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喜、悦、乐”在《说文》中互为训释,是一组同义字族。文章从古文字形入手,考释它们各自所辖的“瑶、倍、诉、故、快、鼻、欢、歆、衙、嗜、咩、欣、忿、懂、台、惠、兑、幅、怿、媚、填、娶、舞、僖、倡、憧、娱、堪、喜、愉”等字的形义关系,对它们进行系统性分析研究。得出“喜”义分为三类,即喜于声、喜于貌、喜于心:“悦”义有面色之悦、心灵之悦和会话之悦;“乐”义有舞乐、歌乐和戏乐三种。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中,茅盾对在新文化先驱中涌现出来的“四位久已不见了的作家:利民、王恩玷、朴园、李渺世”给予了足够的评价。对其在文坛上突然“失踪”,誉为“象慧星似地一现就不见了。”关于王思玷,茅盾说:王思玷写过七八篇.最早的一篇是发表在《小说月报》十二卷十二号(应为十二米九号.笔者)征文栏的《风雨之下》,到一九二四年以后就不见他了……王思玷大概是山东人,(我记得他的稿子都是从枣庄寄来的)……接着.茅盾对王思玷的《偏枯》等作品,逐篇作了评述。半个多世纪以来,尽管王思用的《偏枯》等…  相似文献   

3.
漫谈用西洋红作国画朱季海刘海粟《黄山谈艺录》在《关于传移模写》中提到吴昌硕,说“最早用西洋红来作国画的也是他”(P.348);潘天寿的《回忆吴昌硕先生》说得更详细.原文是:“昌硕先生绘画设色方面,也与布局相同,能打开古人的旧套。最显著的例子,是喜用西...  相似文献   

4.
韩淼 《当代地方科技》2010,(21):140-140
荆浩在《山水赋》中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这句话无疑是多少年来中外名家绘画必然遵循的规律。苏轼在《文与可画贯笃谷偃竹记》中说“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又在《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竹三首》诗中,赞曰:“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晁补之在《赠文潜甥杨克一学文与可画竹求诗》中,也有“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之句。画家创作形象,构图布局,一定先有成熟构思,然后才能“一发而得其妙解”。  相似文献   

5.
付新华 《大自然》2009,(3):20-21
晋朝人车胤博学多通,他自幼家境贫寒,经常无钱买油点灯,为了能在夜间读书,“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晋书·车胤传》)。这句话的意思是车胤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入几十只萤火虫照着竹简,夜以继日地学习。然而,许多人对此表示怀疑,这么微弱的光如何能看清竹简中的字?更有人对此嗤之以鼻,认为车胤是作秀,“与其白天浪费时间去抓萤火虫,还不如白天抓紧时间学习”。  相似文献   

6.
《吕氏春秋·音初》篇云:“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这《候人歌》的作者涂山氏,就是中国第一位女诗人。其理由如次:一、据“(禹)娶于涂山(《尚书》)、“禹娶涂山氏之子”(《帝系》)、“予娶涂山”(《史记》)等记载,禹与涂山氏之间存在着爱情和婚姻关系是可以肯定的,那么禹“娶涂山,甫及四日即往治水”(《尚书注》),数年不归,涂山氏怎能不发出“候人兮猗”的感叹呢!二、早于大禹时代的山东大汶口文化后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柔石的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堪称经典之作,作品中的“春宝娘”这一典型形象也早已为人们所熟知.然而.许多读者对另一篇与《为奴隶的母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短篇小说《主人妻》及其和“春宝娘”有着相似命运的女主人公却知之甚少.有人认为,这两篇小说在艺术上各有所长,但在揭示生活的深度上,《生人妻》似乎还要略胜一筹.《生人妻》是我国新文学园地中一株迟开而早谢的奇葩.它是四川女作家罗淑的第一篇短篇小说.也是她的成名作。在这篇作品中.作者以其严谨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及冷峻的笔触,描摹出一幅三…  相似文献   

8.
敦敏《赠芹圃》诗,频为《红楼梦》研究者所引用。其中“一醉(毛冒)()白眼斜”的“(毛冒)()”(也有作瑁()),诸词书未收,音义不详,经考订,当是“毷醄”之误。  相似文献   

9.
11十三世谢道诱,宇鲁贤,号乐善,有《松云堂诗集》。1《哭清白叔》”道诱,德瑜胞兄之子。宗谱森一:“质性纯厚,知礼好学,常持善行。聚田设祭,每月朔率族诣相恭谒,未尝违怠。但子侄以礼,使知等祖敬宗之意。晚年自号乐善居上。有《松云诗集》行世。公生元至正丁西(1357)二月初五成时,卒明宣德癸丑(1433)九月十三日后时。”诗中的“清白叔”,即谢庭探。他虽比庭深低一辈,但年龄却长六岁,庭深死时他已四十八、九岁。庭保死于除夕,正当三九严寒,所以诗里说“岁暮天寒雨雪尽”。“自恃无地无青眼,共说宗机丧白眉”,一言对庭…  相似文献   

10.
三、“祖颐季”、“缪十等”、“录赞宁”等人名之误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译本)第3卷,《数学》分册第103页中提及的“祖颐季”的正确姓名是“祖颐”,而不是“祖颐季”。李约瑟所依据的古文献出自元代数学家朱世杰的名著《元四玉鉴》的序言。祖颐在他为《四元玉鉴》写的序言中,署名为“大德癸卯二月甲子滹纳心斋祖颐季贤父序。“引文中“大德”是元成宗年号,“癸卯”是干支年名,即大德七年(1303),“甲子”是日数,“滹纳心斋”是书房名,“祖”是姓,“颐”是名,“季贤是字,“父”通“甫”,甫是表字的代称…  相似文献   

11.
清抄宋蜀刻本《张说之文集》三十卷,是海内仅存孤本,因此,少有人知。其中有三个字,其形不见于古今字书。经研究,“”应是误写,“”是异体,“”或为唐宋人新造字。  相似文献   

12.
《求乞》具有极强的诗性与音乐性,“微风起来,四面都是灰土”……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是这篇“音乐诗”的主旋律。它揭示着人(特别是中国人)的生命枯竭,心灵隔绝的生存困境,又凝结着鲁讯个体的悲凉,绝望的生命体验。《影的告别》最基本的观念是“有”与“无”,是对“他”世界里的“有”的拒绝,对“无”-“仿徨于无地”,“消失(沉没,吞并)于黑暗”的选择,以及“全属于我自己”的世界里“有”的“无”,“空(虚)”向“充(实)”的转化。  相似文献   

13.
说《说文》中“个”字“宋”字陆忠发个、宋二字,是《说文解字》一书中非常特别的字,个字见于唐本《说文》,而今本无之。来字,许慎释其义为“居也”,此义不见于历代传世文献,连甲骨文中也找不到此义的用例。个、宋二字,可以看成为《说文》研究史上的两个谜。本文试...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藏文“宗(rdzong)”一词所含内容和《格萨尔》部名上“宗(rdzaong)”一词在《格萨尔》部名上所含内容、确切地说“宗”一词在《格萨尔》部名上实际所起作用之比较分析,认为《格萨尔》部名上的“宗”,既不能和过去作为西藏地方政权机构——行政区域治所之名的“宗”等同起来理解;也不能与作为过去有别于普通民宅的特殊建筑物之名的“宗”等同起来理解。提出《格萨尔》部名上的“宗”类似于汉族长篇小说的叙述法“篇”,是一种便于记忆和说唱史诗而采取的该文学作品形式上的一种程式法或写作模式。  相似文献   

15.
如果把诗歌中关合相思之情的“红豆”作为爱情或友情的象征,那么,把与纪念屈原有关的“端午艾”作为爱国之情的象征,似乎也很恰当。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在《端午即事》一诗中,就吟唱出“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这样历者艾香的诗句。诗人从“艾”引发出“丹心”,抒发了“我欲从灵均”之志和忧国忧民之情。“端午节,艾插空。”从此可见在民间老百姓是多么喜爱这“端午文”!而诗坛里的“端午艾”呢?从屈原的《离骚),杜甫的(又呈吴郎)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政》.到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岳飞的(满江红),再到闻一多的(红烛),余…  相似文献   

16.
意象,这一术语,最早可上溯至《易经·系辞》:“圣人立象以尽意。”刘勰在《文心雕龙》的《神思》篇中曾明确提到:“窥意象而运斤.”司空图在《诗品》的《缜密》篇中也谈到:“意象欲去,造化已奇。”此后的诗论家便对这一术语普遍使用起来。“意象”成为“表意之象”。然而,现代中国诗歌所广泛运用的“意象”,并不是对古代“意象”这一术语的简单沿袭,实际上已注入现代心理学的内涵.西方心理学中有jmase一词,意为外界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影象。我们一些学者便借用了这一古术语.把它译成“意象”。(也有译成。“心象”的)在心理…  相似文献   

17.
两汉的辞(代言体)、赋(汉大赋)及文人五言诗中的兰惠,表现为两种“语言模式”,一曰赞“人”(主要指“君子”),出自屈原;一曰写“景”(旨在颂扬帝王),出血《招魂》。这同封建时代人的生存方式,包括致思途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相联系,即同文化(观念和准则)有关。因而,“语言模式”实际是“文化模式”的反映。以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论之,反映中国人生存方式的“文化模式”,大抵是“自律”的又是“他律”的,而最终归于“他律”。所以,有自律(修身)的“君子”(人)的模式,以及为最高统治者服务(他律)的“景”的模式产生。由兰蕙所呈现的两种“语言模式”,并不因文体之变而消亡,它将继续留存于其后的文学(包括艺术)样式之中--只是“角色”有所转换。因为,它受制于长久未变的“文化模式”--自律与他律。  相似文献   

18.
据悉,2006年我院学者先后获得教育部和省级一批课题立项。饶爱京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教育部重点课题《经济欠发达地区民办高等教育研究》获得资助经费2万元;“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一五’(2006—2007)规划项目”我校学者共获得11项立项课题,其中7项有经费资助:分别是由程肇基教授主持的《我省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发展战略研究》(获得资助经费6000元),卢青教授主持的《国家竞争情报研究》(获得资助经费6000元),范安平教授主持的《中国与发达国家农村职业教育比较研究》,李未醉博士主持的《朱子学在海外传播之研究》,谢旭慧教授主持的《喜剧小品语言幽默艺术研究》,张小丽博士主持的《宋代咏史诗艺术特色研究》,牟玉华老师主持的《先秦非成文法法律用语研究》,每项资助经费3000元;江西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中,谢维营教授主持的《江西省民间慈善事业的培育机制研究》(获得资助经费4000元),王维汉教授主持的《唐五代论书诗研究》(获得资助经费3000元),范安平教授主持的《中国与发达国家农村职业教育:比较及启示》(获得资助经费4000元)。  相似文献   

19.
北京图书馆藏明初无名氏编《诗渊》,是一部规模宏大的历代诗歌总集。全书久佚,今存残本分订二十五册,收诗即超过五万首,且其中十之二三不见于他书,弥足珍贵。数年前,书目文献出版社将此书影印出版,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广泛的重视。孔凡礼先生辑《全宋词补辑》,主要援据该书。北京大学编《全宋诗》,于此书采掇亦多。笔者于一九八八年为纂辑《全唐诗补编》,曾将全书通检一过,录出唐人佚诗,达一百多首。 《诗渊》在明清书目中,仅《文渊阁书目》有著录,且极简单,无资于全书面貌之考证。今存本无序跋,也无总目,各册前后次序也较混乱。孔凡礼先生为影印本所作《前言》中,根据今存本一至五册书根上有“地五”至“地九”字样,六至九册有“人七”至“人十”字样,推测云:“《诗渊》是一部规模相当宠大的类书,它分天、地、人等几大部,大部之下又分许多细目。”“是百科全书性质的类书”。又云:“现存《诗渊》远远不是足本。天部不见,地部、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一位极特殊的诗人,《饮酒》二十首又是他的代表作,理应认真研究,本文欲从《饮酒》二十首之整体结构中觅得一点线索,以期对陶渊明之人格精神与人生态度做出一点解释.陶渊明在《饮酒》诗序中说:“余闲居寡欢,兼比在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途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此言未可全部当真.请人陶必拴(江诗话》云:“此二十首,当是晋宋易代之际,借饮酒以寓言.骤读之不觉,深求其意,莫不中有寄托.”故所谓“自娱”,“以为欢笑尔”之类不过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