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鸟类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侯连海  周忠和 《科学通报》1999,44(13):1378-1383
近年来中国发现的大量中生代鸟类及研究成果填补了鸟类进化研究的许多空白,孔子鸟类群的出现,将鸟类起源的历史向前大大推移,辽宁鸟的研究证明鸟类从爬行动物分出不久即分为两大支系向前演化,中国中生代鸟类的形态特征支持鸟类飞行树栖起源理论,中华龙鸟系小型兽脚类恐龙,尾羽鸟与原始祖鸟,如确为带羽毛的恐龙,将为鸟类的恐在起源假说提供最直接、重要的证据  相似文献   

2.
早期的鸟类     
《科学之友》2005,(11):57-57
哪个出现?是鸟,还是恐龙?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我们还没有找到一个清晰的类鸟动物形象,证明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鸟类是由它进化而来。不过,仍然有很多古类鸟动物的羽毛与今天的鸟类极其相似。19世纪末期,查尔斯·达尔文的朋友托马斯·赫胥黎(Thomas Huxley)提出了一种假设,即实际上鸟类是由爬行类进化而来的。近代的发现使得很多古生物学家(研究化石的科学家)相信这可能是真的。这就意味着6500万年前早就已经消失的恐龙,与现代鸟类有着共同的祖先。  相似文献   

3.
《大自然探索》2005,(4):7-7
最近,科学家对一块早期鸟类化石作了进一步研究,结果发现鸭子的祖先可能与恐龙生活在同一时期。如果这一结论成立,就意味着鸟类并非是直到恐龙灭绝之后才进化成今天这种特殊形式的。这是1992年在南极洲维佳岛上发现的一具不完整的鸟类骨骼化石。此前,这种鸟被认为是属于一个早已灭绝的鸟种。但是对这具化石进行的新  相似文献   

4.
四海 《科学之友》2005,(8):29-29
据《科学》杂志报道,中国台湾和加拿大的古生物学家发现了窃蛋龙骨盆部位的化石标本。在一对输卵管内保存着带壳卵,这种生殖构造介于原始爬虫类与鸟类之间,这个重大发现同时支持并强化鸟类是由兽脚类恐龙演化而来的假说。鸟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吗?近几年来,这已成为古生物学界的热门话题。古生物学家一直积极寻找更多的证据以支持鸟是从恐龙演化而来的假说,但恐龙到底如何演化成为鸟类,在科学上仍有许多失落环节有待衔接起来。古生物学家根据在江西挖掘到的7000万年前恐龙化石,从窃蛋龙骨盆腔内发现两颗接近成熟的恐龙蛋,也首次证实兽脚类恐…  相似文献   

5.
《世界科学》2008,(1):F0003-F0003
美国《时代》杂志最近评出了2007年十大科学发现,美国及日本科学家在干细胞研究方面获得的突破位居榜首,而2007年6月在中国内蒙古发现的当今世界上最大似鸟恐龙化石,位列第7。  相似文献   

6.
早期的鸟类     
《科学之友》2005,(21):57
哪个先出现?是鸟,还是恐龙?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我们还没有找到一个清晰的类鸟动物形象,证明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鸟类是由它进化而来的.不过,仍然有很多古类鸟动物的羽毛与今天的鸟类极其相似.  相似文献   

7.
过去20多年来在中国发现的化石表明,至少有5种恐龙长着羽毛。但它们都属于“猛禽龙”(有观点认为是现代鸟类的祖先)。而最近在西伯利亚发现的更加完整的化石表明,生活在1.6亿年前、与猛禽龙截然不同的库林达奔龙也有羽毛。有人提出疑问:是否整个恐龙家族其实都长有羽毛呢?科学家说,恐龙是否都长着羽毛,现有理论还无法证实,但可以肯定的是,其中大多数恐龙都不能飞行。库林达奔龙生活在当时的库林达河畔,该地区不乏湖泊,而且火山众多。这只身为素食恐龙的库林达奔龙有可能在死后坠入湖底,没多久就被火山爆发喷出的火山灰掩埋,这就是它们的羽毛痕迹与化石一同保存下来的原因。科学家还发现,库林达奔龙的鳞(鸟脚等部位的确有鳞)与一些鸟类的很相似,这可能支持鸟类基因源自恐龙的说法。  相似文献   

8.
去年夏天,在加拿大的艾伯塔恐龙公园内发现了一块食肉类恐龙的头颅骨,一位古生物学家菲利普·柯里发现,它的内耳窦——使空气进入中耳的房室系统——与鸟类是完全一致的,这进一步证实了鸟类是由恐龙进化来的。柯里将它的上下颚和牙齿与其它食肉类恐龙的一家作了分析,发现食肉类恐龙的牙冠与牙根间有道缢痕,这说明食肉类恐龙比其它兽足类恐龙更接近于鸟类。另一明显特征是食肉类恐龙与鸟类的上下颚间无牙间平板,而其它大多数的恐龙都有。  相似文献   

9.
说到恐龙,人们往往想到凶猛的霸王龙或者有着长长脖子的梁龙,这些古代的庞然大物给人们的印象是笨重和迟钝;谈起鸟类,我们的头脑中会浮现出天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五彩斑斓的孔雀,这些生命世界中的精灵带给人们的是美丽和轻巧。把亿万年前的恐龙和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可爱的鸟儿联系在一起似乎有些牵强,但科学家们的持续努力确实证明了这样一种假说:在很久以前,有一种恐龙变成了第一只鸟,然后经过亿万年的繁衍,形成了今天的庞大鸟类家族。  相似文献   

10.
徐星 《科学》2002,54(2):33-34
鸟类起源的研究是进化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过去的几十年内,由于鸟类恐龙起源说的复活和兴起,这一方向的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尤其是上个世纪末期以来,我国辽西地区带羽毛恐龙化石的发现一次又一次震惊了世界,为我们了解恐龙向鸟类的演化过程提供了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信息,使得鸟类恐龙起源说建立在了更加坚实的化石证据的基础上.最近,辽西的恐龙新发现再次引起了各国古生物学家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阿房鸟的翼展可达3.4米,它不仅是信天翁家族里10多位成员中的巨无霸,而且也是整个鸟类王国中翼展最大的鸟类。 在世界上体积最大的鸟类中,阿房鸟在南印度洋上可一次连续飞行几千公里,这种超强飞行能力令其他鸟类只有望洋兴叹。 阿房鸟终年在海洋上空翱翔,只是在繁殖期间才踏上陆地,这也是科学家们能够就近窥视其生活方式的推一机会。因此,它那神秘的生活方式让科学家们十分着迷。亲鸟在哺婴期结束后立即飞走,直到一年后才返回自己靠近南极圈那传统繁衍后代的岛屿上,这一年中它们飞到什么地方去了呢?这是一个长期困惑科学家们…  相似文献   

12.
辽西早白垩世今鸟亚纲两新属与现生鸟类的起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周忠和  张福成 《科学通报》2001,46(5):371-377
报道发现于辽宁省的两种新的中生代今鸟亚纲的鸟类化石:马氏燕鸟(Yanornis martini gen.et sp.nov.)和葛氏义县鸟(Yixianornis grabaui gen.et sp.nov.)。它们代表了今鸟亚纲在早白垩世纪已知最完整的化石记录。在形态特征上,这两种鸟类较今鸟亚纲的辽宁鸟进步,与另外两种今鸟朝阳鸟和松岭鸟比较接近。与早白垩世的其他鸟类,如孔子鸟、辽西鸟和始反鸟等相比,燕鸟个体较大,头骨显著伸长;它还具有相对较长的前肢。今鸟亚纲化石新的发现表明,在早白垩世,无论是与现代鸟类关系较远的反鸟亚纲,还是包括现代鸟类共同祖先在内的今鸟亚纲的辐射和分异都已十分显著。与始祖鸟、孔子鸟和反鸟亚纲不同,燕鸟与义县鸟在飞行结构上和现生鸟类已没有明显的区别;尽管如此,在其他一些结构上,这两种鸟类仍然保留一些原始的特征,如上、下颌骨具有牙齿,较发育的指爪,以及耻骨的远端联合等,这表明现生鸟类的最近的共同祖先可能还要在更晚的时期才开始出现。  相似文献   

13.
关于现代鸟类的祖先问题还在科学界继续争论。有的科学家相信鸟类是由古代的恐龙动物进化而来的 ,但有的科学家认为鸟类是单独进化的。最近的发现看来已经证明了这样一种理论 ,即鸟类是由恐龙进化而来的。 4月 2 6日出版《自然》杂志刊登了由中国和美国科研人员撰写的论文 ,描述了有关带羽毛恐龙的第一个明显证据。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的季强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马克·诺利尔共同撰写了这篇论文。化石是无数年以前埋在地下的无机骨骼遗体 ,带有羽毛的恐龙化石是在中国东北部辽宁省发现的。这一地区已经发现好几具带有羽毛的恐龙化石 ,但要…  相似文献   

14.
热河生物群脊椎动物的辐射及其环境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忠和 《科学通报》2004,49(8):718-720
近年来, 热河生物群各门类的研究十分活跃. 特别是在鸟类与飞行的起源、早白垩世鸟类、恐龙、哺乳类、昆虫和被子植物的进化研究等方面, 已有若干重要成果问世[1~5], 并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及公众的广泛关注. 热河生物群的研究揭示了早白垩世许多重要生物门类进化辐射的型式和过程, 包括被子植物和鸟类演化历史上的第一次显著的辐射, 早期哺乳动物的分化, 以及白垩纪恐龙类群的早期辐射等. 由于相同的环境背景, 热河生物群脊椎动物的辐射具有许多共同的特点. 如出现了大量树栖生活或者植食性的种类, 表明它们的辐射和当时繁茂的植被环境紧密相关. 习性和食性的分化还成为热河生物群翼龙、恐龙、鸟类和哺乳类进化辐射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5.
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揭示,大型的肉食性陆生恐龙在超过5千万年的时间里体型不断地缩小并最终演化成为鸟类。兽脚类恐龙在演化成为现代鸟类的过程中,它的体型从163公斤缩小到0.8公斤。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兽脚类恐龙是恐龙家族中唯一体型不断缩小的成员。兽脚类恐龙骨架结构的变化速度要比其他种类的恐龙快4倍,这有利于其生存。  相似文献   

16.
早于始祖鸟的虚骨龙类及其对于鸟类起源研究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星  马檠宇  胡东宇 《科学通报》2010,55(32):3081-3088
在过去20年中, 对非鸟兽脚类恐龙向鸟类演化过程的重建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 但是关于这一演化假说仍然存在一些反对的观点, 其中一个反对证据来自兽脚类恐龙化石的地层分布记录. 从兽脚类恐龙化石的地层分布上看, 目前已知最古老的鸟类发现于晚侏罗世, 而在侏罗系地层中却很少发现应当是它们祖先类型的虚骨龙类化石, 这暗示存在着一个“时间悖论”——后裔出现在祖先之前. 本文回顾有关这一研究问题的最新进展. 近10年来的一系列发现表明, 虚骨龙类主要类群在侏罗纪中晚期已经出现. 这些发现大大提高了化石地层分布和兽脚类恐龙系统发育关系的一致性, 并且有力反驳了所谓的“时间悖论”. 更为重要的是, 这些发现为鸟类起源研究的核心问题——兽脚类恐龙的系统发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支持了暴龙超科和阿尔瓦兹龙超科处于虚骨龙类相对基干的位置, 甚至暗示一个新的关于副鸟类的系统发育假说: 始祖鸟、驰龙科和伤齿龙科构成一个单系类群, 而攀龙类、其他鸟类以及窃蛋龙类形成另一个演化分支. 特征演化分析表明, 副鸟类的基干类群可能在晚侏罗世之前已经演化出与树栖以及飞行相关的特征. 未来更多侏罗纪虚骨龙类化石的发现将有助于一个更加精确的鸟类起源和演化模式的建立.  相似文献   

17.
王敏  周忠和 《自然杂志》2011,33(2):112-116
自第一枚始祖鸟化石发现以来,鸟类的起源与演化成为了古生物研究的热点之一。有关鸟类的起源问题涉及了恐龙以及早期鸟类的形态结构、飞行以及羽毛等多方面内容。在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以及相邻地区侏罗纪地层发现的许多保存精美的带毛恐龙,中生代的鸟类化石,为鸟类的恐龙起源提供了重要证据,并且使我们对羽毛的起源和演化有了较丰富的认识。笔者主要介绍了带毛恐龙的羽毛化石的研究现状,并结合发育生物学,讨论了关于羽毛的发育和演化问题。  相似文献   

18.
张玉光 《自然杂志》2009,31(1):20-26
自19世纪60年代年发现了首件始祖鸟化石标本后,有关鸟类的起源的研究已经历时150多年了。在过去的100多年中这个问题一直是生物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难点。自从鸟类和兽脚类恐龙之间存在相似之处在1868年得到赫胥黎和其他的古生物学家的首次公认以来,鸟类的恐龙起源便获得了广泛的支持。特别是近年来在中国带羽毛恐龙的发现,对鸟类的恐龙起源假说提供了很多有意义的证据。这里叙述了始祖鸟发现的历史,同时根据这一领域研究取得的进展以及存在的争议,讨论了始祖鸟的归属问题,并且分析了始祖鸟的行为功能。最后,就鸟类的起源从研究的方法论角度作了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动态点击     
《科学24小时》2013,(4):18-19
古生物学家近日在中国辽宁发现了一种长有古怪牙齿的鸟类骨架化石,距今已有1.25亿年。化石保存得极好,能清楚看到残留的胃容物。研究者称,奇怪的尖牙使这种古老鸟类能够咬开昆虫或蜗牛的坚硬外壳。这一新发现的鸟类体型只有知更乌大小,生活在距今1.21至1.25亿年前,属于已经灭绝的反鸟亚纲。反鸟亚纲是中生代数量与种类最多的鸟类,几乎都具有牙齿和爪状的肢体。  相似文献   

20.
《大自然探索》2011,(9):6-6
基于化石研究结果,科学家最近指出,三角龙是迄今已知最年轻,也是最后的恐龙。样子像犀牛、长着三个长角的三角龙生活在6500万年前,这是与白垩纪一第三纪大灭绝事件有关的一个重要时期,一切非鸟类恐龙及其他许多动植物都在这次事件中销声匿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