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文章通过囚明学原始材料,对陈那和法称在因明学认识论中坚持的哲学思想进行分析。认为因明学认识论思想是以经量部和唯识宗哲学混合形式来发扬的。甚至在陈那和法称的因明学著作中阐述经量部学说的篇幅比例远远超过唯识宗学说,因此因明学的终结哲学目的没有放弃唯识宗学派立场,而是采用经量部和唯识宗学派基本观点的一种混合体系。  相似文献   

2.
梁漱溟宗教观经历了从以佛教释宗教、以道德代宗教、以美育代宗教的嬗变;而冯友兰早年主张以诗歌释宗教,后来力主以哲学代宗教。他们都深入探讨了宗教的内涵,认为儒学非宗教。然而,他们的宗教观亦存在很大差异:在宗教思考方式上,梁漱溟重直觉,冯友兰重理性;在对宗教地位的认识上,梁漱溟认为宗教在人类文化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冯友兰认为哲学高于宗教;在对宗教的未来走向的认识上,梁漱溟前后观点并不一致,冯友兰则认为哲学在未来将取代宗教。他们对宗教的独特见解,对当下如何看待宗教仍可引为借鉴。  相似文献   

3.
牟宗三认为中国哲学关注的是"人",以"生命"为中心,重主体性与内在道德性;西方哲学关注的是"自然",以知识为中心,重客体性。佛教天台宗之"一心开二门"的思想可为中西哲学的会通理论上提供一个整体架构。真如门就相当于康德所说的智思界,生灭门则相当于感触界。在现象界方面,中国哲学须开出知识论;在智思界领域,西方哲学须开出以智的直觉之呈现来通透二界隔阂的无执的存有论。总之,中西哲学会通达到的理想哲学状态即以良知之一心(以智的直觉的形式)开出感触界与智思界之二门的哲学形态,也即是儒家哲学之道德的形而上学之圆教。  相似文献   

4.
《心经》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从个体禅修实践及其境界角度昭示了佛教哲学赖以建构的根本依据和基本逻辑理路。《心经》表明,佛僧在禅定修炼中亲证的极境即空虚寂静、主客合一之境,是佛教形成其本体论、认识论和人生论等方面哲学思想的的根本性实证依据;从“般若”认识论到“空”本体论再到“脱苦”人生论,则是《心经》蕴含的佛教哲学建构的基本逻辑理路。  相似文献   

5.
梁漱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柏格森生命哲学的影响,从他的佛学思想和儒学思想中都可以找到痕迹。通过对梁漱溟早期思想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传统思维始终是梁漱溟思想的根基,他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上对柏格森哲学进行解读与吸收。  相似文献   

6.
梁漱溟文化哲学是一种现代性与保守性兼备的体系.从梁漱溟赞同并参与新文化运动,肯认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批判东西调和的文化观,认真检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他以敏锐的心灵发现新文化运动中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论存在的问题,可以说他的文化哲学具有现代性和进步性.但是由于他所持的中体西用的思维模式,使他的文化观具有保守性并成为保守派所欢迎的学说.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新儒家中间梁漱溟的终极关怀表现出明显的入世与出世的紧张.通过对人类面临问题的分析,梁漱溟断定伦理和宗教都涉及到我们的终极关怀.他在伦理和宗教上安置终极关怀,即沿着儒家伦理传统和印度佛教传统来解决终极关怀问题.按照梁漱溟的理论,无论儒家的入世终极关怀,还是佛教的出世终极关怀,都包含了对现实与超越的双重肯定,它们是统一的东方文明的不同表现.通过一系列的论述,他论证了出世与入世的统一,由此化解了其终极关怀中的紧张.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直觉主义数学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阐述了直觉主义的基本哲学立场、对待经典数学的态度和基本的逻辑观点;探讨了直觉主义对数学素质教育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9.
康德使认识论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但康德以科学来论证哲学,为哲学争得合法性的同时,为实证主义开了方便之门,从而使知识论取代了认识论,认识论的衰弱标志着哲学危机的出现.哈贝马斯敏锐地觉察到了这点,他以兴趣为导向,重新考察认识论问题,力图克服哲学发展出现的危机.在这个意义上,康德先验逻辑的批判反思,对我们充分认识产生认识论的衰微和哲学的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与生俱来的烦恼》是日本白桦派作家有岛武郎的代表作。小说主人公木本在偏远小镇靠打鱼勉强维持生计,却始终没有放弃对艺术的热爱,十多年来一直彷徨犹豫在艺术与生活、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和苦恼之中。生命直觉主义对有岛武郎文学创作有着积极影响,从直觉—绵延—同情的核心框架和审美观照两方面可以诠释《与生俱来的烦恼》中生命直觉主义特征。有岛武郎文学具有独特的魅力,即他的文学是富于深刻社会批判意识,带有社会主义倾向的生命直觉主义文学。  相似文献   

11.
关于数学与逻辑的关系存在着逻辑主义和直觉主义2种观点,逻辑主义学派认为数学可以化归于逻辑,直觉主义学派认为逻辑可化归于数学。利用现代认识论的思想,论述了数学与逻辑之间的同一性、互补性和差异性,并对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比较全面而深刻的揭示。  相似文献   

12.
在德国哲学的发展史上,费尔巴哈的最大功绩就在于他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结束了自康德以来的哲学革命,从而为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他在批判地改造了黑格尔思维与存在同一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认识论的基本命题:人是思维与存在统一的基础和主体。本文分析了费尔巴哈认识论的合理性及人本主义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认识论层面的方法论之原创,从来都是哲学原创智慧常新的渊源.东西方均有自家的深度方法论,但伴随着具体而且复杂的种种历史原因,思维的原创性源泉同时在东西方集体性地失去记忆.在详细回溯古老东方佛教量论因明学之"量-现量说"与西洋近现代哲学的"悟性-知觉论"的基础上,对老树的"象思维"理论体系作了东西会通的阐释,旨在唤起学界对方法论的深度认识和重新研讨.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直觉主义数学生的历史背景,阐述了直觉主义的基本哲学的立场,对待经典数学的态度和基本的逻辑观点;探讨了直觉主义对数学素质教育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哲学过去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存在着以西评中和以中评西两种相反的叙事方式。前者以西方哲学为标准来叙述和衡量中国哲学,后者以中国哲学为标准来评判西方哲学。以西评中的叙事方式在中国哲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但以这种方式写出来的中国哲学不免成为西方哲学的附庸,从而使"中国哲学"存在的合法性备受争议,缺乏独立价值。分析以中国的直觉评西方的理智(梁漱溟)和以中国的修养评西方的知识(熊十力)这两种个案,可以引导人们探讨关于现代中国哲学主体性叙述方式重建的另一被忽视的途径:人性——道学的开展。  相似文献   

16.
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及其对现代派艺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及其对现代派艺术的影响边平恕柏格森(1859—1941)是二十世纪上半期法国资产阶级哲学家中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他宣扬的直觉主义是现代派艺术的主要理论支柱之一。在柏格森的哲学和现代派艺术的精神之间有着完全的一致性,柏格森所讲的意识的绵...  相似文献   

17.
作为极具忧世情怀与担道意识的现代新儒家,梁漱溟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强烈的救世理想。他对现代新儒学的重构、对儒家书院制的践行、对乡村建设运动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他以开阔的哲学视阈和独到的思维方式为现代新儒学的重建打开了不可或缺的一维。  相似文献   

18.
时间是柏格森哲学、马克思哲学中重要的概念和范畴。巧合的是,他们都把时间与自由关联在一起:柏格森以"绵延"开启了一条认知时间的直觉主义路径,勾勒了时间与人的自由意志的基本思路;马克思则把时间置于理性主义之下,揭示了时间与人的自由发展的基本理路。  相似文献   

19.
佛教的生态思想既包含了对解决自然以及人文精神生态问题的可借鉴思想,又为研究古代作家的生态审美取向提供具有哲学认识论意义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理路。审视中国古代作家从佛教生态思想中所融摄的观念及其所显现的人文精神生态特征,无疑对构建和谐人文精神生态具有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禅宗,佛教中国化的一个典型,它源于由西域东传而来的印度佛教,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于隋唐之际脱胎成形,它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演变与完成。禅宗所具有的中国特色,使它成为唐宋以降,影响十分广泛的佛教宗派。 一 隋唐时期,佛教盛行,宗派林立,凡能开宗立教,都各有其特点。然而无论天台宗、净土宗、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抑或禅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佛教的中国化。禅宗在中唐以后形成和流传决非偶然,它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隋唐时期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