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季民初以孙中山、宋教仁为代表的革命派针对中国近代社会之窘状,利用传统尚俭善政精神,努力融合西方近代相关思想,积极推进中国传统政治近代化.他们自觉遵循尚俭精神探寻有效之法不断追求善政,充分利用俭以养德强化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贯彻俭政精神革故鼎新着力打造良善共和政府,秉持尚俭善政精神继续革命循名责实再造共和,四个有机统...  相似文献   

2.
政治民主与领导权力监督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辩证关系。本文回答了什么是政治民主和领导权力;阐明了政治民主是实现领导权力监督的前提和基础,而对领导权力的监督则是实现政治民主的切实保证;并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高度,展望了政治民主监督领导权力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关键人物和重要领导者。武昌起义后,全国景从响应,其适时归国,激流勇进,敢于担当并领导辛亥革命不断向前推进:创立民国,加速推动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转型;坚持和谈,履行举袁前言,避免国家陷入南北分争的乱局;捍卫共和,尝试立法限制政权政治专制转向。其在实现南北和局、推翻君主专制制度、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有力地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宋教仁是我国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民主宪政思想的代表。研究者从宋教仁民主宪政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点、孙中山与宋教仁的政治思想分歧、宋教仁民主宪政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及局限性等方面对其宪政思想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孟德斯鸠作为法国18世纪资产阶级杰出的思想家之一,对于现代共和主义的形成做出了重大理论贡献,他所推崇的共和是全体人民拥有最高权力,以平等、自由、法治作为价值基础,以三权分立和制衡为架构的代议制民主政体。他的共和思想特别是其中所包含的分权制衡观点和价值追求,对于当代中国宪政乃至世界各共和国之"共和"的突显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基雅维利的共和思想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基雅维利的共和思想立基于公域和私域的界分、公民的美德和人性本恶。他在论述自由的同时 ,集中探讨了维持共和国的策略 ,主张用道德和制度来维持公民的美德 ,肯定共和国各阶层间的冲突 ,认为平民应拥有保护自由的权力 ,共和国应保留旧制度的形式。他的共和思想属于保护型共和主义 ,对后世许多思想家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7.
民主与共和,作为政治统治的一种制度选择,几千年来始终为人们所关注。自诞生伊始,民主与共和就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至今,人们对于其各自的内涵和彼此相互关系的理解仍歧义丛生。因此,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民主与共和,作为政治统治的一种制度选择,几千年来始终为人们所关注.自诞生伊始,民主与共和就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至今,人们对于其各自的内涵和彼此相互关系的理解仍歧义丛生.因此,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企业政治的微观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根据企业政治的定义对企业微观政治进行界定,探讨了权力的来源和权力的有效运用,并指出权力和权力斗争是企业政治的本质;分析了企业微观政治的诱因,并针对各种诱因和政治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了遏制不利政治行为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政治思想的主要特征有:把宪政作为民主政治的基础;真正的民权就是要扩大人民直接参与政治的权力;在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上,应当也可以确立强政府强社会的格局;民主政治的实现需要具体的法律、制度和程序,要从细微处入手;中国政治发展应当选择渐进式的发展路径等。结合民主政治发展的有关理论与实践,对其历史与现实意义做了分析。认为孙中山的民主政治理论,对于我们今天的政治文明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各国通行的宪政结构的制度框架为基础对我国政治权力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党的权力体系与国家权力体系的内部结构以及相互之间的权力分配,比较它与一般国家宪政结构的异同;分析这一权力结构的运行特征;在体制模式的归类分析上,依照西方学者的体制分类方法进行概括,从总体上把握我国国家权力结构的轮廓和体制特征。  相似文献   

12.
从一种共和主义的视角来看,我们并不是一个个自由主义式的“无牵绊的自我”,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都被“镶嵌于”一个特定的政治共同体之中,而基于这种内生关系,作为公民个体的我们便需要承担对于这一特定政治共同体的政治义务.由此可见,政治共同体形构了政治义务得以发生的语境,而探究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对于政治义务的自愿性担当也便具有显然的理论助益.  相似文献   

13.
政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和谐政治需要以政治正义作为首要价值,以权力运作科学作为基本保障.权力运作科学从保障公民权利、权力来源合法、权力须受制衡等层面来体现政治和谐.  相似文献   

14.
“虚君共和”与毛泽东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初在中国建立的计划经济体制以中央权力高度集中为特点。毛泽东认为中央高度集权不利于社会主义事业,并提出了“虚君共和”的构想。这一构想在“文化大革命”中的彻底贯彻,建构了中国计划体制中的中央高度集权,形成地方政府成为经济活动主体的体制,从而使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别于苏联模式。  相似文献   

15.
灾难深重的近代中国,多少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前仆后继。他们以炽热的爱国热情和富于时代气息的进取精神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一页页的光辉篇章。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君主立宪奋笔疾书,奔走呼号;孙中山、邹容、陈天华……为民主共和殚精竭力,出生入死。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思想家。他的思想中占主体位置的是政治思想。孙中山政治思想的主体即三民主义。本文从新旧三民主义的对比中,揭示了新三民主义之所以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石的原因,对三民主义和孙中山政治思想体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亚里士多德在探讨共和城邦时认为它是最适宜的,因为它最接近理想化的贵族城邦,又很有可能实现,但这样的城邦良性运转须有一个强大的中产阶级出现,因为这个阶级的特殊的道德性能保证共和城邦的稳定繁荣.这种古典时代的政体观念虽然和我们现代的政体有些类似但却是小同大异,其间有着根本性的差别.  相似文献   

18.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政治思想的精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的过程中,接受、实践、发展了三民主义,建立了新中国,把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已经实现和正在实现着孙中山振兴中华的伟大夙愿。  相似文献   

19.
从政治关系的视角来看,均衡政治就是对权力与权利关系具体表现的最佳阐释,体现的是一种结构性均衡的民主政治模式。均衡政治是全面、动态、相对、有序的民主政治,是和谐社会的政治形态与理想模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均衡政治的这种固有特性有利于实现政治稳定,有利于提升政治的合法性,对政治发展具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不同程度的政治合法性危机是当今各国政府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国的政治权力系统也不例外。当前,中国的政治合法性建设取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因为和谐社会的实现意味着民众较为普遍的满意;同时,社会公平、惩治腐败等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重点问题,指示出中国政治合法性建设的新方向——从经验主义的立场走向规范主义的立场,以有效性为基础,侧重道义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