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探讨《远大前程》中的三组主要的二元对立,分析作者对人性本真的肯定和对不切实际的幻想的否定,同时也通过二元对立的分析揭示了大英帝国的罪恶和对海外殖民地的掠夺的事实。  相似文献   

2.
霍桑在其代表作《红字》中不仅体现了当时的浪漫主义及其巅峰超验主义的影响,同时也突出了他本人独特的思想和对“自然”的理解。《红字》里的“自然”涉及到三方面:物质世界中的自然,自然的人性以及自然的生活本质。这也是霍桑本人在现实生活中一直追求和向往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郑洪林 《科技信息》2012,(24):170-171
William Golding is a very genuinely serious writer because he holds a very strong pessimistic view towards human nature.Lord of the Flies is Golding’s first novel.Especially,the novel shows the evil of human nature through little children.In the story,Golding puts those children in an isolated island,which far from the civilization world and without adults’control.The evil nature of human beings explored in the children without the rule of civilization.What’s more,Lord of the Flies is a novel which shows the original evil of human’s nature.We can learn some evil of human beings from Lord of the Flies as the same as reading Bible.My paper will analyze the evils contained in the novel through three steps.First,analyze main characters and symbol things in the novel.Second,analyze some important things or affaires in the novel.At last,find some more evils of human or society.  相似文献   

4.
《贝尼托.切莱诺》中的主人公德拉诺船长是小说着力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他似乎是"善良"的化身,然而,他对周围自然意象的认识及其对待黑人的态度却说明其"善良"只是一种表象。这种表象下隐藏的是其"邪恶"——那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意识。这也揭示了十九世纪中期美国社会普通的心态和深刻的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5.
善恶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问题。以孟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家认为,人之"性"是善的。那么,人的"恶"是从哪里来的?关于这个问题,有的哲学家认为,"才"是恶的起源(如程颐);有的哲学家认为,"气"是恶的起源(如程颐、朱熹);有的哲学家认为,"物欲"是恶的起源(如朱熹)。对于这些观点,王船山均不同意。他在《读四书大全说》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辨析,并提出了自己关于这个问题的独特见解:"以罪归情"。  相似文献   

6.
论霍桑作品中的"原罪"思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霍桑在他的作品中传达了这样的一个信息:罪恶的处处存在是现实所在,人性是罪恶的,这就是他"原罪"思想的主题.这一思想的产生有其社会、宗教和家庭的背景.象征主义是他作品中烘托这一主题、阐释人性的重要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7.
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自然属性无所谓善恶;善恶是人的社会属性,社会属性呈现出优劣.正是有了社会,人性才有善恶之分.人性善恶论是伦理学最基本问题之一,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之一.要正视人性弱点,善待人性,给予人性正常自然的发展空间,使人类社会自然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红字》中主要人物和场景的象征的分析,剖析《红字》这部经典巨著的深刻思想主题,即深刻抨击清教主义社会的虚伪与险恶以及它给人们带来的伤害。  相似文献   

9.
善与恶的斗争是托尔金《魔戒》系列幻想作品的主题。《魔戒》中体现的善恶观与奥古斯丁关于善恶问题的论述有相似性,具有一元论的特点。《魔戒》中的善恶观基本上是基督教的,强调善恶的不对等性和自由意志的影响,但也带某些古希腊色彩。  相似文献   

10.
威廉·杰拉尔德·戈尔丁在其代表作《蝇王》中使用大量象征手法来表现“人心黑暗”这一主题。他认为人的本性基本上是邪恶的,所以对人生抱着悲观态度。戈尔丁运用的象征手法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个体象征和整体象征。个体象征形象主要来源于神话传说、圣经故事,以及西方古典文学作品;整体象征形象也就是通过上下文获得象征意义的形象。这两类象征手法交替运用,起了揭示和深化主题的作用,达到了神秘性与现实性并存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图像时代的来临可以改变文学的存在方式,文学对人生的终极追问、对彼岸的关注和对真善美向往的本质并没有改变,文学创作为人类构建精神家园的历史使命没有改变,文学的审美品格和道义承担没有改变。因而,真正的文学不会消亡,它是人类精神的后花园。  相似文献   

12.
在荀子那里,天人之分与性伪之分二者间具有内在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共同奠定了他的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具体来说,荀子提出"明于天人之分"思想的主旨在于论证吉凶由人,将人世治乱的重心放在人自身和对礼义的推崇上面。由此更进一步,荀子从"察乎性伪之分"引发出性恶论和化性起伪的思想,解答了礼义的起源问题和政治上贵重圣王礼义的缘由。进一步讲,天人之分和性伪之分的内在关联,还表现在对天生人成的主体精神的张扬和对圣王礼义之于国家社会的合理性的论证。  相似文献   

13.
黑暗昭昭:"镜像"折射出的光亮与黑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镜像阶段”理论在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威廉·戈尔丁的小说《黑暗昭昭》中,男女主人公经历了类似结构的人生转折:同样“重演”了“镜像阶段”主体人格的构成,同样面对镜像的完满与无情的现实之间的鸿沟,同样亲历“异化”,而他们的选择却有天堂和地狱之分。前者尽力与镜像抑或理想的形象求同,自此走上了通往光明与极善的正道,而后者竭力否定甚至攻击镜像的完满,从而踏上通向黑暗与极恶的险途。  相似文献   

14.
我国时下的生命教育理论是在借鉴西方生命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要想推进生命教育的研究,中国传统的儒家哲学存在着丰富的可供借鉴的资源。儒家坚信人性本善,挺立心性之体,解决了生命主体性丧失的问题;主张成己成物,生死一如,开出了原始儒家珍爱生命、乐观进取、修身持己、奉献社会的人生态度,到了宋明理学那里又进一步发展为天地一体、生死一如的至高境界。发掘传统儒家的生命智慧对检视与推进生命教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湘西北土家族《摆手歌》中记载的《制天制地》和《雍尼补所》两则创世神话,在叙事上具有自己的特色:人类一开始就与宇宙同在、与神同在;最终形成为"社会人",经历过了一而再、再而三的过程;由此凡是对氏族的繁衍、生存有利的事情就被认为是善的,反之则被认为是恶的。这些叙事体现出丰富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6.
莎士比亚在剧作《麦克白》中,通过对原编年纪事史的改编,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新的社会罪恶,深入细致地刻画了麦克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展示了人物内心善与恶的交战、正义与邪恶的激烈冲突,揭示了他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和悲剧实质,并出色地完成了这种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从“现实的人”出发,深刻揭示了人的本质。他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但是,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也是有一个过程的。如今党中央在现代化建设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其中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深刻把握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对于更好的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当代美学在经历了重建实践本体和超越实践本体之后,似乎开始进入到对生态本体的构想之中。但目前的一些生态美学研究还具有过多的诗意想象成份,并时常陷入"人类中心"、"反人类中心"、信仰与科学等等的矛盾。生态美学否定实践和主体性的武断姿态,也使其面临关闭对人的存在进行深切理解的险途。人是感性的存在物,也是想象的、思索的、语言的、实践的存在物,最终是"关系的存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最为原初和根本的,但它不是人类生存关系的整体和全部。人们无法忽视生态美学开启的新视野,但一种能够引导方向的美学无法离开人类整体生存活动的大关系和总基础。以存在为本体、以生态为视野的存在论美学或许能为试图突破认识论模式的中国当代美学开辟出一条可能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对真善美的关爱是霍尔顿、贾宝玉、梅思金三人的共同选择和行为的终极目的,但他们的选择、行为的契机并不相同。霍尔顿基于成人世界中恶的力量对小孩世界的吞噬,想去守望只有小孩在玩的“麦田”;贾宝玉基于对女儿先验的超越于肉欲之上的友爱、崇敬、怜悯的感情,产生了保护的愿望并付诸行动;梅思金基于基督教的上帝之爱,去拯救恶的世界。但他们都无可避免地失败了,他们自己的结局分别是精神分裂、遁入空门和精神毁灭。  相似文献   

20.
中西传统文化哲学思维比较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中西传统文化哲学思维有着很大的不同:天人合一与天人对立;人格完善与事业成功;人性是善与人性是恶;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喜鹊报喜与乌鸦报忧;重义轻利与重利轻义;群体本位与个体本位;整体全面与分析深刻;强调求同与强调求异;直觉形象与逻辑抽象;内向含蓄与外向直率;中庸和谐与对立斗争。中西双方应该走着对话、互补、融合的道路,吸取对方之长处,弥补己方之短处,创造一种现代化的综合性的新型文化哲学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