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西藏文物见证汉藏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智 《西藏大学学报》2009,24(1):95-101
西藏大量的历史古迹和文物之中,承载着内容丰富的汉藏文化交流的信息,它们不仅仅是汉藏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也是历代中央政府多层面地对西藏地方施政和主权管理的具体体现。关注和研究这类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2.
旺多 《西藏大学学报》2013,(1):97-104,136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简称《心经》),被认为是一切般若经的要义、精髓,在藏传佛教中占有一席之地,特别是在汉传佛教及信徒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汉藏《心经》译文比较研究是一个薄弱环节,通过《心经》译文比较,对探究汉藏佛教的语言、词汇、译风,追溯汉藏间佛教界交流的历史,进一步挖掘汉藏两个民族文化交流和历史融合过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推进汉藏佛教界文化交流的政策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民国初年开始,随着汉地佛教的复兴,藏密在内地渐起,汉藏佛教界之间的文化交流也随之赓续。这不仅缘起于佛教界自身发展所承载的文化交流使命,而且与宗教文化所赖以存在和交往的政治情势息息相关。这一时期汉藏佛教界作为西藏与内地文化交流的主体是其社会地位和政策空间共同演进的历史结果,彼此间文化交流的发展是其间政治背景与宗教文化自身因素相作用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4.
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具有1300多年的建城史,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拉萨老城区是拉萨市的发源地和核心区,是拉萨历史文化名城的直接见证者、拉萨市文化和经济活动的重要承载者和拉萨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传统的集中体现者。拉萨老城区不仅拥有以大昭寺、小昭寺为中心的藏传佛教文化与信仰的基石,也是历史与现代相交汇共同构筑的多功能的城市中心,还是展示西藏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重要窗口,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独特的社会经济功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和珍宝,保护和发展的意义深远,需要永久珍惜、切实保护、合理发展、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5.
喜饶尼玛教授是国内外有影响的藏族学者。主要从事近代藏族历史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以及汉藏文化交流等方面的课题研究。他出版(含合作)学术著作20余部,学术论文90余篇,并多次获得国家和北京市奖项。文章就国内藏学研究的现状和学科建设方面对喜饶尼玛教授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6.
藏兵营制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藏军的发展和西藏地方的稳定,因此在清代西藏地方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藏兵营制经过乾隆(1736—1795)末年福康安的建立和道光年间(1821—1850)琦善的进一步变革后成为清廷治藏的基本制度之一,为藏军的日常运行提供了基本的制度规范。藏兵营制的建立和完善不仅构成了清代治藏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大大加强了清代中央政府维护西藏地方稳定和安全的实力。  相似文献   

7.
噶尔弼汉文摩崖位于西藏拉萨布达拉宫之红山东侧,是清康熙五十九年至六十一年(1720-1722)驱准保藏中南路清军将领噶尔弼所撰刻,是此次行动后刻制于西藏拉萨的汉文摩崖六处之一。噶尔弼汉文摩崖在六处摩崖中唯一记载康熙末第二次驱准保藏中南路清军首次由川藏道入藏历程,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具有较高的资料价值。该摩崖刻制后,经入藏官员人士收集,以“用昭万世摩崖”“征西将军噶碑”“定西将军噶尔弼平定西藏碑记”“前藏布达拉山东崖下第一碑文”等名流传于世。文章依据驻藏大臣著作、川藏地方志所录碑(摩崖)文,根据仵君魁、邓锐龄二位先生的识读与考证,对此摩崖内容及流传文本等作进一步研究,分析噶尔弼汉文摩崖为何出现多个文本,梳理对比不同文本,指出雍正《四川通志》所载文本对后世的影响,探讨此摩崖在补史证史、清代川藏道开辟、推动汉藏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浅论元代藏区的茶马互市与驿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茶马互市是古代汉藏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元朝中央政府在藏区设立和推行的驿站制度进一步拓展了唐宋时代就已形成的茶马互市路线,文章探讨了元代藏区的驿站制度,及其对中外文明通道茶马古道上的经济文化交流的极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拉萨是西藏自治区首府,也是一座具有近1400年历史的古城。拉萨古城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久远,故事颇多,耐人寻味。文章将拉萨古城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梳理了拉萨古城形成发展的历史概貌。  相似文献   

10.
西汉至南北朝,新疆双语的主流是汉藏、印欧语系双语;隋唐宋时期新疆双语经印欧、汉藏、阿尔泰语系多语短暂过渡,汉阿双语成为新疆双语的主流;在元明清,特别是清代,以汉、维语为代表的汉阿双语为中心,形成新疆双语网络。  相似文献   

11.
藏传佛教普庆寺是新疆历史上建筑规模最大的寺院,由清代藏族著名爱国宗教人士一世察汗呼图克图(喇嘛噶若)所建。寺院原址位于天山北麓的库尔喀喇鸟苏(今新疆鸟苏市)境内的白杨沟。因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治学严谨、学经制度完整等特点,在历史上享有“第二西藏”、“第二拉萨”的美誉。文章运用民族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普庆寺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学经情况、建筑结构、主要节日、今昔宗教器物、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等方面展开探讨与研究,为学界和世人再现普庆寺昔日的文明与辉煌,开拓西域学和藏学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2.
东岳庙会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是中国庙会文化的一个典型。通过对东岳庙会历史资料进行系统梳理,认为庙会源起于汉唐,确立于北宋,中衰于金元,转型于明清。  相似文献   

13.
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九十二类、三百余万字,涉及西藏的史料丰富而详细,既有清代涉藏大事、治藏政策的摘录,也有西藏风土人情的描述。这些史料既是研究清代西藏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对于更全面准确地认识清代西藏史有一定的拾遗补缺以及与正史相佐证的作用,对今天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章探讨了清代前期推行藏传佛教治策的形成、发展和影响,着重论述了“康乾盛世”的清朝皇帝对这一治策的运用,清初推行这一治策,主要是通过打蒙藏上层的牌取得成果的,清代册封达赖喇嘛的策略,即体现出清朝政府有效管理西藏的一项重要制度“。兴黄教以安众蒙古也!”清初藏传佛教治策对于怀柔蒙古产生了历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就山东一境而言,泰山崇拜和碧霞元君信仰在海岱之间自西向东传布。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泰山信仰传布的力度从明代至清前期渐趋增长,而自光绪末年至民国却是一个转折。本文选定青山碧霞宫与大泽山日照庵两座庙宇作为研究中心,来探讨泰山信仰清末民初在泰山到滨海一线的传布情况。泰山信仰在海岱之间传布过程中,受到空间距离、地域文化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呈涟漪状,以泰山为中心,越趋向边缘(边远)地区,影响力越弱;即使有稳定文化内核的碧霞元君信仰,也经受了诸多损益,多种神灵品格层累而至于在青山庙宇出现相互矛盾的几个碧霞元君,在大泽山也经历了从碧霞元君到无生老母的主神转变。  相似文献   

16.
法源寺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北京城内最古老的寺庙。该寺建筑规模宏大、壮观,是历朝帝王亲自临幸斋僧建道的主要寺庙,因此在历史长河中法源寺的命运与中国命运息息相关。法源寺不仅文物荟萃,而且花木繁多名贵,历代名家多咏诗赞叹。解放后党和国家倍加关怀,多次修茸,已经对外开放,是人们游览之地,也是研究中国佛学的学府。  相似文献   

17.
西藏杂技作为一门古老的肢体表演艺术,在吐蕃时期就广为开展了。研究认为,在西藏历史上产生了与民族性格相一致的杂技艺术,桑耶寺、古格遗址、大昭寺等寺院壁画描绘了技艺超绝的杂技和乐舞演出的情景。吐蕃和唐朝的文化交流对西藏古代杂技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西藏传统杂技的挖掘与整理研究,是传承中华文明、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8.
军旅文学是军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从先秦军旅文学、汉唐边塞诗、宋代军旅文学中的爱国忧国情怀和明清古代战争经典小说等四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古代军旅文学的历史发展风貌,并指出,不同时代的军旅文学昭示出不同时代的核心精神支柱与核心价值理念,一部军旅文学史就是一部围绕着民族核心价值观而不断地建构-弘扬-再建构-再弘扬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1904年英国军队开进拉萨,对西藏发动了第二次战争,从而使涉藏问题更加复杂化。面对涉藏问题,上海等地的各类报刊给予了及时全面的报道。杨庶堪等一批开明人士,虽处于相对闭塞的重庆,却能创办《广益丛报》,并通过该报把上海等地的各类报刊关于涉藏问题的报道继续传播到以重庆为中心的许多城市。《广益丛报》揭露英帝国主义对西藏的侵略;报道中国政府治理西藏的得失;介绍民间对涉藏问题的关注;记载驻藏官员对外国媒体介绍治藏"新政";强调主权的不可侵犯。一百多条共四万多字的报道是我们今天研究晚清涉藏问题的重要资料,亦可以作为批判"西藏独立"论的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