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2012年2月1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谢家麟,站在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上,领取了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引领我国高能粒子加速器从无到有并跻身世界前沿。  相似文献   

2.
从世界第一台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到世界第一台紧凑型加速器,两项世界原创,三项填补国内空白。不为人知的重大工程背后,倾注了一位92岁老人一生的心血。2012年2月14日,我国著名加速器物理及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家麟获得了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本刊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3.
92岁的谢家麟院士,再次刷新了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高龄纪录。国家最高科技奖不是"终身成就奖",如果中青年学者能在创造黄金期,获得最高科技奖项,相信能催生出更多的科研成果。期待国家最高科技奖早日告别"白发苍苍"。  相似文献   

4.
《工程与建设》2012,26(2):170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粒子加速器事业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谢家麟,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著名建筑与城乡规划学家、新中国建筑教育奠基人之一、人居环境科学创建者吴良镛,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相似文献   

5.
《杭州科技》2012,(1):12-13
2月14日,全国科技奖励大会召开,代表着国家科技领域最高奖励的“五大奖”再次揭晓,共授奖374个项目和10名科技专家。其中谢家麟和吴良镛院士,成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的第19位和第20位得主,获奖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6.
《少儿科技》2012,(3):16-16
我国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本刊顾问蒋风,成为第十三届国际儿童文学"格林奖"的获得者。他是获得这一国际奖项的首位华人。  相似文献   

7.
诺贝尔奖是件大事儿。怎么知道的?因为诺贝尔总是被用来表现其他奖项有多重要:图灵奖是"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是"建筑界的诺贝尔奖",而"地理学界的诺贝尔奖"则是瓦特林·路德奖——是这家伙用亚美利哥·韦斯普奇之名命名了一个大洲。在数学界,阿贝尔奖和菲尔兹奖总在为谁更衬得上诺贝尔级别而较劲。诺贝尔奖也许该被称为"诺贝尔映衬其他奖项奖"。  相似文献   

8.
《科学世界》2008,(3):96-96
2007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结果出来了,钱学森院士荣登榜首。作为科学家的他,用毕生精力辛勤工作、报效祖国,他无疑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楷模。同样值得我们骄傲的是在我们这个时代,无数科学家像钱学森院士一样,扎根在自己的岗位上潜心研究、笔耕不辍,用自己的成绩影响着世界,感动着中国。谢家麟院士就是他们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9.
西诺 《创新科技》2012,(2):34-35
<正>"一个人没有成为伟大的人物是可以原谅的,因为它需要特殊的能力与机遇,但若没有当好一块平凡的砖瓦,却是不可原谅的。"——谢家麟自传《没有终点的旅程》他身上自带了一股子儒雅淡然的气质。遇见老友,谈论一些有趣的话题时,便开怀大笑,感染着周围的人。  相似文献   

10.
《太原科技》2012,(3):110-110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2年2月14日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李克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温家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李克强主持大会。人民大会堂里洋溢着热烈的气氛。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向获得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长谢家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吴良镛颁发奖励证书,并向他们表示祝贺。  相似文献   

11.
《华东科技》2012,(3):42-43
年届九旬的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谢家麟院士、吴良镛院士在旁人搀扶下拄着拐杖走向领奖台,从国家主席胡锦涛手中接过获奖证书时,镁光闪烁,掌声雷动。 两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一位加速了我国的粒子研究,另一位改造了城市的衰落面貌。已入耄耋之年的学术巨匠历经半个多世纪不懈追求,扭转了我国在相关研究领域的落后局面,令晚辈后生受益无穷。心系国家前途,埋头钻研创新,一代代科研人以服务国家为己任,为国家建设贡献才智,在白纸上描绘出最美的画卷。  相似文献   

12.
侯颖春,男,1959年生,陕西眉县人,医学博士、博士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陕西师范大学分子细胞生物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科学技术奖"和"教育部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陕西省基因组与健康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细胞生物学学会理事,美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ASBMB)会员,美国微生物学学会(ASM)会员。  相似文献   

13.
人类创举     
人类创举第一个以中国人名命名的科学奖"林同炎奖"是世界上第一个以中国人名命名的科学奖。著名桥梁和结构工程学家林同炎教授,1931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曾在我国铁路工程部门工作。1946年,他应美国加州大学之聘前往任教,从此定居美国。林同炎在美期间一边...  相似文献   

14.
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他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两次,国家科技进步奖一次,并荣获首届立夫国际中医药针灸奖、首届紫荆花奖、何梁何利奖等奖项。他连续12年获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科研基金,他的系统理论研究成果,以及他发明的“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对针灸疗法在全世界的应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韩济生教授。  相似文献   

15.
海子的一生是"成为太阳的一生",他的诗以"幻象"与"流放"作为双翼,在城市与"麦地"之间痛苦的飞翔着,找不到自己的家园。于是,他选择了飞向太阳,最终拥抱了死亡,以自己的死亡完成了他所说的"一次性诗歌行动",从而完成了自己"向死的飞翔"。  相似文献   

16.
高远 《太原科技》2012,(3):9-12
赵弘,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长期从事区域经济、产业经济、首都经济、总部经济等,在国内首次提出"总部经济"理论,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总部经济理论专著———《总部经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总部经济已被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青岛、武汉等20多个中心城市确定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写入"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或《政府工作报告》。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部、北京市等委托的研究课题15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出版《首都经济新增长点研究》《中国总部经济蓝皮书》《中关村发展蓝皮书》等著作10余部,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北京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奖6项。  相似文献   

17.
李贺是唐代比较标新立异的一位诗人,他仅活了27岁,但在他"昙花一现"的短暂生命里,他呕心沥血于诗歌,独出机杼,自成"长吉"一体。他的诗歌想象怪异,意象虚幻巧妙,意境幽奇冷艳,一方面,他在诗歌中塑造了很多"鬼"的形象,开拓了诗歌题材的"鬼"之世界;另一方面,他的诗歌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幽冷凄艳的独特视觉感,显得很具有视觉冲击力。总之,在唐代诗歌创新方面,李贺的确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何芬奇 《大自然》2012,(3):52-55
2011年3月下旬,新疆北部的广大地区刚刚经历了一场严酷的冰雪过程。而我,仰仗"中国边境野生生物卫士奖"评选活动,有幸受命走访了北疆的阿勒泰地区并顺访阿拉山口。我对阿勒泰神往已久,因为那里是我国唯一生有泰加林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冯燕 《科技信息》2010,(24):I0378-I0378
自我国实行招生并轨以来,贫困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国家亦相继制定了一系列助困措施和政策,逐步建立起以"奖、贷、勤、补、减"为主要内容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  相似文献   

20.
曾春  唐志凌 《科技信息》2010,(28):I0032-I0032,I0035
职业学院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定位,如何把学生就业工作做得更好,让学生"好就业、就好业",本文结合笔者所在学院近年来的就业工作,总结出来"以物取人"、"择优选人"、"以奖用人"等就业模式,对当前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打开就业新渠道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