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一、《白鹿原》中几乎所有的女人都是凄惨而死。陈忠实在写男人嗣续传统的同时,写了一批被传统文化搅裹、吞噬的女人 巴尔扎克“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的话不但被陈忠实写上《白鹿原》的扉页,而且也被陈忠实融入了整部作品。《白鹿原》可说是一部中国一个古老民族的断代史。与历史学家  相似文献   

2.
同在九十年代,同样写了性描写,具有同样轰动效应的《废都》与《白鹿原》,却有着不同的创作心态。有“文曲星”之称的贾平凹由于个人创作思想的变化和自身生活境遇的影响,以颓废的心态创作了颓废的《废都》;而一直默默无闻的陈忠实,却凭二十七年的创作积累,以及对完成大命题长篇的强烈使命感,在知天命之年完成了关于民族心灵的秘史─—《白鹿原》。  相似文献   

3.
《白鹿原》是一部描述陕西渭河平原五十年变迁的雄奇史诗。陈忠实巧妙地运用民俗事象的特殊功能,把它创造性地转化为艺术细胞。《白鹿原》的民俗描写,不仅推动小说情节的自然发展,还使情节结构有张有驰跌宕生姿,有助于导引读者解悟事件关联及其丰实意蕴。尽管小说中的民俗描写并非是处处"匠心独运",但都成了小说有机体上不可缺少的血肉,尤其是在营造故事氛围,推进小说情节的展开和发展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白鹿原》书中的人名构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文化网络图,随意点击,我们会发现,《白鹿原》里的主要人物命名文化内涵很深,他们不仅仅是人名的代码,更是一定历史文化、社会意识的反映。欣赏她,我们可从多层面、多角度体味陈忠实的人文心理、文化观念、生活理想、道德准则以及《白鹿原》的丰厚意蕴。  相似文献   

5.
陈忠实和曹文轩都是很重要的当代作家。其代表作《白鹿原》和《天瓢》在很多方面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尤其是小说中的白鹿与白马驹、朱先生与范瞎子以及主要人物白嘉轩和杜元潮构成了两部小说既相似又相异的艺术趣味,并分别在各自小说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淮峰 《新余高专学报》2006,11(4):17-18,30
陈忠实的小说《蓝袍先生》和《白鹿原》,表现了他对儒家文化从叛逆到皈依的心态转变,也显示了儒家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和在正在进行的文化重构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华夏源脉赋     
题记 壬午盛夏,炎热难耐,蜗居七重斋月余。八月十四日午后,应作家峻里之邀,欣然前往灞桥区文学创作基地一游。该基地位于洪庆山南麓,系骊山西秀岭之余脉,与白鹿原隔灞川相望,距华胥古国仅一步之遥,当属华夏源脉所在。创作基地因陈忠实先生在此创作《白鹿原》重要章节而得名。  相似文献   

8.
李艳婷 《创新科技》2014,(12):121-122
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从清末到解放初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变迁。这是一部浸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小说,如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福祸相依”的人物因果命运,生命玄学神秘不可解的力量。  相似文献   

9.
电影《白鹿原》由同名经典文学作品改编而来,影视效果蔚然可观,也将《白鹿原》这部小说带到了更多人的视线当中。而两者之间对于史诗性的追求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一时间也引发了影版与原著之间对于故事主线的热议。《白鹿原》小说与电影两者之间因故事主题、历史叙事及艺术诉求三者之间的差异所体现出的史诗性也十分具有探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白鹿原》自发表以来,其总印量已超过一百余万册。对《白鹿原》的研究始终不减当年,但都主要从宏大叙事、儒家文化、人物形象分析、语言、民俗学等角度品评作品,其研究文字总数亦早已超过小说本身。笔者主要从性爱描写展示的社会历史变迁、性爱描写揭示的传统心理以及性爱描写体现的文化价值观三个部分讨论了《白鹿原》中关于性爱描写所蕴含的文化心理,从而观照其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陈忠实的作品通常通过描写农村生活,来叙说农民的遭遇和命运。在陈忠实的前期作品中,大多是描写农村的政治变动、社会变动及人的精神变动的。但从《蓝袍先生》开始,作家的创作思想有了崭新的突破:民族文化心理意识对于民族历史进程的影响——即民族命运进入了作家的意识形态。在其后创作中,关于民族命运的思考“非但没有终止反而继续引伸”。本文试图通过对陈忠实在创作上逐渐变化的分析,来揭示作家创作的心灵历程。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电影《白鹿原》在角色塑造、故事叙述、场景布局等方面的鉴赏,并与原著小说进行对比,进而评价影片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成败得失。  相似文献   

13.
人格退行:沈从文乡土小说创作的心理根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来分析沈从文乡土小说的创作心理,是一种新的视角。沈从文在乡土小说中所建构的理想的生存图式,心理根源是其人格发展在童年时期出现的“停滞现象”,在都市遭受精神挫折后,出现了“退行”。这种“人格退行”决定了沈从文湘西乡土小说的创作基调和整体风格。  相似文献   

14.
陈铨主要活跃在1920~1940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坛,学界对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上。本文试图从对陈铨的小说创作研究、民族文学运动研究和戏剧创作研究三个方面梳理陈铨研究的现状,总结陈铨研究所取得的实绩和不足。  相似文献   

15.
当代浙江实力派作家海飞的小说着眼于乡镇与城市的百姓生活,具有底层意识和市民化倾向。其小说贯穿了世俗的有价值的伦理道德情怀,颇具有孤独清美灵魂的风范,加之小说中市民化式的轻松通达的文学叙述,共同构成了对江南生活的真实愉悦书写。  相似文献   

16.
宋人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认为唐人小说"文备众体,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这一命题为现当代小说研究者们所普遍认可,并被广泛引用。但"诗笔"概念的具体含义在各位学者笔下却大不相同,李剑国、石昌渝认为主要是指小说所具有的诗歌的意境和情绪;吴志达、林辰、程毅中认为是指小说中穿插的诗词;而王恒展、孟昭连则认为二者兼而有之。但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陈寅恪和他的高足刘开荣却认为诗笔是指存在于小说之外的与小说相配并行的诗歌。"诗笔"的本义应该是指小说中具有诗歌形式的韵语,但当代学者用"诗笔"来指称诗歌的意境和情绪,也是可以被理解和接受的。  相似文献   

17.
《白鹿原》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男性的世界,在这个男性世界中有众多的女性,她们过着或顺从或反抗的生活,然而这一反叛和皈依却都没有逃离悲剧的命运,在白鹿原的男性世界中,她们过着悲剧人生,在掌控白鹿原世界的男作者笔下,她们仍旧成为被书写的悲剧对象。  相似文献   

18.
陈霆是明代词史上著词较多的词家之一,而其隐逸词尤甚。这些隐逸词描写了闲雅的田园隐居生活,表现了他对功名的厌弃,其中一些词还表现了他对神仙的追求及向往。同时,陈霆的隐逸词既有豪放派之激越,又有婉约派的柔媚,形成了他词中别具一家的风格。  相似文献   

19.
苏联作家艾特玛托夫以悲剧的手法剖析了人类面临的生态问题。他在《白轮船》、《断头台》等生态小说中,通过生态悲剧的故事分析了生态危机、生态悲剧的产生是和人性、人的道德联系在一起的;人性的堕落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生态危机、生态悲剧等产生的根源。他的生态小说旨在向人类敲响警钟,以唤起人们善良的本性,唤起人们的生态良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