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朱熹思想体系中包含丰富政治伦理、教育伦理思想,本文先从治国方法和民本主义思想两方面对其政治伦理观展开分析,接着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道德教育三方面阐述其教育伦理观,最后探讨了其伦理观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人类的经济活动密不可分,而法律作为确定经济活动中权利义务的工具和规制手段,其本身也蕴含了人类的伦理观。文章试图以环境伦理观的演进为脉络,以环境伦理观、经济、法律三者之间的联系为路径,理清"法律生态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阐述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三种伦理观,指出了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和自然中心主义伦理观的不足和缺陷;只有可持续发展伦理观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公平与和谐才是我们应该实践的环境伦理观。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亚里士多德三段论,论述了亚里士多德三段论与传统逻辑三段论的区别及其自身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5.
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作者福尔斯以存在主义者的眼光批判了维多利亚时代伦理观,并以女主人公萨拉为代言人,倡导一种后现代道德--以道德的多元化(无权威性)和道德主体的"观光客"心态为主要特点.男主人公查尔斯的三个结局可以看作是其伦理观经历"瓦解--重建"时出现的三种可能.在最后一个结局里由于萨拉的刺激,查尔斯最终摆脱旧式伦理观的束缚,懂得了享有和尊重自由意志,开始新的人生.  相似文献   

6.
每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独特的伦理道德规范体系,这种道德规范制约着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并维系着该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佛教,其所信仰的经典也保留得较为完整。文章通过对《佛教格言》的分析,探索其所蕴含的伦理观,探讨该伦理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7.
面对科技伦理危机,科技工作者的科技伦理观需要重新审视。科技伦理观的形成源自传统文化的累积,而中国儒家思想对其有着积极的意义。从儒学思想和中国古代科技之间的关系说明儒学思想不但对古代科技发展起到了很大的规范、导向和推动作用,而且其中的合理思想对现代科技伦理的良好发展也是不可缺少的智慧。  相似文献   

8.
翻译伦理从属于道德观范畴是道德观的一个方面。对于翻译伦理的选择,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对道德观的选择。就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观而言,其具体的伦理标准分别体现了绝对主义和功利主义的道德观,带有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而准则功利主义和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的出现,为翻译伦理观研究提供了新的、更为科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各自不同的哲学本体论决定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文学本质论.他们的哲学本体论是客体性的,其文学本质论因而也是客体性的.西方哲学和文论的这种客体性起点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文学创作论和批评论都从属于各自的文学本质论,并最终从属于各自的哲学本体论.  相似文献   

10.
从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出发,讨论亚里士多德关于“是”和“一”不是“本体”的论证过程。“本体”是“是”的首要意义,而“是”作为普遍事物,它不是“本体”。这个问题的讨论能够更清楚地显示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一书中或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思想中的“是”和“本体”的关系。“是”不是“本体”的论证是理解亚里士多德“是”和“本体”关系的最关键环节,也是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所要解决的最艰难和最困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列奥纳多·达·芬奇笔记>是研究中世纪科学史的一份重要史料.这里初步归纳整理了其中一些重要的力学认识结果,分析讨论了这些内容的合理性及局限性,指出了其历史价值和思想认识基础.认为列奥纳多是站在亚里士多德肩膀上的一位中世纪时期的科学巨人,其笔记中既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传统,也散发着近代科学的气息.  相似文献   

12.
《政治学》是古代希腊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最为重要的著作,也是西方剥削阶级政治学的创始之作。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大力倡导廉政,反对腐败,提出了立国以廉、选官以廉、育民以廉和以法倡廉的廉政方案。亚里士多德的廉政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但作为世界思想遗产的组成部分,至今仍闪烁着文明的进步的耀眼火花。它对于我们今天在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形势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蕴含着技术哲学思想。本文试从技术哲学这一视角出发来评述亚里士多德的技术思想体系。主要有三部分构成,即:一、"技术是制作的智慧";二、亚里士多德的技术目的论思想;三、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中的技术思想。  相似文献   

14.
孟子和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不同的人性论假设,孟子认为人本性善,而亚里士多德则提出了结构性的人性论思想,这两种不同的道德哲学理论的产生有其内在的根由.处于转型中的中国,人们的生活模式的不同走向会影响人们对人性论思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孟子和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不同的人性论假设,孟子认为人本性善,而亚里士多德则提出了结构性的人性论思想,这两种不同的道德哲学理论的产生有其内在的根由。处于转型中的中国,人们的生活模式的不同走向会影响人们对人性论思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对亚里士多德的直言命题理论作了全面的分析,指出亚里士多德在逻辑史上第一次引进词项变元,建立了对当方阵,为三段论奠定了基础。接着,比较分析了现代逻辑对亚里士多德的直言命题所作的几种解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符合亚里士多德原意的解析。  相似文献   

17.
伦理观及其变化对人类立法活动具有重要影响,这点在环境法的法域变迁当中表现的尤其明显。毫无疑问,环境法自其产生以来历经过了许多的发展变化,而这背后的推动力则是人类伦理观的不断演进。从最初的契约伦理开始发展到后来的社会伦理,再从当代的生态伦理转向尊重生命的生命伦理,环境法正是遵循人类伦理观念的这种嬗变轨迹,而不断实现其自身由内涵及外延的变革与革命。  相似文献   

18.
孔子、亚里士多德的教育哲学作为东、西方教育思想的源头,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探索孔子、亚里士多德的教育哲学体系中的教育目的论、教育内容论、教育方法论、教育对象论和道德教育论,分析其异同,以供我们在今天的教育中借鉴。  相似文献   

19.
修辞人格作为修辞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历来受到无数修辞学经典理论家的不断诠释和引申,首先由亚里士多德提出,在古罗马时期又得到修辞名家西塞罗的阐释和发展。正确理解西塞罗的修辞人格这一概念对理解其修辞思想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对西塞罗的文本、文本产生环境以及其与亚里士多德在修辞人格这一概念上的对比,有利于挖掘西塞罗文本中修辞人格的具体含义以及其生成原因。  相似文献   

20.
13世纪兴起了亚里士多德主义思潮,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托马斯表现出对理性的极大信任,试图用理性澄清信仰,这一特点集中体现在托马斯的"救赎观"中。这种"救赎观"是托马斯在整合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础上,对其前辈奥古斯丁的"原罪"说和"救赎"论进行批判和继承的努力下取得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