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吴敬的《九章算法比类大全》是明代传统数学中一部承前启后的算书,与“九章”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该书的问世是《九章算术》流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文章详细比较了《九章算法比类大全》与《详解九章算法》,深入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认为:尽管后者包括了《九章算术》本文、刘徽和李淳风的关注、贾宪的“细草”和杨辉的“详解”等内容,但对《九章算法比类大全》影响最大的是“详解”;吴敬读到了《详解九章算法》,但没有看到单行本的刘徽和李淳风注的《九章算术》。文末指出了前人研究中的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2.
关于"我国的一个哲学学派"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于光远先生在这两篇文章中再次阐述了中国哲学自然辩证法学派的特点 ,对“人工的自然”、“天然的自然”、“社会的自然”概念又做了进一步的论证与说明。他也对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名称是否变更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他还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修订和编撰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和《中国自然辩证法词典》提出了主张和具体的思路。更难能可贵的是 ,他在文中提出了新的科学技术的哲学问题 ,提出了认识论的新的途径问题。于老严谨的学风 ,缜密的逻辑思维、清新的理论思路 ,字里行间所洋溢的激情 ,很难让我们与一个年届九旬高龄的老人联系起来。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年轻学者加入到中国哲学自然辩证法学派的建设中来 ,参加到于老将主编的《社会的自然大辞典》中来。有志于此的学者请与《自然辩证法研究》编辑部联系。  相似文献   

3.
《自然辩证法通讯》(以下简称《通讯》)一直是我喜爱和敬重的杂志之一。但《通讯》也和其它自然辩证法类杂志一样,处在“大口袋”的困惑之中。这一点,集中体现在杂志的副标题上,例如《科学技术与辩证法》有副标题:“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副标题为:“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技与社会”;《通讯》的副标题则是:“联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纽带,沟通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桥梁”;  相似文献   

4.
《墨经》光学第九条——折射的定量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前人们没发现《墨经》有折射研究,今若解“具”为“见”或“视”,则有了。那是夹在《经下》光学八条中间的一条。在《经下》传本中,这八条次序与《经说下》对应之文差得太多,是全部《墨经》中最混乱的部分。第九条夹在中间,紧跟“鉴团景一”之后,其文是:  相似文献   

5.
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与以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为代表的近现代自然科学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研究范式,具有不可通约性。亚里士多德是按研究"是"的方式即本体的方式为指导来研究他的自然科学——《物理学》的,其中的关键是确立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各类事物的本体并将本体与他所要寻求的原理"对接"起来,构成学科意义上的知识原理。对《物理学》来说,就是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确立自然科学研究对象的存在的原理(本原),这就是《物理学》第一章的内容;二是确立自然科学所研究的本体是"自然",这就是《物理学》第二章的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研究运动问题,形成学科的理论知识。运动问题是《物理学》研究的主体,运动与本原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自然是运动的本原(原理)。《物理学》最后两章关于第一推动者的论证是其自然科学的理论归宿。  相似文献   

6.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5):112-117
近年来中外学界对马克思有无生态思想展开论辩。否定说以《资本论》劳动价值论、劳动过程论和唯物史观等为依据,推断其无视自然价值,放任人类"普罗米修斯式"对待自然而否认其生态思想;二分说割裂早期和晚期马克思思想,认为早期《手稿》异化思想有关注自然的一面,以及《形态》考察历史的自然史和人类史维度获得生态思想赞誉,《资本论》因其没有明确生态"宣言"和"政治经济学说与自然无涉"定性而忽视甚至遮蔽其生态思想。诘难说认为马克思不仅不包含生态思想,而且有反生态危险,甚至成为诱发生态问题的根源。肯定说的辩护体现出对马克思生态思想宏阔视野的解读和与时俱进的理解,引发人们对《资本论》博大精深思想的生态维度审视与考量。  相似文献   

7.
敦煌文献P2512号中的《三家星经》缺漏了8座星官,并有一些讹误,依《开元占经》补齐这8座星官后仍缺1星。潘鼐和邓文宽依晋、隋两书《天文志》将其中的天将军列为12星,比《开元占经》多1星,补足了这所缺的1星。受其所缺的1星应在所缺漏的8座星官中的思路的启迪,依《开元占经》中的夹注及按语、日本若杉家本《三家星官簿赞》、朝鲜《天象列次分野之图》等多种文献列文昌为7星,比《开元占经》多1星,仍列天将军为11星而补足了所缺的1星。此外,神宫1星是在《三家星经》之后出现在天文星占典籍中的,应视为中国传统星官的历史嬗变。  相似文献   

8.
郭鹏 《科学大观园》2009,(14):77-77
《圣经·出埃及记》中有一文字,它描述了摩西的岳父杰思罗如何观察摩西花了一整天时间,倾听他的人民的诉苦和问题。之后,杰思罗告诉摩西,他一个人不能管事太多,并且建议采取具体步骤解除他的过重负担。他的第一个建议是必须以“法令和法律”形式教育人民;第二个建议是这些被选举出来的诸侯们,应按所辖人数封以“千民之侯、百民之侯、半百民之侯和十民之侯”这一类职称;第三个建议是这些诸侯必须管理一切日常事物,向摩西只汇报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9.
哥白尼的巨著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oelestium应该译成《天球运行论》而不是《天体运行论》。“天球”是希腊数理天文学的基本概念,哥白尼正是这一数理天文传统的正宗传人。强调是“天球”不是“天体”,是为了恢复科学史的实情。  相似文献   

10.
风者,流动之空气也。能流动之空气,当充斥寰宇,除非密封的真空系统,空气无处不在。风乍起,随温湿条件而变强弱或改方向。若为东风,随季节可变为南风或北风甚至西风,此自然之理;此理当可推演至入世。入世之“风”,较自然之风更见复杂。置身校园,亲眼见教“风”不良等引发的学“风”不正。流行日久,便不难发现校“风”之恶变。  相似文献   

11.
熊明遇生当明清鼎革之际“东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时刻。他的主著《格致草》广被时人以至遗民征引和称颂。作为明末东林党的成员之一,熊氏对耶稣会士抱持开明的态度,并跟他们建立良好的友谊。正如书名所示,《格致草》的撰作,毫无疑问是继承了宋明理学“格物致知”的传统。《格致草》当中,具见熊明遇从耶稣会士的译作中节引西学所函盖的多个领域,如天文学及相关科学仪器、气象学、世界地理及绘图、灵魂学说和创世理论。然而,约从清初行禁书之令后,《格致草》一书便销声匿迹,而国人也不复知此书仍存于天壤之间,熊明遇研究西方科学的成果又多被其门人游艺征引;游氏著作《天经或问》传入日本后,当中提及第谷学说和熊明遇的观点,对江户时期的日本天文学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由英国韦尔科姆基金会桑格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机构联合发表的一篇与人类进化突变率相关的论文,引起了众多媒体的关注。英国《自然》杂志、美国《科学日报》相继重点报道了这一发现,《自然》杂志评论说“这是人类首次直接测出人类进化突变率”。  相似文献   

13.
由于对"自然"和"技艺"的理解不同,柏拉图与自然哲人对诸神、灵魂和人类事务的看法截然相反。自然哲人将诸元素当作初始之物,并称之为"自然"。"技艺"因为出自凡人则是低级的。柏拉图却论证灵魂优先于物体,用灵魂学来构建自然观和神学,认为宇宙灵魂的"自然"在于自我运动、驱动万物,人的灵魂的"自然"在于:灵魂统治肉体,不同类型的灵魂具有自然差异。立法技艺应当遵循这一自然脉理。柏拉图批评自然哲学,主要是因为自然哲人秉持无神论,贬低灵魂、政治技艺和立法技艺,否弃自然法和神法,损害了社会的生存根本。  相似文献   

14.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关于《内经》的英文译名,常被认为是“内科学”,在国外已多次碰到这种情况,殊感对《内经》有曲解,但因为水平所限,不敢冒昧置词,最近又有国外人士谈起、引用,影响甚广,因而妄写此文,以就教贤达。  相似文献   

15.
环境社会技术对自然技术的生成具有重要的“绿色编码”作用。主体之“要”与客体之“是”构成了“绿色编码”何以可能的理据;强制、商谈、博弈及其“语言转换”构成了“绿色编码”的主要路径;目标、设计、试验及其“绿色嵌入”构成了“绿色编码”的一般机理。上述研究,对于“恰当设计”环境社会技术、合理建构其与自然技术的互动模式、提高环境绩效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墨经》“次”概念与不可分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文章分四种类型详细地分析了解释《墨经》中“次 ,无间而不相撄也”、“次 ,无厚而后可”条的诸家异说之得失 ;在此基础上 ,作者提出了新的解释 ,认为此条是墨家不可分量可积观点的直接明证 ,并进而讨论了不可分量可积思想对中国古代数学方法的影响 ,以及它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当“亚健康”成为上班族的生活常态,也催生出了“养生文化热”。于是,涌现了马悦凌、曲黎敏、张悟本等数不胜数的“专家、名家”;派生出了《从头到脚说健康》、《不生病的智慧》、《特效穴位使用手册》、《黄帝内经使用手册》、《黄帝内经家用说明书》等养生指南书籍。  相似文献   

18.
谈“仪”     
古代称“仪”之物甚少 ,现在就多了 ,今后《墨子》“备高临“篇有 :“备高临以连弩之车~~位木柱 ,也用于临时插在水底的拴船竹竿。里也有一条 ,但被不懂的清朝校注家点破了句读 ,令人不解。拙作《天人古义》有说。其实早自沈括似已不知弩的表尺叫“仪”了 ,他的书《梦溪笔谈》提到出土的射仪 ,他只叫做“望山”。仪与表的差别多在抽象扩展方面 ,称呼具有典型、标准、规范等特性的人、物或事多用“仪” ,少用“表” ,计测器物的复杂者称“仪”不称“表”。此事可能与古天文仪器名有关。较明确的测天之仪首记于西汉成书的《周髀》 ,就是立竿测…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表示大数的名词。《诗经》“丰年”篇有“万亿及秭”之说,“亿”“秭”就是两个大数名。毛苌注进一步解释:“数万至万日亿,数亿至万日秭。”就是说:“亿”等于一万万,跟今天最常用的大数“亿”一样;“秭”等于一万亿,应该是由亿逐次(十)进位而得。  相似文献   

20.
《科学大观园》2010,(20):F0003-F0003
《犹大之吻》是欧洲文艺复兴初期的绘画杰作。是据《圣经》马太福音26章:当下,十二门徒里有一个称为加略人犹大的,去见祭司长,说:“我把他交给你们,你们愿意给我多少钱?”他们就给了他三十块钱。从那时候,他就找机会要把耶稣交给他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