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物圈是地球发展与演化的必然产物 ,人和动植物在相当长的进化过程中与自然环境形成了协调统一的关系 ,生物与自然环境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在物质组成上有机体和其生存的环境是一种共轭关系 ,研究表明 ,活质、植物和人体的化学元素平均丰度的增减变化趋势与地壳、土壤、海水的化学元素平均丰度的增减变化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1]。生物圈的有机界与无机界的相互联系是通过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实现的。因此研究元素生物地球化学问题对阐明有机体的化学元素组成、生物圈化学元素的迁移过程与形式、生命与无机环境相互联系的动态生物地球化学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海水中的各类化学元素中,盐所占的比重最大。根据估算,世界海洋中盐的总含量足有5万兆吨。不妨做这样一个设想:如果将海水中的盐分全部提炼出来铺在地球的陆地上,将会有大约150米厚,是足足40层楼的高度;如果将这些总体积23000立方千米的盐丢入北冰洋,填平整个洋面还绰绰有余。  相似文献   

3.
生物圈是地球发展与演化的必然产物,人和动植物在相当长的进化过程中与自然环境形成了协调统一的关系,生物与自然环境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在物质组成上有机体和其生存的环境是一种共轭关系,研究表明,活质、植物和人体的化学元素平均丰度的增减变化趋势与地壳、土壤、海水的化学元素平均丰度的增减变化趋势基本上是一至的。  相似文献   

4.
海洋,这座极其富饶而远未得 到开发的宝库,不仅养育着鱼、虾、 贝类、藻类等20多万种海洋生物, 贮藏着数以亿计的矿产资源、石 油及天然气,而且海水中还蕴藏 着80多种化学元素,其中有些元素 的含量远比陆地上丰富得多。 海洋,是化学元素的故乡,是 化学资源的宝库。  相似文献   

5.
河水带下较多量的溶解硅酸盐(用“硅钼黄法”测出量称为“活性硅”)、在河口区与海水混合过程中,溶解硅酸盐有没有一部分转移到非溶解相?是生物吸收转移为主还是无机化学转移为主?最后转移形成什么物质并归宿到何处?有多大部分重新参加硅的地球化学循环?如何循环?这些过程搞清楚,对研究硅在海洋中的地球化学、河口与近海海底沉积的形成与性质、港湾的淤积与变迁、生物的初级生产力以及河口各种水化  相似文献   

6.
海洋是地球最大的“水库”,地球上97%的水集中在海洋里,可是海洋里的水又苦又咸,用海水灌溉庄稼,农作物会死去,连土地也会变质。这是因为海水里含有3.5%的盐分,它阻碍了我们享用这份丰富的水资源。  相似文献   

7.
铁锰结壳样品中Sr含量随时间的演化曲线与深部海水δ 18 O曲线具有相似变化趋势.尤其是1Ma以来,两者皆以约100ka的周期变化,与地球轨道偏心率的变化周期相符合.表明至少晚第四纪以来,铁锰结壳中Sr含量随时间演化曲线可以示踪古气候变化.影响铁锰结壳中Sr含量变化的几种因素:由间冰期向冰期转化,海平面下降引起近海区域的碳酸盐溶解、海水量减少导致海洋中Sr的含量升高、海洋表层生物生产率增加使表层海水中Sr随生物尸体向深部海水迁移、海洋中碳酸盐补偿深度变深导致深海碳酸盐沉积增加,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使得冰期沉积的铁锰结壳Sr含量相对较高,间冰期沉积的铁锰结壳Sr含量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气体在电解质溶液中溶解度的分子热力学模型,预测了气体在海水中的Henry常数、溶解焓及盐效应常数。当温度在0—35℃、盐度在0—40‰的范围内时,对11种气体溶解度的预测结果与实验值的偏差一般小于5%。  相似文献   

9.
海洋科学新书《海洋与全球环境》由中国海洋学会组织编写,杨文鹤主编,李允武、杜碧兰副主编,范元炳编著。中国海洋学会理事长杨文鹤在前言中说,约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是大气、海水、生物和岩石圈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场所。它不但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也是地球气候的调节器。由于海水热容量大,透明度高,使得海洋成为地球上贮存太阳热辐射的一个巨大仓库。由于海陆之间和不同海域之间接受太阳辐射的热量不同,在海气相互作用下,就会引起大气层的垂直和水平运动;而海洋内部热量的不断积累,也使得海水产生了垂直和水平运动。这种运动的结果,不但交换了海洋海水的热容量,也调节  相似文献   

10.
海洋中溶解态锰是海洋生物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也可作为很多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示踪剂.催化动力学光度法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单、分析成本低、可以在船上现场测定等优点.本文采用锰催化高碘酸钠氧化隐色孔雀绿的方法,以氨三乙酸为活化剂,用南大洋低锰海水定容制作工作曲线,测定海水中溶解态锰.方法检测限为2.72 nmol/L,线性范围0~25.00 nmol/L,加标回收率在92.36%~99.68%之间.  相似文献   

11.
我们生活的地球有71%的面积是海洋,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海洋生物中,除了我们常见的鱼、虾、贝、藻以外,还有数量极大的微型生物,包括自养、异养、真核、原核的单细胞生物和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粒子。每千克海水中的微型生物数量居然与地球上人类总数相当!这些看不见的小家伙实际上是海洋中的巨人,它们的活动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它们是地球上第一  相似文献   

12.
海水中溶解态磷酸盐的氧同位素组成(δ18Op)是海洋磷循环研究的有效示踪剂之一.海水中溶解态磷酸盐的富集、分离与纯化研究是测定海水磷酸盐氧同位素组成的基础.通过对国内外海水中磷酸盐氧同位素组成的测定方法进行查阅,选择改进后的MAGIC-CePO4沉淀-阳离子交换树脂法对海水中溶解态磷酸盐进行富集、分离与纯化,并对实验条件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所采用的方法对于3种不同溶液体系3个步骤的磷酸盐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2.8%,88.2%和98.3%,全流程磷酸盐回收率达到80%以上,因此可作为海水磷酸盐氧同位素测定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3.
实时定标红外测温法测量海水表面温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地球表面的70%是海洋,所以海洋各特征参数是直接反应全球气候、生物繁衍等各个方面情况的重要指标,其中海水表面温度是海洋特征参数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指标.本文从红外测温的基本原理出发,探讨并介绍了在复杂的外界环境中如何避开海水表面辐射率修正的困难,实时定标红外测温仪来测量海水表面温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海洋中的能源包括海水能源和海洋新能源。海水能源是海洋中由海水运动和海水理化特性差异所产生的各种能量的总称,它主要包括波浪能、潮汐能、海流能、海水温差能和海水盐差能等。海洋新能源则是一种埋藏于海底之下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新能源———天然气水合物。天然气水合物是在20世纪新发现的一种矿产资源,具有能量密度高、分布广、规模大、埋藏浅、成藏物化条件优越等特点,且产出的天然气能满足能源、经济、环境的需要,被誉为21世纪最具有商业开发前景的战略资源,是新世纪理想的替代能源。我国是一个石油资源战略储备严重不足的国家,这一…  相似文献   

15.
我们只要在地球仪上一看,就清楚地看到海洋的面积占全球面积的71%,世界上的陆地几乎被占地球总水量97%的海洋包围着。浩瀚的海洋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资源,现已发现的92种元素中,有80多种在海洋中存在,在已探明的矿物可供全世界使用上千年。海洋底部有石油、天然气约占世界油气总量的45%。目前开采的石油、天然气中有30%是来自海洋。海洋的再生能源如潮汐、海浪、海水热等可产生的总能量相当于目前全世界发电量的几十倍。海洋中的鱼、虾、贝、藻等还为人类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蛋白质。我国从辽宁的鸭绿江到广西的北仑河口的海岸线长达18000公里,沿海岛屿有6500多个。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我国的主张,我国拥有300万平方公里的管  相似文献   

16.
海水有多酸?     
《科学世界》2015,(4):12
<正>人类每年排放到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超过1/4都被海洋吸收掉了。这可以减缓全球变暖,看起来是一件好事。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溶解到海水中,海水开始出现酸化,并已经开始改变许多海洋生态系统了。这将对海洋生物和渔业产生重大影响,因而有必要仔细评估全球海洋酸度的变化。但是,人们此  相似文献   

17.
海水中的铜是海洋生物的一种营养要素。测定海水中的铜含量,不仅为海洋调查所重视,且为与海洋有关的其他学科的研究工作所需的资料。海水中含铜量甚微,直接测定有困难,在分析上多采用预先浓集的方法,然后进行测定。浓集的方法有电解沉积法、共沉淀法、离子交换法和萃取法等。测定的方法以光度分析法较为广泛,光谱分析法和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吉林省白山地区1∶20万地球化学元素中Au、Cu、Pb、Zn、Co、Ni等6 504个样品进行因子泛克里格模型进行定量组合求异,最终确定白山地区地球化学元素异常是多个元素组合,揭示不同成矿作用。全区共圈定出组合异常22处,组合异常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分为3个带:Ⅰ带元素组合以Co-Mn-Ti为主,显示在玄武岩覆盖下寻找Co矿的潜力很大;Ⅱ带元素组合以As-Au-Sb为主,显示该带是金矿的密集区;Ⅲ带元素组合为Cr-Ni。该带异常为与超基性岩、暗色火山岩类有关的元素聚集过程。  相似文献   

19.
报道了本课题组近年来基于新理念、新技术在海洋污染环境的微生物修复、海洋赤潮灾害的微生物调控、海洋微生物对海域生物生产力的调控、海洋微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等研究方面的新成果;介绍了微生态制剂在海水养殖中的应用和海洋极端环境微生物研究的新趋势;展示了海洋中的微小生物对地球的巨大贡献.强调进一步开展海洋微生物研究的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讨论了1900年至今的全球气候变化与巨行星会聚周期对应的科学事实,认为地球的能量并非只从太阳获取,地球具有电能的再生机制。地球是个带负电的准带电星球,地球是个大电容。地核能量通过断裂带向海洋传输过程中,其传输速度与太阳及行星运行周期有关。近期的地球气候变暖与巨行星运行到星下点对应地球赤道断裂带有关。因天体运行的规律是有章可循的,故能预测到气候变暖是暂时的现象。本世纪20年代开始全球气候将有变冷趋势,60年代全球气候又将变暖,重复新一轮的全球变暖周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