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借代义是词义的一种修辞式派生方式,属词语的固有义项之一,一般在辞书中也可查找到。借代辞格是一种修辞手段,是临时的、言语的。二者有联系,更有显著的区别。几种通行的现代汉语教材在讲借代辞格时,所举例子都有把借代义误作为借代辞格的现象,混淆了二者的区别,不利于正确认识借代义和借代辞格。  相似文献   

2.
在汉语词义的发展历程中,修辞积极、诗意地参与了词义的建构。从实际语言材料出发,分析语素"心"参构词语语义的比喻与借代生成,以期管中窥豹,初步了解汉语词义生成过程中隐含的修辞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词语形象色彩的形成,从语言基础看,运用了比喻法、借代法、摹声法等造词方式和复合式、附加式、重叠式等构词方式.现代汉语词语形象色彩的功用,主要表现在命名取号、精确表义和构成风格要素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形象词语是语言中极富表现力的一类词语。本文以大量翔实的方言(广丰话)词汇材料为依据,分析了形象词语的比喻式、借代式、叠音式等构造类型,形象词语在连词理据上的客观基础(客观事物与客观事物的联系)和主观基础(思维的联想性及其类型),指出了广丰话在形象词语方面与共同语(书面语)相比较而更具有特色的构成和运用特点。  相似文献   

5.
明末清初四川遂宁人李实的《蜀语》,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断域为书"的方言词汇著作。全书共收录四川方言词语563条,忠实地反映了明代四川方言的基本面貌,是研究明代四川方言的有效材料。本文综合运用共时描写法和词汇计量法,从音节数量和构词方式两个方面对《蜀语》所收词语的结构进行考察和分析,由此探寻明代四川方言的基本结构特征。在音节数上,明代四川方言词汇以单音节词居多,表现出与南方方言相类似的特点。这主要根源于明代四川方言在其形成过程中更多地受到了南方方言的影响;在构词法上,明代四川方言词汇以复合式构词法为主,派生式构词法和重叠式构词法已经形成,并占据着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随着明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城市经济的繁荣,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到明代中晚期的时候出现了创作市场化、刻印买卖产业化和读者消费群体分层的趋势,并且三者之间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共同推动着小说话本产业的发展。并对后世小说的创作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从借代的目的出发,把借代划分为四个类型,并从避免直接刺激、增加讽刺色彩、丰富诗句内涵、避免重复用字、表达更加委婉、严守诗词格律等六个方面论述借代在诗词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众三个方面论述了明代小说典型论取得的成就,即小说人物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艺术典型的共性与个性,人物形象的形与神,对明人在小说典型问题上的不同认识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了他们对古代小说美学的开创性贡献及对后世的巨大影响,充分评价了明代小说典型论在小说理论发展中外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作为明代早期白话材料,《三遂平妖传》是研究近代汉语尤其是明代汉语不可多得的资料,在汉语词汇史上有着比较重要的地位。全书语言质朴,主体上是流畅自然的明代口语,很多语言现象表现出较强的时代特征。《三遂平妖传》中有一些未被《汉语大词典》收录的新兴词语。这些新兴词语,有的沿用至今,成为现代汉语词汇的一部分。新兴词语的抉发和阐释,对汉语词汇史的研究和词典编纂修订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本文广泛搜集有关借代的研究资料,初步理出了自唐代直到当代关于借代研究的线索,勾勒了这一研究演进的轨迹。其中重点论述了当代的借代研究,分别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上探讨了借代研究的内容范围,方法特色以及各家的贡献和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1.
关于明代科举考试试卷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依据台湾学生书局影印本《明代登科录汇编》等历史资料对明代乡、会、殿试试题的起草、格式、字数及特点和试题的种类、试题的优劣进行评价,同时对试卷批阅的人员、特点、方式和批语,字数及结构诸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对我国明代科举考试制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蜀语》从实际语言出发,忠实记录了大量的明末蜀方言词语,包括形、音、义三方面的内容;考察了一部分蜀方言词语在辞书中的记载情况以及在文献中的使用情况,考证了一部分蜀方言本字并辨析了相关的文字字形。《蜀语》是研究明末蜀方言的重要资料,其断代断域的方言记载和研究模式对后代的方言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折射一词为主体,梳理了明末以来关于折射名词的翻译与演变情况,简要分析了其演变过程中反映的对明清两代学者的影响,并对折射一词经过长期的演变最后得以确定的原因和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以折射一词为主体,梳理了明末以来关于折射名词的翻译与演变情况,简要分析了其演变过程中反映的对明清两代学者的影响,并对折射一词经过长期的演变最后得以确定的原因和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明末传教士的汉语罗马字注音方案是研究明末官话的重要材料。要利用这些材料研究明末官话,首要的工作是考察各个方案所依据的源语言。杨福绵先生提出罗氏方案是“根据十六世纪意大利语及葡萄牙语字母的拼音”。而学界对利、金二人方案所依据的源语言尚未有定论。文章首次提出利、金方案乃依据当时葡萄牙语拼音,为金氏一字符母分“甚、次、中”找到依据,澄清前说,并为构拟明代官话音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对西周金文形容词的词义系统进行研究,发现西周金文形容词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词义上的相互联系使西周金文形容词形成一个系统,其系统性主要体现在同义词、反义词和类义词的聚合关系上。从甲骨文到西周金文同义词和反义词的聚合关系是不完全相同的,这说明词语的变化不仅是单个的词的变化,也是词语聚合关系的变化,从一个共时的词汇系统到另一个共时的词汇系统,词语的聚合关系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西周金文形容词中同义词、反义词和类义词的聚合关系有的一直在语言系统中传承,直到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7.
《水浒传》中的“将”字语义和用法呈多样化,与明末白话小说《三言二拍》和现代汉语中的“将”字用法有不同之处,分析研究这些异同,找寻出“将”字从古代汉语的动词向现代汉语的介词发展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8.
根据目前所见资料,"古琴"一词最早见于北周庾信的诗《幽居值春》,而到了唐代"古琴"已是常见之词,后沿至明清而不绝。"古琴"一词蕴含着诸多文化因素:有社会变迁的缘故;有文学与语言的发展变化;有古琴自身历史发展的原因;更有其它中外乐器不断交流冲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了集中论述汉语新词语的借代构造与认知理据的关系,论文主要从两方面入手:1、表颜色语素容易借代造词;2、省略造词法的大量运用。论文试图运用转喻理论,典型范畴,框架-注意,背景-图形,无标记转指等认知理论来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20.
时间副词"偶尔"是由单音节副词"偶"和词尾"尔"构成的附加式双音节副词。副词"偶尔"始萌芽于魏晋六朝时期,在魏晋时期就有了固化成词的用例,在唐宋时期,诗词中偶有出现,但"偶尔"最终大量应用还是在明清时期。汉语词双音节化是副词"偶尔"的词汇化的基本动因,"偶尔"形成早、成熟晚是与副词"偶"、"偶然"之间竞争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