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2021年已经过去,在这一年中,人类一直顽强地和新冠病毒进行拼杀.德尔塔、拉姆达、奥密克戎……狡猾的新冠病毒一次次"更换马甲""升级装备"向人类发起进攻.而我们通过疫苗的研制和接种,也一次次在阻击新冠病毒的战役中占据上风. 正面战场之外,关于新冠病毒、新冠疫苗的谣言一刻未停.新冠疫苗接种反应越强、免疫效果越好;核酸检测...  相似文献   

2.
人类自身的进化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幸掌握了工具的制造与使用并使之传承下去,因此,技术是与人类相伴而产生的,当原始人第一次制造石斧或石刀的时候,就可以认为是最早意义上的重大技术发明。历史表明,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以及此后的任何一种文明中,技术都是塑造和维持人类社会的决定性因素。毫无疑问,只要人类还存在,就必将继续利用他们所掌握的技术去改造世界。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SARS、禽流感等病毒马不停蹄地追击着人类文明的脚步,时有明显增强的迹象。全世界的科学家、医学家每当谈起SARS、禽流感等病毒就会变得惊恐万状,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知道这些病毒一旦适时变异,在当今交通发达便捷、人口流动广泛的时代,病毒可以爆炸的速度传播开,后果不堪设想更因为他们深知人类对这些病毒还没研制出真正有效的药物,人类处于被动的境地。然而,2006年12月27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对“一枝黄花’在制备治疗和预防SARS病毒的药物中的应用”(专利号:ZL03148206.6)这项专利技术的授权,标志着人类迫切需要的“第2种抗生素”即将诞生。  相似文献   

4.
当代新兴人类增强技术的迅速发展,在给人们带来诸多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伦理风险,突出表现为“人工进化”与“自然退化”相伴出现,“个人增强”与“社会冲突”相互诱发,“智能提升”与“心态失衡”并行发展,由此带来对人类生命健康、社会公正以及人格同一性等方面的负面影响。从机体哲学角度看,造成这些伦理风险的一个深层原因在于:人们习惯用非机体的手段处理各类机体之间的关系,使得人工机体的存在形态、演化规律和管理模式借助新兴人类增强技术发展不断渗透到生命机体、社会机体和精神机体之中,造成各类机体原有关系变得不稳定、不确定、不可持续。消除新兴人类增强技术的伦理风险需要借助机体哲学的方法论和价值观,调整好各类机体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通过伦理治理引导新兴人类增强技术的“善用”。  相似文献   

5.
迄今为止,现代人类社会大致经历了三次大转变。按照日本京都史学派的奠基人宫崎市定的研究,中国的“唐宋之变”,是人类由古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最为重要的标志,也揭开了现代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转变和大转型的序幕(第二次和第三次大转型分别为西方的崛起和社会主义的兴起)。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现代的国家,中国由中古向现代的转化,发生在公元10世纪的唐宋之间,这就是所谓的“唐宋之变”。  相似文献   

6.
<正>一般来讲,病毒有特定的宿主,植物病毒很少能在动物细胞中存活,细菌病毒也无法生活在动物和植物,但最近发现一种常见绿藻病毒竟然可以感染人和动物,并能导致人类大脑功能下降情况。研究发现,绿藻病毒导致人类认知功能降低,可能与称为海马区的大脑区域的基因表达的改变有关。绿藻病毒(ATCV-1)属成员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淡水中,感染特定的单细胞、真核、无  相似文献   

7.
水是地球存在之基,人类生命之源和人体健康之本。20世纪90年代初,以健康饮水为主题,以“纯净水”为标志的人类第二次饮水革命在我国悄然兴起,向饮用自来水的传统习惯提出了挑战,并发展为我国新型的饮用水行业;同时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与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而逐步走上了市场化的快车道。  相似文献   

8.
《中国基础科学》2013,(4):43-43
2002与2003年之交,由SARS冠状病毒引起的疾病流行是近期非常著名的一次公共卫生事件。而正在流行的中东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感染提示,这类病毒仍然存在威胁,而且其分布范围比此前认识的要宽。虽然蝙蝠被认为是这两种病毒的天然宿主,  相似文献   

9.
正我们正在面临一场自然和人类自身关系的危机,而传染病,是其中的一个侧影。新冠病毒的肆虐,大概是2020年冬春之交的最惨痛记忆,或许也是近10年对我们健康的最大挑战。让我们焦虑的,或许不是病毒有多致命,而是这种神秘的、行迹诡异的病毒,让毫无经验的人们防不胜防。它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人类曾经用了两个多世纪,似乎是"战胜"了大量致命的传染病,将人类的平均寿命大大提高。但是否又会有新的疾病出现,对人类社会发起挑战?  相似文献   

10.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健康的生态系统既是自然生命力的根本,也是人类经济活动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我国各类生态系统主要在人类活动的干扰驱动下,系统的基本功能已严重紊乱或消失,供给功能也已受到了严重的削弱或丧失,但已普遍地流行“生态系统危机综合症”(ecosystem distress syndrome,EDS.)。危害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本文针对生态系统所患“生态系统危机综合症”,提出了评价生态系统健康的方法以及保护、治理、建设和管理不健康生态系统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以2004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为案例,叙述了巴克的创新性科研活动的历史过程,并从三个方面(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诺贝尔医学委员会)剖析了科研项目和研究者的动机、评价、合作和竞争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获诺贝尔医学奖的启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古代文献中蕴藏着原创思维和宝贵经验,应当认真继承,深入挖掘。在全面继承的基础上,获得创新灵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中医药的创新和发展。中医药重大创新案例有力地证明,中医药发展主要依靠继承性创新。以中医辨治模式为例,阐述中医药继承要认真、全面、充分。中医自古以来就有辨病论治、辨症论治、辨证论治三种辨治模式。西医传入后,辨证论治被不断强化成为中医辨治主体和特色优势。中医原本就有的辨病论治、辨症论治被淡忘,甚至自动归属于西医,而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若要站在今人的前列,必先站在前人的肩上,中医药创新尤其如此,在当今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3.
1956年,杨振宁、李政道为解开"θ-τ之谜"提出了质疑宇称守恒在弱相互作用中是否成立的科学假说,吴健雄率先验证了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但在获得实验结果后,她却缺乏"抢先发表"成果的意识,有意延缓成果发表,导致另两个实验小组后来赶上。而首先发表是科学发现优先权归属所依据的准则,依据这一准则,吴健雄丧失了独占实验发现的优先权,从而丧失了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殊荣的良机。这一诺贝尔奖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激烈的全球科学竞技场上,科研人员应当具备科学成果抢先发表的意识。  相似文献   

14.
从1982年起杨振宁因其规范场论而被多次提议(名)再获诺贝尔奖。至今这些提议(名)未能成为现实。究其原因,不是由于成果本身的重要性不够,也不是由于诺贝尔奖在同一领域不授予第二次奖的"规定",更不是由于扬振宁年龄太大和成果作出时间太久远的原因,而是由于诺贝尔奖鼓励创新而不补奖的"潜规则",还有其作为科学界"最高荣誉"的象征性理念,以及杨振宁在科学界已具有几近再获奖也不能提升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15.
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青蒿素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引发了新一轮的中西医之争。自西医东渐以来,中西医之争已经持续了百余年,影响较大的有"废医存药"、中西医汇通和中医科学化观点。受机械还原论的影响,余岩等人所提的"废医存药"有着时代局限性。"存医验药"更能发挥传统医学的现代价值,使其走向世界,为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存医"是医学文化生态、文化遗产之保存,体现其经验价值、文化价值、思维启迪价值及科学价值。"验药"则是通过实验与检验,来发掘传统药物的价值,为开发新药、验证药效、减少毒副作用,提高传统药物的普适性,为人类的健康而造福。  相似文献   

16.
本文考察了美国著名情报学家尤金·加菲尔德研究诺贝尔奖的视角,通过研究分析加菲尔德个人网页中关于诺贝尔奖的51篇原文,我们对这位情报学家研究诺贝尔奖的视角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加菲尔德研究引文分析能否预测诺贝尔奖,他们是否都写过引文杰作,获奖项目是否是所在领域的研究前沿,最高被引频次、获得诺贝尔奖和科学承认之间的关系,职业合作伙伴的重要性,关注日本的科学研究环境,运用引文分析确定是否属于早期发现等七个方面来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近十年内,诺贝尔物理学奖中有50%为大科学成果,且均为基础研究领域。这表明大科学正在从实用目的向基础研究转向。不过,这一转向并不意味着大科学抛弃了其对实用目的的追求。事实上,当下各国开展的以基础研究为方向的大科学,在本质上均有着揭露世界真相和实用目的的双重考虑。借鉴国际大科学发展的经验,致力于开展具有潜在价值的基础研究的大科学研究,将是我国大科学未来发展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语义分析的方法指出"medicine"和"医"的含义颇为复杂,并由此讨论了诺贝尔医学奖的评奖标准问题。本文的重点是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讨论有关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过程中的优先权问题。文章简要回顾和分析了围绕屠呦呦走向获得诺奖的漫长过程中出现的重重"雾霾"。优先权问题和科学奖励问题是科学社会学中的两个重要问题,而假借"集体主义"之名否认个人的优先权则是优先权之争的"畸变形式"。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中期,吴健雄最先开展实验验证杨掁宁、李政道提出的弱作用下宇称可能不守恒的假说,并最早取得突破。然而她却未能因此而获得或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李政道提前透露了吴健雄实验的"初步结果",最终导致她未能独享验证假说的优先权。而吴健雄在实验过程中未能与国家标准局的科学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使她难以通过诺贝尔评奖委员会的调查关,这可能也是她未能获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屠呦呦获奖实至名归,其成长符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成功的一般规律。所以引起极大争议,主要由于人们对其获奖的特殊时代、特殊需要、特别模式、特别时机、特别关注、特别推荐、特别学科和特殊角色等特殊性的关注。其特殊性不可复制,但可给我国科技的一般性管理提供启示:管理是最薄弱环节、评价是最关键环节、转化是最困难环节、人才是最重要环节、监督是最缺乏环节、质量是最需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