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测定了55例子宫内膜癌、24例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及20例正常子宫内膜中COX-2i、NOS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COX-2i、NOS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子宫内膜癌发生和进展的关系。结果显示:1)COX-2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及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中的表达(P〈0.05),与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无相关。2)iNOS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及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中的表达(P〈0.05),且与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程度显著相关。这表明,子宫内膜癌患者COX-2和iNOS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其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2.
异黄酮类化合物的微波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异黄酮化合物能改善脑循环和冠脉循环,具有明显的抗缺氧和抗心律失常作用;能够诱导细胞分化,抑制癌细胞的增长;尤其是作为一种植物雌激素,可广泛用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同时又能解决绝经后妇女因预防或治疗骨质疏松而长期服用雌激素类药物可能诱发乳腺癌及子宫内膜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p16蛋白表达与原发性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和p16基因缺失突变及点突变在原发性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地位.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聚合酶链反应和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技术,分别检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子宫内膜癌前病变组织及原发性子宫内膜癌组织,观察p16蛋白和p16基因缺失突变及点突变.结果1)p16蛋白阳性表达率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和子宫内膜癌前病变组织中表达率分别为92.78%和90.00%,两者相比无差异性;在原发性子宫内膜癌组织中为66.67%,明显低于正常子宫组织及癌前病变组织;2)在42例原发性性子宫内膜癌组织中有14例发生p16基因缺失突变,4例发生了p16基因点突变,突变率为分别为33.33%和9.6%,正常子宫颈组织和子宫内膜癌前病变组织未发现p16基因缺失突变和点突变.结论1)在原发性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过程中,p16蛋白的表达在高分化癌明显低于低分化癌,表明p16蛋白缺乏与子宫颈细胞增殖失控及分化不良紧密相关.2)原发性子宫内膜癌存在p16基因点突变,以低分化癌多见,但不是较频繁的事件;原发性子宫内膜癌存在p16基因缺失突变,以低分化癌多见,是较频繁的事件.3)p16蛋白表达与p16基因突变的相关性未被发现.  相似文献   

4.
目前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植物雌激素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心血管疾病、围绝经期综合症、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结肠癌等肿瘤具有预防和抑制作用.体内雌激素分泌紊乱或雌激素受体代谢失常可诱发多种相关疾病或加速疾病进程,长期摄入植物雌激素可能对子宫内膜、乳腺以及男性生殖系统产生不良影响.所以植物雌激素的药理学作用仍需要进行研究,对其不良反应作用机制等需要进一步探讨.介绍了有关植物雌激素的药理学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MACC1蛋白、c-Met蛋白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联合CA125分析3个因子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方法检测MACC1、c-Met在子宫内膜癌组、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正常子宫内膜组组织中的表达变化.结果:ACC1、c-Met在子宫内膜癌组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且两者的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MACC1蛋白是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CA125是子宫内膜癌分期的危险因子(P0.05).结论:MACC1蛋白、c-Met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和侵袭、转移;MACC1联合CA125对于评估子宫内膜癌的预后更可靠.  相似文献   

6.
孙萍  贺秀芬 《甘肃科技》2013,29(1):119-120,130
评价血清人附睾蛋白4(human epididymis protein 4,HE4)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检测4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同期就诊60例子宫内膜增生患者及7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HE4水平.子宫内膜癌组、子宫内膜增生组及健康体检组的血清HE4水平分别为163.26±29.88pmol/L、55.46±17.21 pmol/L和47.49±9.83pmol/L,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子宫内膜癌组的HE4水平高于子宫内膜增生组及健康体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子宫内膜增生组与健康体检者相比,二者的HE4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组中,血清HE4水平在肿瘤分期、分化程度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病理类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子宫内膜癌组术后血清中HE4水平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4是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疗效评价及判断预后的可靠血清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Livin和Fhit在30例正常子宫内膜和7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研究凋亡抑制蛋白Livin和Fhit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和意义。结果显示Livin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表达明显低于子宫内膜癌组织(P〈0.05);Fhit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子宫内膜癌组织(P〈0.05);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随组织学分级和病理分期的增加,Livin蛋白表达阳性率逐渐上升,Fhit蛋白表达阳性率逐渐下降,而且Fhit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Livin蛋白和Fhit蛋白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果提示Livin和Fhit异常表达可能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联合检测Livin和Fhit有助于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8.
《广西科学院学报》2006,22(2):69-69
雌激素缺乏是危害妇女、特别是中老年妇女健康的无形杀手之一,有多种原因都可导致雌激素缺乏,其中包括接受子宫切除术的妇女。雌激素缺乏被认为与妇女绝经后骨密度加速流失有关,有研究发现,补充雌激素能增强骨骼强度,治疗绝经期妇女的骨质疏松,减少髋关节骨折发生。但也有研究怀疑,用雌激素代替疗法10-20年,发生乳腺癌的风险可能会增加。乳腺癌为西方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且高居十大死因之首。全世界每年新确诊的乳腺癌病例超过100万例,将近40万人死于这种疾病。美国加州斯坦福预防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对10739名年龄在50~79岁,曾实施过子宫切除术的妇女进行了超过7年的跟踪随访观察,参试者被分为雌激素使用组和安慰荆组,她们都要定期接受乳腺X线检查和临床检查。结果两组子宫切除术的妇女的乳腺癌发病率并没有差异,说明实施子宫切除术的绝经期妇女,在单纯使用雌激素治疗7年以后,并未发现有乳腺癌增加的危险。但是研究者认为,尽管单纯使用雌激素不增加乳腺癌危险,但也需要增加乳腺X线的检查频率:对于是否使用雌激素治疗,应该视个人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9.
西方国家25至64岁妇女死于缺血性心脏病者占死亡总数的1/3。而妇女冠状动脉心肢病的危险因素较少论及。籍皇家通科医师学院对口服避孕药的研究,用队列资料,以1∶3套叠病例对照方法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共观察160病例。发现吸烟是心肌梗塞的重要危险因素,每日吸烟少于15支者心肌梗塞的相对危险度为1.7,每日吸15支以上者为4.3,高血压为2.4,妊娠中毒症为2.8,糖尿病6.9。而社会状况未见增加妇女心肌梗塞的相对危险度。目前正服避孕药者仅在重度吸烟者中心肌梗塞的相对危险度增加,为20.8,若  相似文献   

10.
探究舒适护理对子宫内膜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选甘肃省民勤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收治的11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舒适护理,对比2组患者生活质量。观察组患者各维度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舒适护理可显著提高子宫内膜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刮宫活检后的病理诊断,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充分依据.方法:对8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特点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结果:子宫内膜样腺癌74例,腺鳞癌2例,浆液性乳头状癌2例,鳞癌2例.子宫内膜样腺癌的组织学特点是子宫内膜腺上皮异型增生,腺体失去正常结构、极性消失,胞核不规则、变大、变圆、核仁较突出、染色质粗糙,呈空泡状,增生的腺体呈不规则腺管状、筛孔状和乳头状,部分呈实性片块状排列,纤维组织、肉芽组织代替了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伴有炎性细胞的反应,子宫内膜样腺癌多数仅浸润至浅肌层,大多数不发生转移.结论:子宫内膜癌大多数是子宫内膜腺癌,掌握子宫内膜癌的形态特征并结合临床,对诊断及鉴别意义重大,对于不规则阴道流血的患者,主张子宫内膜刮宫活检,以防漏诊,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不孕症者30例,累计共45个月的月经周期的观察,将其患者分为对照组、服用克罗米芬组,并分别于月经周期第7d、10d、14d,对停服克罗米芬后第2d~4d、5d~7d的排卵前测量子宫内膜厚度、卵泡直径、子宫动脉的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 结果发现两组中见生长卵泡者为第41个月月经周期,卵泡检出率为91.11% 卵泡发育良好者,子宫内膜厚度与卵泡直径之间有密切相关性 同时可测得子宫动脉的血流参数,排卵前RI、PI的下降趋势.因此,CDFI检查为无侵害并易为患者所接受的监测和预测排卵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3.
VEGF、COX-2、HIF-1α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6例子宫内膜癌、22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19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VEGF、COX-2与HIF-1α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VEGF、COX-2与HIF-1α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升高,且随分级分期的升高而升高,三者在子宫内膜病变发生、发展中起促进作用;在子宫内膜组织中,COX-2和HIF-1α可能分别对VEGF起调控作用,有望成为内膜肿瘤抗血管治疗的有效靶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及术后护理方法及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因患子宫内膜癌疾病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妇科二病区行手术治疗的50例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为25例.给予观察组患者舒适护理,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结果:统计两组各25例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示,观察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为98.23%,对照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为82.73%,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状况及生理状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术后给予舒适护理,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术前及术后心理、生理状况,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5.
子宫内膜癌是指发生于子宫内膜的癌。又称宫体癌,是女性生殖器官常见的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20~30%。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子宫内膜癌发生于育龄期和绝经期女性,80%以上发生于绝经年龄妇女。已经确定的内膜癌的多个危险因素包括:肥胖、未产、初潮早(≤12岁)、晚绝经(≥53岁)、糖尿病、高血压、多次刮宫、激素替代疗法、多囊卵巢综合症、无排卵性功血、功能性卵巢肿瘤以及恶性肿瘤的家族史。绝经后应用无孕激素对抗的雌激素替代治疗增加内膜癌的危险性4~8倍,剂量越大、应用时间越长,危险性就越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频阴道彩超下宫腔声学造影(TV-SHG)对Ⅰ期 (Ⅰa,Ⅰb,Ⅰc)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9例术前行TV-SHG检查,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8例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分析,根据二维图像特点和病灶内部及周围肌层的彩色血流情况,判断其肌层浸润程度,并与术后病理结果 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Ⅰ期子宫内膜癌28例,Ⅰa期10例,Ⅰb期14例,Ⅰc期4例,TVS敏感性为67.8%,特异性为85.7%, 准确率为75.5%;TV-SHG敏感性为85.7%,特异性为95.2%, 准确率为89.8%.结论 TV-SHG能较准确地诊断Ⅰ期(Ⅰa,Ⅰb,Ⅰc)子宫内膜癌,为术前判断肌层浸润程度提供了有效方法 ,对临床早期发现子宫内膜癌、制定手术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7.
张华  陈平 《黑河科技》1995,(4):50-51
本文报告我院自1990年2月至1995年6月B超诊断174例女性盆腔积液的追踪检查结果:(1)其中13例盆腔积液仅局限于子宫直肠陷凹处,积液≤14mm,子宫附件未见异常;(2)47例为妇科急性病症,子宫直肠陷凹处的积液〉14mm,最深者达52mm,且包绕子宫后方,其中部分病例经手术证实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4.0%。(3)其余病例均与妇科炎症或肿瘤有关。故应用B型超声观察子宫直肠陷  相似文献   

18.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中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逐渐趋于年轻化,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改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降低其临床死亡率.目前,诊断子宫内膜癌的临床方法包括影像学检查、病理诊断和外周血相关指标等,但每种检查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根据不同情况,可以结合多种检查方法,提高子宫内膜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9.
子宫内膜是卵巢激素的主要靶器官,女性进入青春期后,在下丘脑垂体的调节下,雌激素、孕激素出现周期性分泌,子宫内膜的形态和功能也随之发生改变.黄体期,血清中上升的孕激素可拮抗雌激素的作用,抑制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增殖,使其分化为具有分泌功能的上皮细胞.孕激素抑制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增殖并促使其分化的机制主要是:一方面孕激素通过降低子宫内膜上皮细胞雌激素受体(ER)的表达,降低颗粒细胞分泌细胞色素P450芳香化酶的表达和活性,增加17β-HSDII在子宫内膜局部的表达和活性,增强雌激素代谢,从而抑制雌激素对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促增殖作用,间接抑制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增殖;另一方面孕激素通过与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孕激素受体结合后进入核内,调节细胞周期调控蛋白、原癌基因等参与细胞周期调控的分子表达,直接抑制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增殖并促使其分化.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所,雌激素替代疗法可治疗绝经后妇女的绝经期症,预防骨质疏松和心血管疾病,从而改善妇女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但长期应用可导致子宫内膜增生和增加内膜癌的危险.异黄酮是一类具有类雌激素和抗雌激素双重作用的复合物.本文探讨了100mg/d异黄酮治疗绝经期症状的效果及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