研究。众所周知,洪水与治水神话是上古神话中经常出现的一个主题,两河流域、印度、中国,都有这样的神话传说,其范围可谓遍及全世界。中国治水神话中以大禹治平水土、教民稼穑、三过家门而不入最为著名。然而,在吴越地区,也曾出现过一位与鲧、禹同一时代,  相似文献   

5.
笑对死亡     
人世间,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生是走向死亡的起点,死是生的最后终结。人生只有两极:生与死。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都希望长寿,甚至想长生不老,秦始皇就是如此。他派人踏遍千山万水寻找长生不老药,后来听说东瀛扶桑有,竟派三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文献与古遗迹角度论证了大禹出生于四川省北川县石纽刳儿坪,大禹的出生和娶妻皆与巴蜀人的大石崇拜有密切的关系,而伴随大禹治水把这种“石生人”的大石崇拜又带到了中原、楚越之地。禹在其父鲧被帝杀死之后,他便承担了父亲留下的治水重任,由岷江东别为沱,“卒布土以定九州”。巫山神女神话虽产生于战国时代,却与大禹治水直接相关,大禹治水足跡遍于大半个中国,《山海经·山经》中所记山水应是他的亲身经历。因此,大禹神话的表现形式就是英雄神话与大石崇的拜结合体,其与远古巴蜀历史文化表现为一种同构关系。  相似文献   

7.
《奇闻怪事》2013,(9):8-9
江苏如皋是个有名的长寿之乡,四世同堂、五世同堂很常见。据统计,这里的百岁老人多达251名。在当地坊间,流传着一个神秘传说:当年秦始皇想长生不老,就派徐福到东海寻找长生不老仙丹,没想到徐福在海上遇到了狂风大浪,找来的长生不老仙丹全撒在了如皋,从此这里的水土有了一种灵气,长寿老人就特别多。这种传说不无道理,因为在中国古代,希望通过服食丹药而长生不老的人特别多,那么真有这种"不老仙丹"吗?据悉,南京市博物馆就收藏了  相似文献   

8.
鲧、禹父子治水相关记载既有超自然的神话,也有远古历史传说,一般认为先有超自然的神话,经过历史化改造,转变为远古历史传说。鲧、禹故事无论历史化发生之前,还是之后,其基本内容都是治理洪水,和创世神话似乎无关。部分神话学家认为这组治水神话的原型是创世神话之一即所谓“捞泥造陆”型似乎根据不足。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所谓“治黄”,系指黄河下游的治理;“防洪”系指防御黄河洪水的危害。本文的主旨,在于综述古今中外治黄学说,借以提高对黄河的认识:说明单纯的防洪不是治理黄河之道,妥善处理与利用黄河泥沙水流的特性才能根治和利用黄河,同时也就免除了洪水的威胁。二、治黄的历史 1.大禹治河我国人民与黄河作斗争,已有四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公元前2286年,大禹担负  相似文献   

10.
2008年春,<质疑纪连海(大禹的婚外情)>一文在"文化中国"网站首发,人民网接着编发全文并加了编者案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各大媒体反响强烈.浙江、福建、湖南、河南、四川、台北等地姒氏、禹氏、夏氏为代表的大禹后裔强烈不满,尤其是大禹出生地北川羌族自治县的社会各界群众,更是群情激愤.本文列举了部分反禹观点并逐一批驳,以维护大禹这个华夏祖先,千古圣贤的崇高形象.  相似文献   

11.
《甘肃科技纵横》2002,31(4):53-54
自然的启示 长生不老的愿望只能通过人类去探索才能实现.但是,在一般人的思想中总是固执地认为,有生必有死,这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既然衰老是一种规律,而不是定律,那么形成这一规律的本质一定是有因可寻的生物学现象,因此也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查明这一规律的本质,就能按这一规律去设计出使人返老还童和长生不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正传说大禹奉命去治理水患,有人在河边捡了一片青石送给他,大禹发现那片青石上有一幅治水用的地图。这就是"河伯献图"的故事。另一个有关的传说是:大禹曾铸造九个鼎,并在鼎上刻图像,制成一种独特的鼎地图——"九鼎图"。当时的人们观看"九鼎图",能辨识山川。传说未必是真实的,想了解我国古地图的秘密,我  相似文献   

13.
正尽管严谨的现代科学认为,衰老无法"抵抗",只能"延缓",但21世纪的"长生不老"理念已经改变:幸福人生的终极理想不再是"不老",而是"健康地老去"  相似文献   

14.
<正>出门忘了带钥匙,洗完衣服忘了晾晒,托同事买的红豆忘了拿……妈妈健忘的事实在太多,数都数不过来。可就在这几天,我对妈妈的健忘有了新的认识。上周日妈妈去逛街,临出门时爸爸嘱咐她:"换季了,别忘了给自己买件衣服。"晚上,妈妈一进门,就迫不及待地叫我:"宝贝,快过来,看我给你买了  相似文献   

15.
李钢 《青年科学》2010,(2):39-39
一位商界朋友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家公司接下国外名牌服装的4万件出口定单,因工艺不合格,发生“逃单”而积压,成为了一批“死货”。这时另一家公司以低价收购了这批服装,并且以每件加价20%的毛利,转手批发给另外的零售商,不仅使“死货”变成了“活钱”,而且自己也大大赚了一笔。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独特视角,研究了上古夏族宗祖鲧和禹的关系,认为鲧不但是禹母,而且也很似禹妻,鲧对于禹似母似妻,是上古原始公杜晚期一种独特的史历现象,其形成和禹的“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x)存在密切关涉。屈原《天问》“焉有龙虬,负熊以游?”向无确解。本文即从诠解《天问》这个难点入手,解决上古夏族历史这个迷离扑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方志敏关于"死"的理念中,"死"是一种辩证的否定。它既是生命的终结,也是生命的升华,产生的是一种激励后人更加努力奋斗的精神。方志敏的关于死的意义、死的价值、死的期望及对死的态度的表述,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道理。方志敏关于"死"的理念渊源于孔子的"杀身成仁"和孟子的"舍生取义"的哲学命题,但它具有时代特征,有自己独特的哲学之道。  相似文献   

18.
殷周以来 ,国君既代表社稷 ,又主持宗庙的祭祀 ,掌握全国最高的祭祀祖先的场所 ,身为“天子”的君王成为天帝在人世间的代表 ,普天之下只有通过君王才能受到天帝的恩惠。民众于是失去了祭祀天帝、直接同天帝沟通的权力。为寻求精神寄托 ,民间祭祀就以“心理补偿”的方式大量出现。殷周以前所有的祭祀活动和殷周至汉之间的非宫廷祭典 ,以及汉以后的“庶民传统宗教”的所有祭祀 ,另外连同身处山势高峻、交通闭塞的古老民族的某一部落或某一支系一直沿氏民族社会的祭祀活动 ,为民间祭祀的分野  相似文献   

19.
罗兰.巴特的著名论文《作者之死》文字不多,但其思想来源却十分复杂:哲学界反理性思想尤其是福柯的"人之死"理论、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理论和拉康的主体观、法国当时的社会现实等都为"作者之死"理论的提出准备了条件。和福柯、拉康在哲学界高倡"人之死"、"主体死了"相呼应,巴特把矛头指向权力结构在文学批评领域的体现者——作者身上。他宣布了"作者之死",在话语领域中争取实现自己的乌托邦理想。  相似文献   

20.
验房秘诀     
<正>开发商交房的时候,购房者检查房屋的各方面质量是一件麻烦事,如果自己不是行家又找不到"专业人士"陪同收楼,那么,就带上这八样小宝贝,自己出动吧。可不要小看了他们,关键时候他们能够发挥出你想象不到的作用。乒乓球头号宝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