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安徽宿县夹沟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地层的碳氧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一亭 《科学通报》1993,38(3):247-247
国际上对寒武系-奥陶系界线的研究近年来已取得很大进展,很可能划定在Tremadocian的底界,这与我国习惯采用的界线是一致的。这一界线上、下的生物群面貌发生了全球规模的变化,繁荣于寒武纪的三叶虫等生物,到了寒武纪末期遭到了大规模的绝灭。在我国,已经在前寒武系-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  相似文献   

2.
分子化石与塔里木盆地油源对比   总被引:48,自引:4,他引:44  
分析了甾烷类“分子化石”(生物标志化合物)在塔里木盆地某些特定地质年代岩石中的分布特征, 并藉此为“指纹”进行油源对比. 分子化石的分布受成熟作用、运移作用、相分馏作用及生物降解作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并不是任何一个与生源环境有关的分子化石参数都可作为油源对比的指纹. 甲藻甾烷(C30)、4-甲基-24-乙基胆甾烷(C30)及其芳构化甾烷、24-降胆甾烷(C26)及C28甾烷等来源于沟鞭藻和硅藻等生物的分子化石在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和奥陶系岩石抽提物中普遍存在, 并且在不同层系中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除塔东2井产自寒武系地层中的重油等少数几个油样与寒武系抽提物有可比性之外, 在塔中、塔北隆起上的海相原油中, 这些化合物的相对含量与上奥陶统抽提物之间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性, 这意味着中、上奥陶统生油岩可能是这些海相原油的主要生源.  相似文献   

3.
晚二叠世磁性地层及国际对比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金玉  尚庆华  曹长群 《科学通报》1999,44(8):800-806
磁性地层与化石带及同位素年龄的检验结果表明:石炭纪-二叠纪反极性超带与二叠纪-三叠纪混合极性超带的分界-伊拉瓦拉极性反转出现在瓜德鲁普世沃德期末,同位素年龄为265Ma,晚二叠世极性地层可以划分为4个极性带,分别约相当瓜德鲁普世卡匹敦期,乐平世吴家坪期,长兴期早期和长兴期晚期。这一磁性地层序列为超越长期未能克服的沉积相和生物地理隔障,为建立高精度的晚二叠世地层对比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章森桂 《科学通报》1995,40(23):2178-2178
随着小壳动物化石研究的深入,人们不仅在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地层附近找到了小壳动物化石,而且在其后的地层中发现了小壳动物化石.70~80年代,由于我国小壳动物的地质分布,特别是梅树村期以后的小壳动物分布状况研究不够,致使将一些非梅树村期的小壳动物化石都归入梅树村期,如新疆阿克苏-乌什地区玉尔吐斯组小壳动物化石组合、吉林通化黑沟子组小壳化石组合,造成地层划分与对比上的混乱,也妨碍了对小壳动物演化、分区的研究.因此,阐明早寒武世的小壳动物化石组合序列对于了解带壳生物的演变、分布以及正确对比早寒武世地层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云开隆起西缘大型剥离断层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汪劲草 《科学通报》1994,39(20):1886-1886
云开隆起与钦州凹陷接合带的构造认识是华南地质构造研究中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问题,其主要构造认识有:①博白-岑溪深大断裂:②地体构造边界:③同生沉积断裂,并认为该断裂自早古生代就已孕育,加里东运动后,东侧形成云开隆起,从志留系到寒武系发育加里东递增变质带,即从区域浅变质岩到混合岩、混合花岗岩逐渐过渡;西侧形成钦州海西残余地槽,该地槽在海西末期封闭.此外,还存在下列地质问题:①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以及部分泥盆系地层的缺失或变薄原因;②上述地层在缺乏生物地层年代证据时,如何准确地划分它们的时代;③下古生代地层变质、变形作用发生的构造背景;④如何评价加里东递增变质带;⑤地层的变质、变形特征及其构造、岩石组合关系.  相似文献   

6.
甘肃临夏盆地新生代地层绝对年代测定与划分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6  
<正>青藏高原和广大西北地区是我国新生界研究最为薄弱的地区之一,绝大多数地层的划分仅依据岩性和发现的少量生物化石进行,缺少绝对年代测定山.本文以临夏盆地为层型地点,对我国西北地区的新生界开始逐步展开详细研究.  相似文献   

7.
华南发现4.1 Ga的碎屑锆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南南部寒武系砂岩中保存有冥古宙地壳物质. 一颗锆石的结晶年龄为4107±29 Ma, Hf同位素组成近似亏损地幔Hf同位素组成, 模式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与结晶年龄一致, 为4102±21 Ma, 该锆石是直接从亏损地幔中抽提出来新生的地壳物质再循环过程中结晶的. 寒武系中也保存了显著的“泛非期”和Grenville期锆石, 可能反映了早古生代早期华南与冈瓦纳大陆之间的联系. 华南南部具有更为复杂的地壳生长和构造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8.
甘肃临夏盆地新生代地层绝对年代测定与划分   总被引:33,自引:6,他引:33  
青藏高原和广大西北地区是我国新生界研究最为薄弱的地区之一,绝大多数地层的划分仅依据岩性和发现的少量生物化石进行,缺少绝对年代测定山.本文以临夏盆地为层型地点,对我国西北地区的新生界开始逐步展开详细研究.  相似文献   

9.
贾程凯  罗玲  邢立达  王睿  商华  赵祺 《自然杂志》2009,31(3):158-162
准噶尔盆地不仅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同时也是地层古生物的重要研究地区。本文简要回顾了准噶尔盆地近百年的古脊椎动物研究史,并阐述了包括五彩冠龙,准噶尔将军龙及哺乳类在内的新近化石发现及其意义。这一系列研究均为准噶尔盆地首次发现,不但丰富了该地区古生物多样性,也对解决生物进化,地层划分对比及确定地层年代等问题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同时,以准噶尔盆地南缘和克拉美丽地区为例,归纳总结了两地区中生代主要脊椎动物化石,分析论述了准噶尔盆地中生代具代表性的脊椎动物群面貌及其在地层划分对比中的意义,最后建议使用脊椎动物化石挖掘与微体古生物共同取样的方法,进一步提高脊椎动物化石地层划分对比精度。  相似文献   

10.
库车坳陷北部白垩系磁性地层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守涛  李忠  黄宝春  刘涛  王清晨 《科学通报》2005,50(19):2136-2144
塔里木盆地北缘库车坳陷白垩系年代地层归属以往争议颇大. 通过对库车坳陷北部库车河剖面和克孜勒努尔沟辅助剖面共约927.4 m的地层265个采点446个样品进行的详细的磁性地层学研究, 建立了该区白垩系的磁极性变化序列. 钙质超微化石研究揭示巴什基奇克组顶部有晚白垩世沉积, 文中进一步确认其大致与晚白垩世坎潘(Campanian)中晚期~马斯特里赫特期(Maastrichtian)相当, 跨越时限约为79.1~65.6 Ma, 这与钙质超微化石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有可比性; 而亚格列木组-巴西盖组地层连续, 可对比M18负向带~M3极性时, 相当于贝里阿斯期(Berriasian)至巴列姆(Barremian)早期, 年龄约为141.9~124.1 Ma, 属于早白垩世早中期. 巴什基奇克组与下伏地层很可能为不整合接触, 其间缺失了巴列姆(Barremian)晚期~坎潘(Campanian)早期地层.  相似文献   

11.
新疆阿克苏-柯坪地区震旦纪-寒武纪地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振家 《科学通报》1981,26(12):741-741
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的阿克苏-乌什-柯坪一带出露着比较完整的早古生代地层。该区地层和古生物早有报道并驰名中外。1975年、1979年新疆地质局地质科学研究所在上述地区开展了震旦系及寒武系的研究工作。通过野外地质调查,获得了较为丰富的地层、古生物等方面的资料,对该区震旦纪及寒武纪的地层划分、古动物群的对比、古冰川类型与分期等均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选择全球界线层型剖面点(GSSP)的一个重要参考标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王训练  苏文博 《科学通报》1999,44(18):2008-2016
几个地层界线全球层型剖面上生物地层与层序地层的关系研究表明,界线层型剖面点选择在层序的初始海泛面(FFS)之上第1个广泛分布的化石带底界最为合理,提出层序的初始海泛面应是选择全球界线层型剖面点的一个重要参考标准。由于定义界线的首要标准类群化三氏界不会低于其所在层序的初始海泛面,因此初始海泛面可作为识别和对比年代地层界线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3.
《科学通报》2021,66(27):3631-3644
软舌螺是一类寒武纪出现并于二叠纪末灭绝的古生代海生无脊椎动物,具有重要的地层划分与对比意义.但是对于该动物本身生物属性等问题一直莫衷一是,近年中国寒武纪早期的特异型埋藏化石库中发现了大量保存软躯体的珍稀软舌螺动物化石.结合华南、华北同期碳酸盐岩沉积地层中的壳体化石,系列报道将软舌螺的化石生物学、壳体矿化和分类系统学研究推到新的高度,为探讨寒武纪大爆发壳体动物的演化,尤其是冠轮动物的系统学提供新的化石证据.澄江动物群的直管螺目三槽螺属化石发现保存有粗大的扇状触手器官,其基部可以在壳体内自由伸缩,与触手基部固定的触手冠动物明显不同,表明软舌螺与触手冠动物具有不同的生理结构和取食机制.综合最新微细结构的发现,支持软舌螺是一类与软体动物关系紧密的冠轮动物.软舌螺新材料的研究对寒武纪大爆发后生动物的演化提出了新的科学问题:后生动物在矿化体制发生演化中到底是整个壳体出现早,还是多骨片的骨骼系出现早——即形态上完整的生物壳体是由多个骨片愈合而成,还是反之.如何将矿化的整壳和骨片系与壳体内部组织器官和显微结构进行有效的极向系统分析,是未来冠轮动物进化生物学和古生物系统学研究的共同挑战.  相似文献   

14.
对雄安新区西部GB014孔进行了岩石磁学、古地磁和沉积学研究,建立了第四纪地层结构,为更科学利用地下空间提供基础地质支撑.岩石磁学和系统退磁实验揭示钻孔沉积物的载磁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其次为赤铁矿.依据古地磁和区域沉积特征,建立了GB014孔的磁性地层年代框架,下-中更新统界线(M/B界线)和第四系底界(G/M界线)埋深分别为33.8、135.0 m.依据沉积物岩性、结构,以及自然伽玛曲线、粒度、色度、环境磁学参数等将GB014孔划分为5个沉积体系,自下而上依次为:沉积体系Ⅴ为粗颗粒的冲积扇相,埋深为200~146.6 m,年龄为3.90~2.81 Ma,沉积速率为4.9 cm/ka;沉积体系Ⅳ为细颗粒的泛滥平原相,埋深为146.6~108.0 m,年龄为2.81~1.88Ma,沉积速率为2.76 cm/ka;沉积体系Ⅲ为粗颗粒的辫状河道相,埋深为108.0~57.6 m,年龄为1.88~1.02 Ma,沉积速率为5.86 cm/ka;沉积体系Ⅱ为细颗粒的泛滥平原相,埋深为57.6~35.8 m,年龄为1.02~0.79 Ma,沉积速率为9.48 cm/ka;沉积体系Ⅰ为夹决口扇的泛滥平原相,埋深为35.8~0 m,年龄为0~0.79 Ma,沉积速率为4.53 cm/ka.晚上新世以来GB014孔记录了3.90~2.81和1.88~0.79 Ma两次构造活跃期,其中1.88~1.02 Ma时期可能发生物源变化.太行山山前普遍存在这两期构造活动形成的粗颗粒沉积物,而中、晚更新世的砂层则可能与海侵进入渤海湾、区域降水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15.
張席禔 《科学通报》1960,5(7):223-223
菊石是无脊椎动物中的一个重要門类,是中生代地层的标准化石,是属于全球性动物羣。地貭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經过精密研究,认为菊石是分层分带工作中最好的化石。他們依据菊石化石把海相三迭紀、侏罗紀和白堊紀地层分成了許多个化石带。这种化石带的划分和对此具有极大的意义。中国中生代海相地层发育的情况,各紀是不同的。海相三迭紀地层在华南,尤其是在西南各省发育得特別完全,分布也很广。在中国海相三迭紀地层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宁城道虎沟化石层的地层关系与时代讨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近年来详细的野外区域地质调查发现, 道虎沟化石层的分布并非仅仅局限在道虎沟村附近, 还断续出露于相邻其他几个地区. 道虎沟化石层角度不整合在复杂的基底地层之上, 岩石地层层序由三部分组成, 其中下部为夹红色页岩沉积, 这一地层曾经被误认为是下伏土城子组. 野外大规模化石发掘显示, 道虎沟层的化石主要富集在上部地层的湖相页岩中; 由于后期强烈的构造改造, 地层在多处发生褶皱倒转. 新发现的地层接触界线清楚地证明, 一直被认为是“上覆”地层的髫髻山组中酸性火山熔岩(同位素年龄159~164 Ma)实际上为其下伏地层, 道虎沟化石层的时代不可能早于这一年龄, 也不可能是中侏罗世“九龙山组”. 目前的化石发现和研究显示, 叶肢介和昆虫组合所反映的时代要早于脊椎动物化石所代表的时代, 如辽西螈、热河翼龙和带羽毛的手盗龙类等与义县组同一类群的分子非常相似. 虽然目前还没有发现可靠的热河生物群鱼类化石, 但是这一地层的脊椎动物化石组合更接近于早白垩世热河群. 道虎沟层与热河群无论从沉积地层特征、火山活动和脊椎动物群面貌都很相似, 属于相同的火山-沉积旋回, 化石动物群可能代表了热河生物群最早的记录.  相似文献   

17.
新疆萨瓦亚尔顿金矿床赋矿地层时代的重新厘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对新疆萨瓦亚尔顿金矿床赋矿地层中珊瑚和Ting石的鉴定表明,化石时代为C3-P1,结合Rb-Sr等时线年龄数据获得如下认识:萨瓦亚尔顿金矿床的赋矿地层时代可能为晚石炭世,而非志留-泥盆纪,更不可能为前寒武纪。  相似文献   

18.
辽西建昌玲珑塔地区髫髻山组火山-沉积岩地层中富含燕辽生物群(又称道虎沟生物群)的重要化石,并记录了若干重要的生物演化事件,特别是对研究鸟类的起源以及最早鸟类和恐龙祖先的分化均具有关键的意义,因而其地层时代问题备受关注.本文对建昌玲珑塔大西山含化石沉积层中的3个凝灰岩样品进行了详细的SIMS锆石U-Pb定年,获得了160.7±1.7,159.5±2.3和158.9±1.7Ma的年龄结果.根据近年广泛使用的地质年表GTS2004和新近修订的地质年表GTS2012,由侏罗兽和近鸟龙等构成的燕辽生物群生存于晚侏罗世早期,从而为最早哺乳动物和最早带毛恐龙的出现年代提供了确凿的同位素年代学证据.  相似文献   

19.
朱怀诚 《科学通报》1997,42(3):301-303
塔里木盆地西南皮山、和田一带有一套巨厚的陆相地层,关于这套地层的划分对比和时代确定,长期以来争论很大.早年被称为叶尔羌系,依据所产植物化石将其划归上二叠统到中、下侏罗统.1962年,斯行健等将叶尔羌系易名为叶尔羌群,并将涵义限制于这套地层上部的侏罗纪含煤地层.其下部原归上三叠统的部分因发现晚二叠世动、植物化石,遂改属上二叠统,后被另名为杜瓦组(新疆石油管理局编表组,1977).因此,本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被认为缺失三叠系.1988年,刘淑文研究了李永安等在皮山县杜瓦地区采得的一批叶肢介化石,再次认为三叠系在这一地区存在,侯静鹏研究了该地区的晚二叠世孢粉.但这一地区二叠系和三叠系的接触关系以及杜瓦组的确切时代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难题.本文依据对皮山杜瓦地区杜瓦组19块样品分析出的孢粉所进行的研究,首次发现了该区早三叠世最早期地层的存在,论证了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在该区为连续过渡.  相似文献   

20.
中国南方震旦系陡山沱组Sm-Nd同位素年龄测定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杨杰东 《科学通报》1994,39(1):65-65
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末元古代是地质发展史和生物发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阶段,末元古代地层目前正成为国际上地层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然而,由于晚元古界目前缺乏明确可靠的化石带序列,并且研究人员对末元古代地层的同位素地质年龄数据有较大的分歧和争议,因而当前未元古界研究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解决全球地层对比和关键界线层位的时序标准.晚震旦世陡山沱期是南沱冰期后第一次生物爆发期,又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磷、锰和重晶石等矿产形成期,是末前寒武纪的重要时期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