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社区作为城市系统中的主要组成单元,在提高城市韧性表现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从韧性概念在社区维度的特殊性和表达机制、韧性评价相关政策与方法、社区韧性建设实践等角度,梳理了国内外社区韧性研究进展,总结了社区气候灾害韧性的关键科学问题,提出了中国建设韧性社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全球气候变暖所引发的雨洪灾害,严重地制约了城市与社会的发展,通过空间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市面对雨洪灾害的抵抗力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对城市韧性概念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梳理,将雨洪韧性作为韧性城市建设的主要关键点;结合国内外已有的水系统设计理论和设计实践,提出具有雨洪韧性的韧性城市建设应在进行水体间布局规划的同时,考虑如何在既有的城市格局、城市空间中进行增设与市政给排水结合的雨洪韧性基础设施;通过对荷兰城市、乡村空间格局、景观系统及基础设施实际案例的归纳总结,提出了雨洪韧性城市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韧性城市建设已逐渐成为中国城市管理者应对复合型灾害风险的实践选择和发展趋势。基于全球100韧性城市项目(100RC),对该项目已公布的亚洲韧性城市实践策略文本进行梳理,从目标愿景、策略内容、实施框架3方面总结了东亚、东南亚、南亚与西亚地区的不同城市所制定的韧性策略特征,并结合城市特点,以社区作为韧性抓手,提出了中国在韧性城市实践中可借鉴的经验与启示,并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韧性城市建设的本土化实践方向。  相似文献   

4.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引起了包括城乡规划领域在内诸多学者对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深度思考。在梳理和辨析韧性城市和健康城市概念基础上,结合国际文献分析指出两者在环境、社会、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共性特征,尤其在应对环境污染方面更加明显,这也显示出未来韧性城市和健康城市的研究必将呈现一定的交集。从城市空间环境优化的角度,韧性城市的实施具有更加直接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结合中国城市当前及今后的发展需求,从形态布局、自然环境、公共设施、社会生活4个维度提出中国韧性城市空间规划的策略和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5.
土木工程在2019年底全球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后将背负起城市综合韧性防灾抗疫建设的重大使命。该文提出了融合中国城市疫情防控的需求和城市地下空间的防灾抗疫韧性性能优势的综合发展方案,指出在城市地下空间进行疫情应急防控具有的安全稳定、与应急医疗条件相适应、可作为低能耗地下应急物资储藏仓库、可作为政府统一应急调度资源、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等特点。构建了适合城市地下空间综合防灾抗疫韧性评估框架,对城市地下空间及既有抗疫设施进行韧性评估,通过对比分析获得地下空间在城市抗疫韧性的全面优势。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城市地下空间防灾抗疫关于"存量""增量""变量"及"统一调度"的韧性建设框架,并提出了城市地下空间综合韧性防灾抗疫建设框架,为韧性城市建设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面对快速城市化和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风险,城市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因此,加强城市韧性,增强城市抵御灾害的能力成为当前韧性城市建设的紧迫任务。社区是韧性城市建设的核心环节之一,社区的韧性提升不仅能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还为保障社区的安全与稳定提供了基础条件,社区韧性研究日益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利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遴选出的核心期刊文献进行计量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国内社区韧性研究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社区韧性研究所涉及的学科分布广泛,且呈现跨学科发展态势;研究机构以高校为主,机构及作者合作程度均不高。另外,当前国内社区韧性的研究热点集中在社区层面的心理健康韧性研究、社会互助层面的社区韧性构建、社区韧性的评估与提升策略、防灾减灾与社区韧性建设、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社区韧性以及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的社区韧性研究等6个方面,研究主题不断丰富。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最新国内外韧性城市理论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总结,分析了城市道路交通空间韧性是城市韧性极其重要的组成元素.通过实地调研和理论分析,运用韧性城市理论来重新审视大庆市道路交通空间系统,重视其风险与脆弱性研究,找出大庆市道路交通空间系统在韧性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对应的韧性提高策略,有效预防道路交通系统遭受到不可估量的打击,在多变繁复的环境中,有力应对道路交通所面对的不确定性因素和风险.  相似文献   

8.
 暴雨后城市中出现了大量积水导致其系统功能瘫痪,提高城市水系统的生态韧性对巩固城市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采用文献研究、综合分析等方法,总结了国内外城市韧性的研究进展以及在水生态管理上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现有韧性研究的不足;在生态韧性的视角下,构建了城市水生态韧性评价体系和城市水环境导向的城市设计技术体系;提出了韧性城市设计策略,探索了生态韧性视角下城市水环境导向的城市设计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国7个东南沿海省市2005-2019年的面板数据,量化评价了城市化品质、城市韧性和“台风-暴雨”灾害风险,分析了城市化品质与城市韧性的耦合协调度,并对城市韧性在城市化品质对“台风-暴雨”灾害风险影响中的中介效应做出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7个东南沿海省市的城市化品质与城市韧性的耦合协调度存在差异,总体上经历了“先降后升”的变化。高品质城市化和高城市韧性水平对“台风-暴雨”灾害风险起到显著减弱作用,城市韧性在城市化品质与“台风-暴雨”灾害风险间发挥中介作用。但受目前城市韧性各组成部分发展不均衡的影响,经济韧性、社会韧性与生态韧性发挥部分中介效应,而基础设施韧性发挥遮掩效应。  相似文献   

10.
苏云  申占恒 《甘肃科技》2013,(23):53-56
从城市竞争力视角下城市品牌战略的必要性人手,在对城市竞争力和城市品牌相关理论综合论述与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城市品牌定位策略、城市硬实力和软实力建设策略、城市品牌形象识别策略和城市营销传播策略的综合,提出了城市竞争力视角下的城市品牌塑造战略。  相似文献   

11.
随着韧性概念在规划与治理层面的逐步展开,2022年有关韧性城市的研究与建设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热度。从韧性城市理论研究、韧性城市应对气候变化、韧性城市应对公共事件、韧性城市提升治理水平、韧性城市建设实践等5方面进行了系统回顾,提出中国需要在城市层面形成完善的技术路线与政策库,与国土空间规划的管控内容进行协调配合,对各领域的韧性建设内容进行引导,形成韧性城市规划的基本逻辑与框架;同时,政府应协同企业、研究机构形成联合体,制定各领域的详细韧性规划建设标准与导则,强化规划传导体系,以应对“碳风险”的韧性建设战略为后续研究与实践的总体导向。  相似文献   

12.
 全球气候变化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已成为减缓气候变化的共识,建设韧性城市也成为适应气候变化的新理念和新途径。梳理了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韧性城市研究进展;总结了美国波士顿、丹麦哥本哈根、加拿大温哥华等城市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实践经验,并探讨了如何通过规划应对气候变化;提出应将低碳韧性理念纳入中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从而促进“双碳”目标和韧性城市建设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韧性城市逐步取代传统意义上的可持续性发展城市,成为城市规划、地理学和应急管理研究学术界新的热门领域。当前学界还没有形成针对中国城市的独特性构建系统、全面、可操作的韧性城市研究框架。针对韧性城市的恢复力评价模型进行了研究,界定了韧性城市恢复力的内涵,分析了韧性城市在遭遇外部扰动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演化机制,并提出了韧性城市恢复力演化过程中关键节点的社会意义。为韧性城市规划和管理所强调的城市长期适应能力和智慧性提供量化评价指标参考。  相似文献   

14.
煤炭长期开采不仅能导致城市面临资源枯竭,也造成城市环境污染、采空区沉陷及各类次生灾害等社会问题。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制定有效矿区灾害风险管理和城市转型策略,维护社会稳定并推动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本文以以抚顺西露天煤矿区居民为研究对象,运用感知心理测量方法,基于田野调查数据,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矿区地质灾害公众风险感知水平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矿区地质灾害公众风险感知整体处较高水平,且各区域间存在差异性;煤矿区地质灾害风险感知的诗歌关键影响因素分别为性别、年龄、居住距离、灾害经历损失、预警知识、应急知识、对政府监测预报准确率的信任、对政府应急防御能力的信任、对政府预警信息时效性的信任、对政府治理能力的信任。基于此,针对韧性城市理念构建自下而上公众参与机制,以期为矿区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和资源枯竭城市韧性构建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城市韧性理念以城市本体为研究对象,以增强城市在承受扰动时保持自身功能不被破坏的能力为主要目标,成为保障城市健康及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对城市韧性概念和属性进行梳理与辨析;文献调研表明,学界对城市韧性的概念定义、属性特征等基本问题逐渐达成共识,研究重点已由基本问题转入韧性框架、评价体系、提升策略等内容;结合中国城市的现状,提出城市韧性研究应在理论、方法和实践层面进一步拓展,并从系统性、实效性、制度性3个层面提出中国城市韧性研究的特征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关键词城市韧性;防灾减灾;韧性框架  相似文献   

16.
敏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不合理的城市建设是山地城市滨水区景观灾害和灾害景观产生的主要原因。从当代景观规划设计的视角,分析了山地城市滨水灾害的特征和类型、灾害的演进过程以及防灾误区。通过借鉴社会生态学和景观都市主义理论,提出了能承受干扰而不至于崩溃的弹性适灾策略。并以重庆市北滨路滨水景观设计为例,从时空的动态适应、复合的网络系统和适应性的植物群落3个方面进行了景观基础设施的设计实践,以期推动山地城市滨水空间防灾规划体系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7.
山地城市防灾减灾是城市安全的重要研究方向.以综合防灾理论研究视角,在明晰山地城市灾害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当前山地城市综合防灾与空间形态、交通道路系统、生态景观系统等研究方向的关联性.结合当前山地城市灾害发生趋势,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提出了突发公共事件下山地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体系.随着后疫情时代到来,提高人居环境的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