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常熟虞山森林植被群落的数量分类与排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典型样方法对常熟虞山森林植被进行取样,利用22块样地资料对群落进行TWINSPAN分类和CCA排序,研究了虞山森林植被的群落结构。结果表明:(1)利用TWINSPAN对乔木层物种进行了分类,按照不同指示种将其划分为8个群丛类型。(2)CCA排序结果显示,第1排序轴与海拔有相关性,反映了温度条件的作用,第2排序轴与坡度和坡向有很大的显著关系,反映了水分、光照等条件的作用。植物群落的分布主要受到坡度和坡向两个环境因子的影响,其垂直地带性分布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随着气候环境的变化,植被类型的分布与其生长环境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以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为例,通过GIS空间分析功能定量分析了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植被分布情况,并结合相关环境数据对影响梵净山的植被分布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分析不同植被类型与气温、降水、海拔、坡度和坡向5个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坡度是影响梵净山植被类型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并得出了梵净山各植被类型的最优发育环境区间,通过揭示植被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影响,将有助于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与植被保护。  相似文献   

3.
基于内蒙古地区草原植物群落样带调查,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APN)、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多元回归树(MRT)和典范对应分析(CCA)等方法,探讨了群落组成、分布格局及影响其分异的主导环境因子.结果如下:1)TWINSPAN将273个群落调查样方划分为8个群系级草原类型,各自代表并反映出该地区草原群落的特点;2)DCA排序结果间接地反映出群落类型与环境梯度之间的关系,CCA排序结果较好地展示了各群落类型中优势物种的生境特征,并进一步展示了该地区草原类型、主要物种与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3)DCA、MRT及CCA结果均表明,气候因素对于该地区草原植被的地域分异影响作用较大,其中水分因子的影响十分突出,特别是最湿月、最暖季节与最冷季节降水,是构成内蒙草原植被类型区域分异的决定性因素;4)MRT与CCA结合使用能进一步挖掘出更多的环境信息,为群落分布格局的形成原因提供更深入更全面的环境解释.  相似文献   

4.
陕西省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玲  雷田旺  张翀  李剑 《河南科学》2018,(4):621-626
人居环境的适应性分析及评价对于人口分布以及人口的合理布局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GIS的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模型的建立为人居环境的评价提供了科学的技术支持和分析手段.利用90 m陕西省DEM对于地形、植被、温湿、水文等限制性因子的分析能够使我们更直观地了解人居环境适应性的空间尺度.分析结果表明:根据人居环境指数分布,陕西省人居环境指数呈层状分布,最不适宜区主要集中在陕北和关中北部;最适宜地区出现在关中地区陕南地区广泛的丘陵-平原过渡地区.自然限制性因子中地形、温度、降水、植被等对于人居环境影响较大,而短时期因子对于人居环境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岷江上游植被格局与环境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基于1994年岷江上游TM遥感影像分类,结合海拔、坡度和坡向等地形因子及降雨、温度和土壤等气候环境因子,用"3S"技术对岷江上游植被格局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岷江上游森林、草地和灌丛分布面积比例差异不大,其中针叶林和混交林斑块形状复杂,斑块破碎化程度较高.阔叶林和农田斑块形状简单,斑块破碎度化程度较低;郁闭灌丛和草地的斑块聚集度高,景观连通性较好,混交林斑块聚集度低,景观连通性差;岷江上游植被分布及生长与海拔、温度相关性较高,与降雨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揭示武夷山世界遗产地植被覆盖与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尺度变化规律,利用武夷山世界遗产地2009年的TM遥感影像及DEM、居民地、道路、河流等数据,运用小波相干分析方法研究该地区两条样带上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高程、坡度、坡向、距最近居民点距离、距最近道路距离以及距最近河流距离等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研究表明,NDVI与环境因子的关系随尺度变化,在大中尺度上NDVI与海拔、坡度、坡向显著相关,其中海拔是主导控制因子;海拔600 m以下,NDVI与海拔为正相关,而600 m以上,NDVI与海拔的关系在东南季风的迎风坡为正相关,背风坡为负相关,海拔大于1 200 m的区域为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会同林区林下植被与乔木层树种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NMS排序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分离乔木层变量成林分结构和林冠物种组成2个主成分,并以其作为林下植被的环境因子,检查了上层乔木对林下植被多样性、物种组成和集群格局的影响.结果显示林冠的物种组成与林下植被的Shannon多样性显著相关,而林分结构跟多样性没有直接的联系;林分结构和林冠组成均显著地影响了林下植被的物种分布,...  相似文献   

8.
晋西北丘陵风沙区人工植被数量分类与排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群落样方调查的基础上,采用TWINSPAN等级分类和DcA排序相结合的方法,对晋西北丘陵风沙区人工植被群落进行了植被数最分类与排序分析.TWINSPAN分类将晋西北丘陵风沙区人工植被87个样方109个种划分为11个群丛,并论述了各群丛的特征.分类结果很好地反映了植物群丛类型与环境梯度之间的关系,并在DCA二维排序图上得到了较好的验证,DCA排序轴反映了海拔、坡向和土壤水分的梯度变化,结果表明海拔、坡向和土壤水分是决定群落分布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9.
太白红杉群落的多元分析与环境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样方调查的基础上,选取10个典型的太白红杉(Larix chinensis)群落,采用双向指示种分类法(TWINSPAN)和典范对应分析法(CCA)对该群落进行了数量分析.结果表明,TWINSPAN将太白红杉群落分为4类,从群落的CCA二维排序图中可以看出4种群落类型在环境梯度上分化显著,其中第一轴突出反映了海拔梯度与土壤条件,第二轴反映了坡位、坡向梯度.太白红杉群落10个样地中所含有的23种主要物种的CCA排序也表现了与群落排序相类似的格局,很好地反映了物种生态梯度的基本模式,较好地揭示了太白红杉群落类型分布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拉萨市巴嘎雪湿地作为研究地点,采用趋势对应分析(DCA)和典范对应分析(CCA)对该湿地植被群落结构、分布格局及其环境条件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巴嘎雪湿地34种主要植物隶属18科32属,其中常见的种有芦苇、肉果草、嵩草、杉叶藻、狐尾藻、水毛茛、矮嵩草、荸荠、西藏粉报春和甘肃马先蒿等。DCA分析表明,26个样方分为三个主要组合类型,分别代表不同的生境类型;34个植物物种分为三种主要的群落类型并与CCA排序分析基本一致。CCA排序分析反映了巴嘎雪湿地植被群落结构和分布格局随着环境变化趋势形成不同物种为代表的三个群落,并且CCA分析确定了影响该湿地植被群落结构和分布格局的主要环境因子,即水位变化、电导率和小生境变化(小丘、积水等)等。  相似文献   

11.
中国长白山北坡蝗虫生态适应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7—9月系统调查了长白山地区蝗虫的形态特征和各垂直带内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2004年的7—10月进行了补充调查.结果表明:三大不同垂直带内同种雌性蝗虫的各项形态指标之间存在着极显著差异,而在同种蝗虫雄性间表现为不显著,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由于雌、雄两性在生殖过程中的行为差异所致;在所考虑的6种环境因子中,不同垂直带内同种蝗虫的前翅长、后足股节长和体长的差异主要受郁闭度的影响,年平均气温主要影响雌性蝗虫的胫节长.并进一步对各种环境因子发生作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干旱区呈现荒漠和绿洲邻接共存的独特景观,区域内土壤植被起到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稳定的基础性作用.本文以黑河中游山前荒漠及绿洲荒漠过渡带作为典型区域,设置土壤植被调查样带,在采样分析土壤机械组成、水分、盐分离子、有机质质量分数及植被覆盖度、冠幅、高度等数据的基础上,探究土壤植被在垂直和水平方向的空间分布特征.得到以下结论:1)黑河中游样带土壤平均质量含水量在1.49%~5.57%范围内,祁连山前样带北山前样带,体现祁连山区对于荒漠的水分补给;2)祁连山前样带土壤质地主要为粉壤土和砾质壤土,盐分和有机质含量较高,相反,北山前样带土壤质地主要为砾石土和砂土,盐分和有机质含量较低,土壤含水量与土壤颗粒组成、盐分、有机质含量等其他土壤属性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3)植被覆盖度在祁连山前荒漠较高,北山前荒漠较低,远离绿洲方向的样带土壤含水量及植被覆盖度总体呈上升趋势,表现生态裂谷特征,威胁黑河中游绿洲生态系统安全;4)植被与土壤属性之间高度相关,主要表现在植被覆盖度与土壤水分、土壤细粒径颗粒和有机质含量的正相关关系,以及植被覆盖度、高度和冠幅随盐分先增加后降低的二次抛物线关系,表明盐分对植物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针对山地城市滑坡灾害影响区域的不确定性,选择重庆市中心城区典型滑坡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最邻近指数、空间热点探测与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了历史滑坡灾害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选择高程、坡度、坡向、地貌类型、土壤类型、土壤侵蚀、降雨、水系、地表覆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人口密度和道路等12个影响因素建立滑坡因子数据库,利用神经网络模型分析滑坡灾害空间分布特征的驱动因素,并定量计算各影响因子的贡献权重。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模型进行准确性评估。最邻近指数结果表明研究区历史滑坡灾害点呈聚集型分布特征,空间热点探测与核密度估计均显示渝中区、沙坪坝区和巴南区北部是滑坡聚集程度最大的地区;在所有的影响因子中,人口密度、地貌类型和降雨对研究区滑坡灾害的空间分布影响最大,而坡向和道路影响最低。ROC曲线下面积AUC值达到0.917,表明该神经网络模型能准确反映出该地区滑坡影响因子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4.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是判定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源的关键要素,不仅直接代表了自然环境条件下植被群落的生产能力,还体现了陆地生态系统的质量水平。本文基于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模型(CASA模型),利用2019年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和其他气象数据,对月、季节、年尺度上的广西植被NPP的空间变化进行估算,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不同植被类型、气象因子和地形地貌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2019年广西整体区域的植被NPP平均值为880.56 g C·m-2·a-1,植被NPP空间分布呈内陆中心向四周递增、东北部向西南部递增的特点。月植被NPP在时间序列上总体呈现正弦曲线的变化特征,1-8月的植被NPP呈上升趋势,在8月达到峰值,而且9月仍然维持较高值;之后至12月,植被NPP逐步下降。广西植被NPP的季节变化明显,冬季的植被NPP整体最低,区域差异性不突出;夏季的植被NPP整体最高,区域差异性突出。常绿阔叶和混交林分布面积广且其光能利用率较大,对广西植被NPP贡献较大。从月尺度上来看,月植被NPP与月累计降水量主要呈负相关关系,与月平均气温主要呈正相关关系;月平均气温与月植被NPP的偏相关性比月累计降水显著,月平均气温是广西月植被NPP的主要影响因子。在中海拔地区(700-1 300 m),植被NPP并不受喀斯特地质环境背景的影响,喀斯特地区和非喀斯特地区植被NPP相差不大且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趋于稳定。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分析广西植被NPP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与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为广西生态环境监测与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服务评估等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云南楚雄小百草岭地区鸟类空间分布格局的特征,分析不同生境及海拔段鸟类多样性差异,为该地区鸟类资源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样线法对云南省楚雄州小百草岭地区鸟类资源开展了一个完整年度的调查研究,通过计算各生境和海拔段的鸟类多样性指数,进行空间分布格局分析。【结果】在小百草岭地区共记录到鸟类122种,隶属10目43科,包括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17种。其中,留鸟110种(占90.16%),夏候鸟5种(占4.10%),冬候鸟6种(占4.92%),旅鸟1种(占0.82%)。在115种繁殖鸟类(留鸟和夏候鸟)中,以东洋界物种为主(占50.43%)。季节变化中,鸟类物种丰富度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夏季(112)、春季(104)、秋季(79)、冬季(76)。春季鸟类科-属多样性指数最高(0.772),冬季最低(0.662);小百草岭3种生境中,林地的鸟类物种丰富度(117)和科-属多样性指数(0.739)均最高,耕地的鸟类物种丰富度(48)和科-属多样性指数(0.549)最低。鸟类物种丰富度在≥2 100~2 600 m的中海拔地区最高,物种丰富度垂直分布格局为峰值位于中海拔的单...  相似文献   

16.
刘尊方  雷浩川  雷蕾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2,22(34):15095-15102
为分析青海省湟水流域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 SOM)和速效磷(available phosphorus, AP)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选取高程、坡向、坡度、土壤类型、土壤pH、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气温、降水量和土地利用方式共9种影响因子,借助地理探测器研究各因子对SOM和AP的影响。研究表明SOM平均值为28.26 g/kg,AP平均值为54.30 mg/kg;SOM和AP的变异系数为39.54%和58.47%,属于中等变异程度。空间插值结果显示SOM含量在空间上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趋势,SOM由北向南逐渐降低;AP含量呈现中部高于两端的趋势。因子探测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造成SOM空间变异的三大因子顺序为:高程>气温>土壤类型;对AP含量解释程度顺序是:土壤pH>高程>土壤类型。SOM含量与高程和土壤pH两种因子呈现正相关关系,AP则相反,呈现负相关,SOM和AP空间分布都与高程有关;气温均对两种土壤养分有影响;高程因子是决定湟水流域SOM含量的主导因子,而影响AP空间分布的主导因子是土壤pH。影响因子相互作用时,呈现双线性增强或者双因子增强。两因子交互作用对SOM和AP解释力均高于单因子,说明导致SOM和AP空间分布差异的因子具有复杂性。研究得到湟水流域空间尺度上SOM和AP含量分布,并结合湟水流域9种影响因子对其含量进行分析,为湟水流域的数字农业管理和精准施肥以及耕地土壤改良和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有利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以地形复杂的湖北省松滋市部分区域为研究区,基于2018年Landsat 8数字影像和ASTGTM2的DEM数字高程数据,在深入研究各种植被指数的基础上,选用地形效应较小的归一化差值山地植被指数(NDMVI),构建决策树模型获得研究区的土地覆盖分类结果,同时将该植被指数应用于大气校正法的地表温度反演,最后分析不同地形条件下植被指数与地表温度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NDMVI的决策树分类具有较高的精度;基于NDMVI的地表温度反演方法具有可行性,结果准确性高;陡坡、丘陵、平原等地形下NDMVI植被指数均与地表温度呈负相关性,且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祁连山排露沟小流域鲜黄小檗灌丛穿透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定量评价祁连山鲜黄小檗灌丛的生态水文效应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基于灌丛种群特征调查,选取3处代表性的鲜黄小檗灌丛,沿冠层枝条辐散方向选取观测断面,在每个断面上布置承雨器,对穿透雨和冠层结构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穿透雨与降雨量和冠层结构特征的关系。【结果】①试验期间,单株鲜黄小檗的平均穿透雨率为55.1%。部分观测点的穿透雨率大于100%,这主要是由于降雨在冠层的作用下发生了聚集效应。②穿透雨量与降雨量之间呈线性关系(P<0.01),穿透雨率与降雨量之间呈对数函数关系(P<0.05)。③受冠层水平结构影响,平均穿透雨率从距基部10 cm处的25.93%单调递增至距基部90 cm处的74.45%; 其中,距基部50~70 cm之间增加值最大,占总增加值的41.19%。随着冠层厚度的增大,平均穿透雨率呈减小的趋势。叶面积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穿透雨的空间分布,且降雨量越小影响程度越明显。【结论】在降雨性质相同的情况下,冠层结构特征是影响灌丛冠下穿透雨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研究区域2014年秋季平均最高温度、平均最低温度、平均降水量图、地势等一般情况,通过景观格局指数进行山地森林景观空间格局演化分析。随着年平均温度的逐渐增加,山地森林景观空间格局破碎度FN也逐渐增加,而SHEI逐渐降低,优势度指数DO、Shannon多样性指数SHDI无规律性变化。随着研究区域降水量的逐渐降低,景观优势度指数DO也逐渐降低,景观均匀度指数SHDI逐渐升高,其他两种景观空间格局指数无规律性变化。研究区域景观均匀度SHEI和景观多样性SHDI随日照时长的增加而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和日照时长呈正相关,景观优势度DO随日照时长的增加而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和日照时长呈负相关,景观破碎度和日照时长无明显的相关关系。气温升高能够导致山地森林被分离程度越来越大,使得山地森林景观整体破碎化程度增加。当气温升高时,斑块分布均匀性降低,多样性减少。随着降水量的逐渐降低,降水量对研究区域山地森林景观的控制力逐渐降低,但斑块类型逐渐增加,不同类型斑块在景观中的分布更加均匀。随着日照时长的逐渐减少,斑块分布均匀性降低、多样性减少,日照时长对研究区域山地森林景观的控制力逐渐降低,斑块类型逐渐减少,不同类型斑块在景观中的分布均匀性降低。  相似文献   

20.
北京山区典型森林土壤的养分空间变异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北京山区典型森林植被的分布设置采样点,应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法,对土壤养分空间变异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有机质、氮、钾含量相对丰富,严重缺磷,养分整体表现为中等变异.从CCA排序结果看,环境对养分变异的影响程度及因子数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0—10cm、10—20cm土层养分的影响因子相似,主要为坡位、海拔、0—20cm土层含水量及容重;20—40cm土层养分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坡位、海拔、0—40cm土层含水量及容重;40—60cm土层养分的主要影响因子为该土层的pH值.对不同养分指标而言,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坡位、土壤含水量、海拔及林分类型;速效钾主要受土壤厚度影响;其它指标受环境因子的影响小.环境因子的定量分离结果显示,其在总体上解释了83.33%的养分变异,其中土壤相关因子解释了50.37%,地形因子解释了7.96%,二者的耦合作用解释了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