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固体电解质定氧电池已广泛地在炼钢及其他工业应用。本文对定氧电池的最近进展、用途及今后展望作了总结性的评述。国内定氧电池的历史发展、测头试制和运用作了简略的讨论。作为控制炼钢操作、改进钢锭质量、节约铁合金消耗等的手段,对定氧电池在下列几方面的应用作了较多的讨论: 1.顶吹氧气转炉终点的控制; 2.半镇静钢及沸腾钢脱氧的控制; 3.连铸铝镇静钢余铝量的估计; 4.易切削钢硫化夹杂物形态的控制; 5.配合计算机定氧电池在炼钢的在线应用。 在本文的最后部分,对定氧电池的存在问题及误差来源,特别对固体电解质的电子导电及抗热震性以及提高低含氧量测定的准确度等问题进行讨论。此外,对测定其他元素例如氮、氢、硫及碳的电池也作了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2.
成东全  李积鹏  阮强  杨鑫 《甘肃科技》2014,(7):62-63,57
CSP低碳铝镇静钢Pt浇注过程中,中间包水口堵塞严重影响连铸机产量和铸坯质量。结合现场实际,论述了浇注铝镇静钢水口堵塞现象、机理、原因分析以及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3.
用国产元件组成了钢水定氧同时预报铝镇静钢中酸溶铝([Al]_5)的快速预报系统。实测得出了鞍钢转炉条件下α[o],T和[Al]_5 间的统计预报关系。在满足技术要求条件下,测成率>90%,预报精度可靠。  相似文献   

4.
RH精炼过程是一套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影响冶炼过程中钢水温度变化的因素众多,确定影响钢水温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建立钢水温度预报模型的基础。以210 t的RH精炼炉为研究对象,结合RH精炼工艺特点并利用传感系统获得的数据,根据热平衡和冶金热力学原理建立机理模型,计算各因素在整个精炼过程中造成钢水温度的变化量,最后分析和比较这些变化量总结出影响钢水温度变化的主要因素为:钢水重量,钢水初温,精炼时间,钢水含氧量,金属铝加入量。相比以往人工采集数据和通过经验分析影响钢水温度因素,该方法有着更充分的科学依据和更准确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RH-MFB精炼过程中钢水温度预测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RH-MFB精炼过程中钢水温度的数学模型,通过Delphi程序计算了精炼过程中钢水的温度.结果表明,RH-MFB精炼开始阶段,钢水温度急剧下降,前10 min降温速率约为3℃·min-1,加Al吹氧、加合金和真空室内壁初始温度对钢水温度影响较大.采用该模型预测了精炼结束时刻的钢水温度,与生产中钢水温度平均误差在±5℃以内的占80%.  相似文献   

6.
保证成品成分合格率、钢水的流动性是影响钢铁企业生产稳定的重要因素。在SPCC、SPHC、08AL等铝镇静钢的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塞棒行程上涨、堵塞水口甚至断浇以及成品Si含量超标等问题,可通过采取改进转炉冶炼工艺、提高精炼渣控制以及改善连铸机保护浇铸等措施来解决。  相似文献   

7.
自首钢京唐投产以来,低碳铝镇静钢SPHC的产量和其他品种大幅度增加,如何提高钢水质量和可浇性,保证生产顺行成为最关键的问题。京唐公司生产低碳铝镇静钢SPHC主要有3种工艺流程:(1)转炉-LF炉-连铸;(2)转炉-CAS-连铸;(3)转炉-RH-连铸。其中转炉-CAS-连铸工艺的成本较低,同时能够缓解LF炉生产低碳铝镇静钢的压力。该文主要介绍了首钢京唐公司投产以来CAS工艺冶炼SPHC情况,并对冶炼过程出现的套眼现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刘飞  马宝宝 《科技信息》2010,(11):397-398,363
介绍了济钢第三炼钢厂生产低碳低硅铝镇静钢(SPHC)的工艺实践。通过优化KR、BOF、CAS、LF、CCM等各工序的生产工艺,使钢水中的成分达到了精确控制;钢中夹杂物大量减少,提高了钢水的可浇性,铸坯的表面及内部质量均达到了相关要求。  相似文献   

9.
采用火焰喷涂与等离子喷涂方法制备了La_(0.5)Sr_(0.5)CoO_(3-δ)层,并在1000℃热处理3 h,用碘滴定法测定了涂层热处理前、后的含氧量,研究了喷涂方法、制备条件及热处理对该阴极涂层含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受喷涂过程中高温加热过程的影响,原始涂层存在大量的氧空位,含氧量较低;等离子喷涂层的氧损失量显著高于火焰喷涂层.经热处理后,缺失的氧得到一定程度的回复,涂层含氧量增加.较高的氧空位浓度使喷涂态La_(0.5)Sr_(0.5)CoO_(3-δ)层发生晶格畸变,从而使其发生从钙钛矿结构的立方晶向四方晶的转变,而热处理引起的氧回复则可使结构回复至立方晶.  相似文献   

10.
炼钢过程中钢水氧含量的准确测量关键在于定氧半电池,其参比电极粉以Cr2O3和Cr粉末为主要原料。研究Cr2O3和Cr粉末的混合比例,并进行相应的装配前预处理,以制备适用于低氧端测试的半电池参比电极粉。结果表明,为保证参比气氛氧分压的稳定,参比电极粉中Cr必须过量;采用球磨混合方式,通过预烧结处理的参比电极粉,可有效防止高温烧结团聚现象,提高定氧电信号的测量速度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解吸除氧的原理、方法和发展过程。根据享利定律、道尔顿定律和实验数据推导并论证了影响解吸除氧的诸因素,诸如软化水的温度和含氧量,循环气体的温度和含氧量.气水容积比和水泵的水压头等等。文章提出了一种新型解吸除氧系统。该系统取消了给水箱,设备紧凑,因而造价较低。设置了高效反应器和余热回收装置。对于10℃以上的水无需加热.因而节省能量。由于上述结果,该除氧装置的除氧效率可达98.5%~99.5%,除氧水的含氧量可低达0.04~0.1mg/L。  相似文献   

12.
利用TG,Raman,EA,XRD,NMR等分析手段,研究了预氧纤维在碳化过程中的结构转变。研究结果表明:碳纤维体密度随预氧纤维体密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预氧纤维中的含氧量会影响碳纤维的致密结构,氧元素的脱除影响碳纤维非晶区结构的交缠程度进而影响碳纤维体密度,碳纤维体密度随预氧纤维的含氧量增加而降低。通过碳纤维致密结构与预氧纤维结构的相关性分析,初步建立了两者之间的关联关系。  相似文献   

13.
测定了三种不同原料的钽丝,在不同含氧量时的硬度、电阻率和内耗,得到了一批数据,归出了与含氧量的关系式,也了解到氧在钽中分布的一些情况,对于原料不同造成的性能差异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钢水测氧过程锆管温度场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ANSYS软件对钢水测氧过程中测头插入钢水10 s瞬间锆管热传导过程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模拟锆管达到稳定温度的时间与实测得的温度/电动势曲线的响应时间基本相符.对不同壁厚和内径的锆管插入钢水后温度达到稳定的时间进行比较,得出厚度、内径与锆管管头、管壁内温度达到稳定时间之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着重分析在高温贫氧燃烧过程中,如何实现高温燃烧贫氧条件的问题,对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几种方法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认为抽取部分燃烧废气来稀释高温燃烧预热空气的体积含氧量,将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为了及时诊断热再生沥青搅拌站的燃烧、干燥状态,干燥滚筒的烟气含氧量检测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沥青搅拌站组成和燃烧原理分析了影响烟气含氧量的相关过程参数,然后基于粒子群-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算法(PSO-LSSVM)构建了干燥滚筒烟气含氧量软测量模型,通过4种不同的工况进行对比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干燥滚筒烟气PSO-LSSVM含氧量软测量结果和氧传感器实测结果基本一致,最大测量误差为0.8%,能满足燃烧器的反馈控制要求.烟气含氧量的软测量为热再生沥青拌和站智能燃烧器的开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正与空气相比,水的饱和溶氧量很低,根本谈不上"高"氧。根据现有的科研成果,提高饮用水溶氧量并无助于人类健康、生理机能与运动表现的提升最近市面上出现了一系列以高含氧量为卖点的瓶装水,或以可增加饮用水中含氧量为卖点的饮水机。根据商家的说法,普通水含氧量太低不能满足人体需要,而高氧水中含氧量高,并且直接经肠道吸收,吸收速度  相似文献   

18.
以稻杆为原料考察了不同温度和含氧量下生物质的低温烘焙过程,研究了有氧烘焙的机理。对含氧气氛下不同停留温度时的质量残留率和微分热重分析(DTG)曲线进行分析发现,停留温度对质量残留率影响较大,是烘焙过程的主导因素。对6个不同含氧量下的质量残留率和DTG曲线分析可知,氧气加快了反应的进行,且随着含氧量上升发生分解的组分有所增加。建立了6个含氧量下稻杆低温烘焙的动力学模型并计算了动力学参数,发现稻杆表观活化能在1.33 kJ/mol到2.01 kJ/mol之间,且氧浓度与活化能的线性拟合度较好。  相似文献   

19.
为使转炉冶炼与连铸生产更好地匹配,通过对80t转炉氧枪喷头和顶底吹的操作改进,使供氧时间平均缩短了1.5min,并减少了冶炼终点钢水溶解氧和渣中铁损。同时评估氧气射流冲击熔池的深度、吹炼过程渣成分的演变以及钢水的氧化性,提出了终点钢水溶解氧含量与指数VO2/w[C]以及转炉炉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钢水连续定氧是国内外急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作者在研制出一种新型的钢水连续定氧及连续测温复合传感器(见本刊1984年第4期)的基础上,介绍一个采用微型机技术研制出的钢水连续定氧及连续测温巡回检测及数据处理系统。该系统代替原来的模拟仪表,能使钢水中的氧含量快速准确地反映出来。这对于提高钢的产量、质量及品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人们实现炼钢自动控制的重要工具之一。如果再配上射铝枪等设备,将能实现闭环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