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中国科技成果》2008,(4):50-50
本项目获国家863计划、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科技专项资金和北京市科技项目基金的资助。通过对古今文史及医学文献、SARS的证候要素、证候特征及证候演变规律、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各种治疗方案疗效评价、透邪解毒法的作用机理、SARS后骨坏死和瘟疫研究的方法学等进行深入系统研究,以期构建瘟疫研究模式及其方法体系,为发挥中医药治疗突发性、传染性疾病的优势和作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技成果》2008,(4):48-48
随着激素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由此引起的股骨头坏死已超过创伤性股骨头性坏死而成为该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文献报道器官移植术后使用激素的股骨头坏死发病率超过30%。2003年的抗SARS治疗中,糖皮质激素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根据我们在这次临床的实际统计,超过50%的SARS病人因此而发生了股骨头坏死。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SARS、禽流感等病毒马不停蹄地追击着人类文明的脚步,时有明显增强的迹象。全世界的科学家、医学家每当谈起SARS、禽流感等病毒就会变得惊恐万状,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知道这些病毒一旦适时变异,在当今交通发达便捷、人口流动广泛的时代,病毒可以爆炸的速度传播开,后果不堪设想更因为他们深知人类对这些病毒还没研制出真正有效的药物,人类处于被动的境地。然而,2006年12月27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对“一枝黄花’在制备治疗和预防SARS病毒的药物中的应用”(专利号:ZL03148206.6)这项专利技术的授权,标志着人类迫切需要的“第2种抗生素”即将诞生。  相似文献   

4.
在突如其来的SARS面前,中国科技界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很多科学家积极投身到抗击SARS的战斗中,在病毒测序、检测、寻找病原体、疫苗研制、防护设备研制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为战胜病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国发病最早、病例最多,应该是最便于取样研  相似文献   

5.
慢性肾脏病(CKD)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现代医学药物具有一定副作用,效果也不理想。因此,国内外学者开始从中医药入手,寻找治疗CKD的有效方法。 我们认为,柴苓汤不仅对肾脏病有治疗作用,还可能会对肝纤维化有一定治疗作用。分析柴苓汤中的有效成分并进行相关机理研究,对研制防治肝肾纤维化的新型药物,解决治疗问题非常必要,因此,我们分阶段对不同柴胡剂及其有效成分治疗实验性肾病及抗肝。肾纤维化的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技成果》2008,(15):59-60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艾滋病的临床治疗研究——中西医结合艾滋病的临床治疗研究”课题(2004BA719A14—5)研究目的:(1)通过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采用中西药物联合应用,对HIV/AIDS患者进行治疗,评价云艾1号增效减毒作用;(2)评价云艾1号与HAART合用的安全性;(3)探索在边境、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抗病毒治疗的有效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7.
20 0 3年 7月— 9月 ,香山科学会议陆续召开了第2 0 4— 2 0 6次学术讨论会 ,与会科学家针对SARS预防与控制、低氧与健康、航天编队飞行及空间虚拟探测技术等备受科学界关注的科学技术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SARS预防与控制  虽然SARS的流行在我国已基本得到控制 ,但它还可能卷土重来 ,因此十分有必要对SARS的流行特征、SARS预防控制中的经验和教训等从科学层面上进行阶段性总结、分析和交流 ,并探讨应付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对策。  香山科学会议继“SARS病毒与严重的急性呼吸道综合症”第 2 0 3次学术讨论会 (中国…  相似文献   

8.
SARS在我国流行提出的伦理和政策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讨论SARS在我国流行提出的伦理和政策问题。作者指出SARS的流行说明不能认为随着人类文明的进展,疾病将会逐渐减少以至被消灭,更应该警惕跨物种感染的发生。SARS的流行突出说明公共卫生在保障公众健康和卫生资源公正分配中的重要性,而公共卫生由政府负起责任,建议起草“公共卫生法”,并加强公民的医学和健康教育,对不卫生和不文明的管制。SARS的流行也突出了农民的医疗保险问题,应按照国家、单位和农民共同负责的原则,保障农民的生命健康权,并各级政府对此责无旁贷。SARS的流行也说明医院改革中的问题,一些错误的政策和措施恶化医患关系,必须改革医务人员的工资制度。SARS的流行提出了另一个问题是正确处理人类与动物的关系,人们有责任关怀动物,建议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取缔和杜绝食用野生动物和作为人类助手和朋友的宏物。  相似文献   

9.
对SARS命名的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了樊静先生的文章颇有同感 ,正如樊先生所说“SARS还在研究、发展 ,目前病因、病理、传播、治疗等还有很多未知数”当前广泛应用的“非典型肺炎”以及它的群众性俗称“非典”约定俗成也无可非议 ,无碍防治“非典”的大局。随着病原学的进展 ,已有相应的变化 ,例如 ,3月 15日WHO把它称做“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 ,简称SARS)已经把当前的“非典”与以往多年沿用的“非典型肺炎”(atypicalpneumonia)区分了 ,在明确了变异的冠状病毒 (mutatedcoronavirus)之后 ,也曾有人建议直接改称冠状病毒肺炎 (coron…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成果》2014,(14):23-23
该研究采用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方法,以喷、涂等中医外治手段联合治疗慢性湿疹并进行优化,以探讨中医治疗湿疹的外治综合治疗方案。评价综合治疗方案的安全性、有效性,以期得出标准化的中医治疗湿疹的以外治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同时探索具有中医特色的湿疹临床效果评价体系,初步从临床效果、经济学指标等方面多层面、多角度探索更为科学、合理的局限性慢性湿疹的多指标、多系统中医评价方法,构建具有中医特色的综合疗效评价体系。通过较长时期多中心临床实践加以验证,在湿疹中医诊疗方案、临床路径推广运用。而且同时,课题组人员编写《慢性湿疮(湿疹)中医外治方案》和《外用中成药在湿疹皮炎治疗中的应用专家共识》;以慢性湿疹的中医生存质量量表为观察指标构建了《慢性湿疹中医生存质量量表》。共发表与课题相关且标注课题基金的论文13篇;出版著作1部;培养硕博研究生8名;获发明专利2件(ZL 201110117372.9;ZL 201110117970.6)。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基础科学》2003,(3):48-50
面对突如其来的SARS危害,社会各界心急如焚。而在新出现的SARS病毒面前,我们都还是小学生,因为大家至今对它还知之不多。在这一特殊时刻要解决SARS这一特殊问题,多学科、跨部门的专家学者及时交流信息与加强合作研究,尤为重要且刻不容缓。经有关专家倡议,香山科学会议于2003年5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技成果》2007,(23):50-50
当前,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发达国家及我国大中城市高居榜首。据2005年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CSCO)年会资料显示,如不积极预防,2005年后我国每年发病将超过100万例,成为世界第一肺癌大国。在已确诊的肺癌中,非小细胞肺癌占80%左右,其中有远处转移的晚期肺癌(Ⅳ期)占60%以上。医学界普遍认为提高非小细胞肺癌疗效的唯一措施是多学科综合治疗,其中中医药治疗占有重要地位。中西医结合是我国肿瘤治疗的特色和优势,但目前由于缺乏系统研究的资料,其有效性、安全性及作用特点缺乏循证医学的证据,中药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和特点至今得不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重视。  相似文献   

13.
华蟾素是国家新产品、国家中药保护品种。目前研究表明,华蟾素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使用安全,已广泛用于恶性肿瘤临床治疗。华蟾素存在中药制剂普遍固有的缺点,即确切的有效组分报道不一,临床试验设计尚不全面规范等。迫切需要进一步研究,以获得华蟾素确切抗癌安全性、有效性信息,为提高制剂质量和临床疗效提供保证。项目利用外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研究理念,为促进中药产品创新和进入发达国家药品主流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对“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的英文缩略语SARS,我是主张径用字母词(SARS),即不翻译,让它直接进入华文。
别说学过英文,只要学过汉语拼音,看到SARS,小学生都能拼得又快又准。目前,媒体径用SARS的现象日益普遍,易写易拼是原因之一。不过,有的人不喜欢字母词,不喜欢在华文中掺杂英文,所以还是要翻译。
在中国大陆,有人建议用“萨斯”取代“非典”,但是用“萨斯”者少之又少,“非典”独领风骚。台湾媒体用SARS的频率大大高于非典型肺炎。香港用得很乱,SARS、非典、沙斯、沙示或沙士都有,使用频率较高的是“非典”和SARS。
马来西亚媒体用非典型肺炎的频率高于SARS。BBC中文网用SARS和“萨斯”,《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络版用SARS和“非典”。
新加坡华文媒介统一译名委员会将SARS音译为“沙斯”,华文报从4月17日起正式采用这个译名。在周边国家或地区,新加坡是唯一以“沙斯”为规范译名并加以推广的国家。我认为新加坡做得对,做得好,此举满足了广大语言用户的语用需求。
徐惠民先生认为用卷舌音“沙”起头来译SARS有欠理想(《没有必要弃“萨”取“沙”》,刊5月3日《联合早报·交流》版)。这个问题,统一译名委员会是考虑过的。委员会主席吴俊刚先生说,弃“萨”取“沙”是为了照顾新加坡学生的华文程度(《中国为何独钟“非典”?》5月2日《交流》版)。可是徐先生认为这个理由“有些牵强”,因为最近一个时期“萨达姆”在报上天天都提,学生对“萨”字怎会陌生?加之新加坡学生压根儿就不管“萨”还是“沙”,都直接用英语说SARS。
说到翻译中的音准与不准的问题,我想这也是相对的。不同文字之间的音译,尤其是拼音文字和非拼音文字之间的语音转换,很难绝对准确,一个新译名推出后,能够约定俗成,就好了。比如AIDS,新加坡从开始到今天还是用“爱之病”,全世界华人社区,大概也只有新加坡用“之”而不用“滋”字。中国大陆一开始混用,后来规范为“艾滋病”,可是,在大陆之外的其他华人社区大多仍用“爱”字,鲜用“艾”字。“之”字也翘舌,那又怎么样?都用了20多年了,一点都没问题啊!
我看,“沙斯”和“爱之病”有异曲同工之妙。翘舌就翘舌吧,无伤大雅。
(2003年4月)
(原载新加坡《联合早报》,本刊略有删节)  相似文献   

15.
读了樊静先生的文章颇有同感,正如樊先生所说“SARS还在研究、发展,目前病因、病理、传播、治疗等还有很多未知数”当前广泛应用的“非典型肺炎”以及它的群众性俗称“非典”约定俗成也无可非议,无碍防治“非典”的大局。随着病原学的进展,已有相应的变化,例如,3月15日WHO把它称做“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简称SARS)已经把当前的“非典”与以往多年沿用的“非典型肺炎”(atypical pneumonia)区分了,在明确了变异的冠状病毒(mutated coronavirus)之后,也曾有人建议直接改称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pneumonia)并把该病毒称做肺炎冠状病毒,还有人建议将它叫作厄巴尼病毒,以缅怀因救治和发现此病而献身的的意大利籍的Urbani博士(他因此获诺贝尔和平奖),看来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根本原因乃在该病的许多问题尚在研究和观察中。就病原上说虽然基本上达到共识,即coronavirus是原发感染(primary infection)的病因,但在相当数量的“非典”病人中未能分离到病毒,世界上有至少8个实验室(包括我国2~3家)在尸检或咽拭子标本中见到或分离到其他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例如衣原体和hMPV,在致死和传染性方面起何种作用,有待研究(What is the role of potential co-factors,such as chlamydia spp.and hMPV?Are they related to a Clinically more severe illness or to a higher degree of infectiousness(“super-spreaders”)?引自Kamps-Hoffmann编著,Flying Publisher的《SARS参考》(SARS-Reference-05/2003,SARS reference.com)。此外,有关这种冠状病毒的来源,有几种猜测,但实验证据都还未定。但是,这些情况都不影响SARS的继续使用。我觉得目前,作为一个综合征,用SARS来表述没有太大毛病,但弄个“人名”,我不同意。另外,非典型肺炎早就有这个名字,就是说除细菌引起以外的如衣原体、支原体、病毒等引起的,都叫非典型肺炎,也有时称做“急性间质性肺炎”(acute interstitial pneumonia)。早就有了,现在叫SARS,跟那个有区别了,也可以那样用,病原再进一步弄清楚,到那时再改也不晚。至于译音应在汉语中用“萨斯”、“沙斯”或“沙士”,我不懂汉语规矩,你们是专家。以上,应要求表达一点陋见,请你们指正,仅供参考。 (2003年5月底)  相似文献   

16.
战胜瘟疫:从诺贝尔医学奖看20世纪免疫学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类文明进程的各类灾害中,瘟疫给人类社会造成的威胁巨大,危害深重。诺贝尔医学奖自1901年设立,在20世纪共颁发91次,其中仅免疫学研究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类传染病防治就获奖26次,占28.57%,足见其比重之高份额之巨。随着艾滋病、疯牛病、埃博拉病毒、猴痘病毒,特别是SARS这一新的传染病毒的出现,人类在确保自身健康,科学预防疾病以及有效治疗顽症的旅途中可谓任重而道远,仍需要团结协作联合攻关。  相似文献   

17.
细胞因子网络与复方中药作用机理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复方中药的作用机理是当今生物医学 领域里长期不能解决的科学难题,近半个世纪 以来,我国为之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但至 今未能取得突破,实验研究得出的结论也不能 被国外医学界理解和接受,成为中医药现代化 和国际化的重大理论障碍。本文对细胞因子网 络与复方中药作用机理的关系进行了理论研 究,阐述了理论研究在复方中药作用机理研究 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复方中药治疗属于病理 生理学治疗范畴、中医证的发病学机理就是复 方中药的作用机理、复方中药的作用机理是调 节细地因子网络的异常功能状态等观点。  相似文献   

18.
核酸类的DNA疫苗药物是研究开发治疗性疫苗的理想路线。DNA疫苗主要通过内源性途径递呈抗原,同时也可进行交叉递呈,所以能引起细胞和体液双重免疫反应,是强大的疫苗输入系统。DNA疫苗更有利于激活细胞免疫应答,这对发展抗恶性肿瘤、抗慢性感染等重大慢性疾病的治疗性疫苗,是极为有利的,因为针对这些疾病的治疗,细胞免疫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其次, DNA疫苗成品主要为质粒DNA,可利用大肠杆菌原核系统,进行大规模生产和纯化,成本低廉。在常规条件下非常稳定,可长期保存,不需要冷链运输,对于产业化开发和应用非常有利。  相似文献   

19.
2003年3月12日WHO昭告世界严重疫情时使用了“非典”(Atypical Pneumonia,ATP)的称谓,但是3天以后WHO意识到它的不准确而改为SARS。[1]4月12日WHO确认新的冠状病毒为SARS病原。[2]SARS描述了疾病的严重、急性和呼吸道三个重要特征。SARS的命名原则和艾滋病的英文名称AIDS类似。AIDS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准首字母缩写。艾滋是AIDS的音译。根据NLM医学百科全书“非典”的定义,“非典”和SARS是两个具有完全不同病原学术内涵的术语。[3]“非典”不是SARS的音译或意译,也不是SARS的别称,更不是中国人发明并适合中国环境从而值得坚持使用的独特名称。放弃“非典”而使用SARS称谓是科学“与时俱进”的必然。即使“非典”称谓已经形成习惯,不合理的习惯不应该改变吗?SARS,作为一种疾病的名称和学术名词的缩写在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内为全世界家喻户晓,在人类科学发展历史上创造了一个科学名词国际化的“吉尼斯”纪录。造成人们对它确信无疑而敢于大胆使用的科学支撑是权威学术刊物,而超速传播的媒介为因特网。国际权威学术刊物发表了许多使用SARS的文章。有些是代表SARS突破性进展的重要文章。Lancet于4月8日发表我国香港科学家发现SARS冠状病毒的论文[4],Science出版SARS联机专刊[5](可以免费下载),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于5月15日出版联机专刊[6](可以免费下载),Nature发表了50多篇使用SARS的文章,包括Erasmus医学中心病毒学科最后确认SARS冠状病毒的论文[7],加拿大基因科学中心于4月12日在世界上首先完成SARS冠状病毒的基因测序,4月29日发布的最后版包括29751个基对。他们通过网站发布研究快报和供自由下载的测序的编码数据[8]。这些权威学术刊物高质量研究文章,大大加快SARS被全世界接受的速度。目前SARS已经成为国际上事实上的标准称谓。笔者于5月29日利用Google搜索引擎对SARS和非典的英文名称Atypical Pneumonia进行了搜索,说明SARS的使用绝对压倒非典(英文),也看到WHO在和这个新的传染病作斗争中的主导作用。搜索结果如下表所示。实际上,在我国的抗疫斗争中,政府官员、科学家以及媒体文章中使用SARS称谓越来越多。非典称谓有逐渐被取代的趋势。但是,还没有出现合适的中文名称。造成许多畸形的不对应现象。例如,科学家写的文章使用的是SARS,但媒体发表消息就使用“非典”。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厅舞台上的大标语是向SARS宣战,可是播讲人却使用“非典”,造成从内涵和名称上SARS就是“非典”的错觉。新华社的英文网站以及对外发布的新闻使用SARS称谓,意味着对“非典”称谓的放弃。但是为了照顾已经习惯的“非典”用法,出现不得已的畸形不对应。今后,党政机关的文件、领导同志讲话需要使用恰当的中文名称,占国人口绝大多数但不熟悉英语的人也需要有一个SARS的中文科学称谓。从国内、国外、大陆境外的接轨和称谓的统一性考虑,设计SARS的中文名称是合乎逻辑的而且迫在眉睫。笔者对世界华文媒体的称谓作了不完全的调查,得到的结果如下:①北美最大的华文报纸World Journal使用SARS。②BBC、VOA中文网站使用萨斯。③台湾地区的中国时报、“中央社”、ETToday等使用SARS。④加拿大华侨时报SARS和“非典”并用。⑤新加坡联合早报SARS和中文音译名沙斯并用。引用大陆报纸时用“非典”。⑥香港特区大公报使用“非典”;文汇报“非典”、沙士和SARS并用;苹果日报使用“沙士”。⑦澳门日报使用“非典”。不难看出,中国大陆关于SARS以及对应的称谓的使用对于世界华文媒体是有影响的。目前,在华文媒体已经出现的SARS中文名称萨斯、沙斯和沙士究竟哪一个比较好呢?①萨斯作为译名发音和重音都和原文一致,而且发音有爆发力和节奏感。念读起来顺口。②沙斯和萨斯类似,沙字笔画少,但是沙在汉语中的发音为平声,读音不够有力。③沙士的笔画很少,除了沙字有以上提到的缺点以外,士的发音shi不如斯的发音和英文原文贴切。基于以上分析和权衡,建议采用萨斯作为中文译名。当然,只要不影响理解,直接使用SARS也未尝不可。在学术研究场合可以再加上SARS的意译: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因为是综合征,典型症状不是一个,很难在名称中体现症状或发病部位。从历史上看,疾病的命名也是复杂的,反映人类对疾病的认识过程。流感是流行性感冒的缩写,英文或拉丁文名称为Influenza。1658年意大利威尼斯城的一次流感大流行使6万人死亡,惊慌的人们认为这是上帝的惩罚,是行星带来的厄运所致,所以将这种病命名为“Influenza”,意即“魔鬼”。霍乱(Cholera)是19世纪最大的传染病,在中国古代又叫“扁螺痧”,这是形容患者在极度脱水的情况下,十指螺纹皆扁而命名。至于用科学家名字命名疾病就更是屡见不鲜了,如帕金森病等。愿抗萨战早日夺取最后胜利。在这场战争中中华民族的意志、力量和智慧将大放光彩。  相似文献   

20.
从词汇学角度看“非典”、SARS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对事物的命名,“非典型肺炎”具有足够的区别性特征;作为缩略词,“非典”在表意上也有足够的代表性;作为一个概念,“非典”与SARS的内涵与外延一致,而作为一个对中国社会生活影响至大至深的通俗词语,“非典”已经被广大民众接受、认同,没有必要用外来词SARS取代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