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复合焙烧添加剂从石煤中提取钒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石煤为原料,加入碳酸钠和碳酸钙组成的复合添加剂,经焙烧、酸浸后提取石煤中的钒.实验显示,加入4%碳酸钠,1.5%的碳酸钙混合焙烧、酸浸后,钒的转化率提高至70%.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得到较高的浸出率,并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石煤中影响钒转浸率的主要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石煤提钒焙烧阶段焙烧温度和添加剂作用、配比的研究,得出了焙烧阶段最适宜的焙烧温度、入炉温度和添加剂配比范围。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焙砂水浸后渣再用稀酸浸出的方法,钒的转浸率平均可提高10%左右。  相似文献   

3.
黄自新  陈长林 《科技信息》2012,(29):418-420
选择钙法氧化焙烧一酸浸工艺流程从石煤型钒矿石中酸浸提钒,克服了钠化焙烧过程中H2S、Cl2等有毒有害气体的产生。试验表明,焙烧温度、酸的浓度、浸出温度、浸出时间、液固比是影响钒浸出率的重要因素。通过矿石物料粒度、氧化钙添加量、焙烧温度、焙烧时间、浸出温度、浸出时间、酸的浓度、浸出液固比等条件实验,获得了钒79%的浸出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安康市石煤型钒矿综合开发利用的框架思路。  相似文献   

4.
采用氧化焙烧-酸浸法从高碳石煤中提钒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广西某难浸高碳石煤,比较相同焙烧和酸浸条件下静态焙烧矿和流态化焙烧矿钒的浸出率,优化流态化焙烧矿的酸浸条件。研究结果表明:流态化焙烧矿酸浸钒的浸出率比静态焙烧矿酸浸钒的浸出率平均高24%,所以,在相同焙烧温度、时间下流态化焙烧较静态焙烧更利于钒的浸出;在液固质量比为0.8:1.0,二氧化锰添加量为3%和氢氟酸添加量为2%的条件下,得最佳酸浸条件,即酸矿质量比为0.4:1.0,浸出温度为150℃,浸出时间为6 h,在此最佳酸浸条件下,钒浸出率可达88.26%。  相似文献   

5.
以湘西吉首某地石煤矿为原料,在850℃焙烧6 h后,采用酸浸法从焙烧料提取钒,用钒离子指示电极在线跟踪石煤浸出过程中五价钒浓度的变化,研究浸出过程中的动力学;考察矿石粒径、pH值和浸出温度对浸出过程E--t曲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钒离子指示电极电势测定结果受杂质Fe3+的影响很小,可以用于跟踪石煤焙烧料浸出过程中钒离子浓度的变化;硫酸浸出后,矿石粒度越小,溶液的酸度越大,浸出温度越高,五价钒离子越容易浸出.采用等高线法求算出石煤焙烧料浸出过程在高温段区的表观活化能Ea为1.56 kJ/mol,受扩散步骤控制;在低温段区的表观活化能Ea为3.99 kJ/mol,受化学反应步骤控制.  相似文献   

6.
石煤氧化焙烧-酸溶液浸出提钒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某地石煤原料组成特点,为提高石煤中钒的浸出率本试验采用氧化焙烧-酸溶液浸出提钒的工艺,研究了焙烧温度,添加剂氯化钠的用量,焙烧时间,酸浸出液用量及浸出温度时间对钒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焙烧水浸后渣再用稀酸浸出的方法,钒的浸出率可提高10 %左右,钒的浸出率可达到75 %~80 %.  相似文献   

7.
强化氧化对石煤钙化焙烧提钒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石煤钙化焙烧参数对提钒效果的影响,确定合理的焙烧参数:当焙烧温度为950℃,焙烧时间3 h,碳酸钙添加量为质量分数6%时,石煤焙烧料中钒的浸出率为63%。在此基础上研究增强氧化对提钒效果的影响,比较通空气和添加MnO2这2种情况下提钒的效果。用化学物相分析和钒价态分析等技术探讨加强氧化提高钒浸出率的原因。空气通入速度为0.48 L/h时,钒的浸出率为69%;MnO2添加量(质量分数)为3%时,钒浸出率为68%。研究结果表明,加强氧化后矿石的结构被破坏,V5+含量提高,生成更多易溶于酸的钒酸钙类物质。  相似文献   

8.
无盐焙烧法提取石煤钒矿中V2O5新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主要采用无盐焙烧法对暮石煤钒矿石进行焙烧和浸出研究。在700-900℃高温下焙烧.然后用硫酸做浸出分解试羽,在80-90℃条件下从舍钒石煤矿石中钢得硫酸钒酰溶液(浸出液),得到最佳焙烧和浸出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9.
含钒石煤是我国一种新型钒矿资源,从石煤中提取精钒(V_2O_5>98%)的生产关键是钠盐氧化焙烧,本文着重于石煤中钒的价态研究,探讨钒的氧化和转化规律。崇阳石煤中钒分配率:V(Ⅲ)占98.77%V(Ⅳ)占1.23%。阐述了焙烧过程中钒的氧化状态,经历了还原区、氧化还原区,氧化区和平衡区等不同分布状况。在提钒过程中氯化钠起加速钒的氧化和生成可溶钒的双重作用。在此基础上结合矿物晶体结构的分析,确定了钠化焙烧的转化条件:775℃,焙烧15min,矿:盐=100∶10;η焙达81.2%。  相似文献   

10.
在石煤提钒工艺中,为了充分利用石煤中的有价元素硅,采用碱浸提钒工艺提取石煤中的钒和硅.经过预焙烧后,可以有效地破坏石煤结构,提高钒硅浸出率.在焙烧温度850℃、焙烧时间2h、浸出温度95℃、浸出时间4h、固液比(g∶mL)1∶1.4、矿碱质量比1.2∶1的条件下,钒的浸出率为86.6%,硅的浸出率为61.4%.  相似文献   

11.
采用XRD对钠化高钙高磷钒渣(11.48%V2O3、13.71%Ca O、0.78%P2O5)熟料的物相组成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钒渣熟料提钒的最佳实验参数。结果表明:在Na2CO3加入量相对较少时(35%),V存在于Na4V2O7、Na3VO4、Na1.33V2O5和Na Ca VO4中,随着Na2CO3加入量的增加,Na4V2O7和Na Ca VO4会进一步与Na2CO3反应转化为Na3VO4;钒渣熟料中P存在于水溶性Na3PO4中;当实验条件如下:Na2CO3加入量为40%,液固比为5∶1 m L/g,浸出温度为90℃,浸出时间为4min,搅拌速度为150 r/min,高钙高磷钒渣熟料浸出率可超过90%。可见,熔融态高钙高磷钒渣氧化钠化水浸提钒的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2.
在不加入任何结晶控制剂的条件下,采用CaCl2和Na2CO3的稀溶液并加的均相反应法制得了具有较好光滑性和长径比、分布均一的文石型碳酸钙晶须。其最佳工艺条件为:CaCl2与Na2CO3溶液浓度为0.025mol/L,滴加速度为1.20ml/min,滴管直径为3mm,搅拌速度为500r/min。  相似文献   

13.
对碳酸盐影响保护渣熔化速度的能力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促进保护渣熔化的作用顺序为:Li2CO3〉K2CO3〉CaCO3〉Na2CO3。  相似文献   

14.
通过滴定法在333~335 K温度下把Na2CO3溶液滴入CaCl2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的混合溶液中,得到一种由层状SDS和碳酸钙组成纳米管产物.产物在空气中673 K的温度下煅烧后剩下由CaCO3和CaSO4组成的纳米管化合物,直径在100~200 nm之间,长度在0.5~2μm之间.最初生成CaCO3层状化合物被SDS分子从两面覆盖,然后卷起形成管型.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供了一种以电石渣为原料,循环利用氯化铵制备高纯碳酸钙的方法;通过实验系统讨论了碳酸钙制备的工艺条件以及不同工艺条件对所得碳酸钙晶型与形貌的影响. 结果表明:碳酸钙制备的优化工艺条件为CO2流速 80 mL/min, 反应温度30 °C, 反应时间60 min;所得产物为纳米的球形球霰石,产物中CaCO3的含量为99.95%, 白度为99.3%, 产物具有良好的自流动性和自粉化性;整个制备工艺中碳酸化反应滤液可循环利用8次, 此时的反应效能大于50%;通过工艺条件的调控成功制备出高纯纳米碳酸钙、球霰石型碳酸钙、文石型碳酸钙以及方解石型碳酸钙. 论文提出的研究方案有望应用于电石渣的资源化利用与碳酸钙的可控制备.  相似文献   

16.
碳酸钙沉积晶体形态特征及环境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通过一系列实验,认为在洞穴CaCO3沉积过程中,由CO2逸出快慢决定了CaCO3的沉积速度,加之环境条件的影响,从而导致了CaCO3沉积晶体不同的形态特征,其结晶程度也有巨大的差异。具体地讲,由于水动力条件、水-气界面面积、温度、环境CO2分压等因素变化都会引起洞穴CaCO3沉积晶体的形态变化,其中结晶位置的环境条件也控制着晶体的发育状况及其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7.
磁场对CaCO3结晶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研究了磁化对CaCO3结晶过程的影响。发现磁处理掏了晶体的成核过程但加速了晶体的生长,生成晶粒数量少,体积大。磁场对CaCO3结晶过程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成垢阴离子起作用。磁记忆效应至少可持续72h。  相似文献   

18.
超细纺锤形CaCO3制备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超重力反应器中,Ca(OH)2经碳化反应制得超细纺锤形碳酸钙.采用pH计、XRD、TEM、EDTA络合滴定原位检测了超重力反应沉淀法制备轻质纺锤形碳酸钙的碳化过程特性.结果发现:碳化反应前期,二氧化碳吸收为控制步骤,碳化反应后期转化为Ca(OH)2溶解控制.纺锤形碳酸钙的形成无论是形貌还是晶型都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稀土硫酸钠复盐的碳酸钠转化过程,转化过程的最佳工艺条件是碳酸钠加入量与复盐的质量比为1.5:1;转化温度为70℃,搅拌时间为1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