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阳离子型偶联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表面张力和电导率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合成了3种季胺盐型偶联表面活性剂C12H25N(CH3)2-CnH2n-(CH3)2NC12H25,2Br^-1(n=3,4,6),测定了不同浓度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和电导率,并得到临界胶束浓度(CMC),偶联表面活性剂在气-液界面上的吸附量,单个分子的面积和胶束电离度,结果表明:与相应的单头基单尾链表面活性剂相比,偶联表面性剂具有很低的CMC和很强的表面活性,联接基因对其性能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合成了四种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22H45N(CH3)2C2H5Br(二十二烷基乙基二甲基溴化铵),C22H45N(CH3)2C4H9Br(二十二烷基丁基二甲基溴化铵),C22H45N(CH3)2C8H17Br(二十二烷基辛基二甲基溴化铵),C22H45N(CH3)2C12H25Br(二十二烷基十二烷基二甲基溴化铵),并考察了其对Rh-TPPTS[TPPTS:P(m—C6H4SO3Na)3]催化的水—有机两相长链烯烃氢甲酰化反应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该体系中添加含有疏水长链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后,反应性能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3.
用内源荧光法和动态光散射技术研究了不同实验条件下W/O型微乳液中阳离子偶联表面活性剂(C12H25(CH3)2N-(CH2)、-N(CH3)2C12H25·2Br^-)(12-s-12,2Br^-.s=3、4、6)与牛血清蛋白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微乳液体系中含水量、偶联表面活性剂的含量、牛血清蛋白的浓度、联接基团的长度以及外加盐等因素对表面活性剂/牛血清蛋白的相互作用都有较大的影响。体系中含水量增加.微乳液的最大荧光波长蓝移减小;偶联表面活性剂的含量影响了微乳液的最大荧光波长蓝移;牛血清蛋白浓度较高时.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强;联接基团越长,两者之间相互作用越强.牛血清蛋白越易处于疏水环境中;而盐对偶联表面活性剂/牛血清蛋白静电相互作用有一定的屏蔽效应。  相似文献   

4.
用低温N2吸附及H2O,C6H6和m-C6H4(CH3)2等探针分子静态吸附以及NH3-TPD等方法考察了工业用间二甲苯氨氧化生产间苯二甲腈催化剂VCB1,VCB2和VCM表面吸附特征。结果,VCB1,VCB2和VCM催化剂均具有中孔(15-40nm)结构,反应物分子在孔道中的扩散不构成吸附过程的控制步骤,催化剂对反应组分的吸附能力取决于催化剂表面亲合力。VCM对m-C6H4(CH3)2新合力较强,其表面对H2O和NH3的亲合力弱是该催化剂在使用过程中深度氧化产物较多的可能原因之一,结果为催化剂改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丙烯酰胺共聚物与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锥板粘度计和旋滴界面表张力仪研究了丙烯酰胺(AM)-N-乙烯-2-吡咯烷酮(VP)-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AM-VP-AMPS)共聚物水溶液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C18H29NaO3S)及中性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OP-10)的相互作用以及该复配体系与原油之间界面张力,阴离子表面活性剂(C18H29NaO3S)会引起共聚物水溶液表观粘度的下降,而中性表面活性剂(OP-10)对共聚物水溶液表观粘度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在甲醇钠催化下,丁二酸二甲酯与N,N-二甲基乙醇胺进行酯交换反应合成二(二甲基胺基乙基)丁二酸酯,产率91.2%(以丁二酸二甲酯计);再与正溴代十四烷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含丁二酸酯基的Gemini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14H29(CH3)2N+CH2CH2OCOCH2CH2COOCH2CH2N+(CH3)2C14H29.2Br-,产率85%[以二(二甲基氨基乙基)丁二酸酯计];研究了这种双子表面活性剂在SiO2上的吸附规律,实验结果表明,该Gemini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在SiO界面吸附规律符合Langmuir方程.  相似文献   

7.
在25℃条件下,测定了不同浓度的羟丙基壳聚糖(HPCHS)溶液/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23)醚月桂醇(BRIJ35)、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二甲基十二烷基甜菜碱(C12BE)/正丁醇(n-C4H9OH)/正辛烷(n-C8H18)体系微乳液拟三元相图。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浓度范围内,羟丙基壳聚糖对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体系微乳液的形成有不同的影响:(1)除B12BE体系外羟丙基壳聚糖的加入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原有体系微乳区的形成和稳定;(2)羟丙基壳聚糖溶液在10,10和5g/L浓度时分别使BRIJ35,CTAB和SDS体系微乳区面积达到最大;(3)羟丙基壳聚糖的加入没有明显改变C12BE体系的微乳区面积。  相似文献   

8.
采用静态吸附方法测定了45℃下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六烷基二甲基甜菜碱(C。6B)以及n(SDS):n(C,。B):20:80混合物在带负电荷的大庆油砂上的吸附滞留。结果表明:SDS和C,6B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0.0034mmol/g和0.0237mmol/g。以气/液界面上的单分子层饱和吸附量为参比,估算出两者在油石少/水界面的吸附层数分别为0.31和1.55,表明c。。B先通过静电吸引作用吸附到界面,随后形成表面胶束;二者混合物的吸附是非均匀的,其中C,6B发生了优先吸附:混合体系中两组分的吸附量皆大于单一体系相同平衡浓度下各自的吸附量,即表现出较强的协同效应。这种优先吸附和协同效应对于降低驱油用表面活性剂在油,石少/水界面的吸附滞留和色谱分离效应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9.
用Gemini表面活性剂[C12H25N+(CH3)2-(CH2)2-N+(CH3)2C12H25]·2Br-作模板合成了立方结构的介孔二氧化硅,并且用小角X射线衍射和氮气吸附-脱附技术对样品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所得到的介孔二氧化硅为立方结构,晶胞参数在8.45~8.57 nm之间; 孔道的有序性随表面活性剂与Na2SiO3比例的增大而增加. 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为第Ⅳ类型的等温线,在相对压力p/p0=0.15~0.25 和 P/P0 = 0.8~1的范围内出现两个H1型滞后环, 分别是由介孔孔道和颗粒之间的空穴引起的. BET表面积也随表面活性剂与Na2SiO3比例的增大而增大, 最大可达1 100 m2/g, 最可几孔径在2.20 nm左右.  相似文献   

10.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油砂和净砂表面的吸附规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更加真实地了解表面活性剂在地层岩石表面的吸附状况,对比研究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ABS在抽提清洗前、后地层岩心表面的吸附情况。实验表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ABS在抽提清洗前、后砂岩(分别称为油砂和净砂)表面的吸附有很大程度的不同。与净砂相比,ABS在油砂表面达到平衡吸附的时间较长,饱和吸附量约降低21%。ABS在砂和净砂表面的吸附等温线均呈典型的“S”型,但在油砂表面的吸附量在出现最大值后又大幅度下降。NaCl的存在将增加ABS在油砂和净砂表面的吸附量,而碱则减少其吸附量。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不同浓度溶液中吸附在银镜表面上的水场酸分子的表面增强喇曼散射(SERS)强度的测量,用 SERS 技术研究了水杨酸在银表面的吸附等温特性.所得结果表明,SERS 技术为研究分子在固休表面的吸附过程及特性提供了一种高灵敏度的、分子级水平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12.
为考察活性炭对水中甲硫醚的吸附特性,选用3种表面性质相差很大的粉末活性炭,并利用X射线能谱、Boehm滴定法测定分析活性炭颗粒的元素组成及表面官能团含量,结合其性能参数探讨了活性炭吸附甲硫醚的吸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粉末活性炭对水中甲硫醚的吸附速度较快,一般在30 min左右就可达到约80%的吸附容量;各种粉末活性炭对...  相似文献   

13.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biomaterials has been adopted over the years to improve their biocompatibility. In this study, aiming to promote hydrophilicity and to introduce natural recognition sites onto poly(L-lactic acid) (PLLA) films, chitosan and its derivatives, carboxymethyl chitosan(CMC) and N-methylene phosphonic chitosan (NPC), were used to modify the surface of PLLA films by an entrapment method. Radiolabeled (^125I) proteins were used to measure the amount of protein adsorbed to PLLA surfaces. Fibronectin (Fn) was used to study the protein adsorption on the modified PLLA surfaces, including isotherm adsorption and adsorption kinetics of single protein, competitive adsorption of binary proteins system and serum multi-proteins and the desorption behavior in serum solu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isotherm adsorption, Fn had a larger adsorption capacity on the CS-modified surface at lower concentrations, but had a high adsorption capacity at CMC-modified surface at higher concentrations. In the study of absorption kinetics, Fn had a fastest adsorption equilibrium and a highest equilibrium adsorption capacity at the CS-modified surface, while it was opposite at the PCS-modified surface. When BSA and serum were added, it had the greatest effect on the adsorption of Fn on the PCS-modified surface. After 6 hours soaking in the desorpUon study, Fn had reached desorption equilibrium on all the modified surfaces, which had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desorption rate and the remaining percentage of Fn.  相似文献   

14.
选用活性炭吸附正丁醇体系进行固体在溶液中的等温吸附实验,用表面张力法测定平衡浓度,并改进了测定表面张力的装置。所设计的实验方法既避免了与前置课内容的重复,又提高了实验精度和实验效率。  相似文献   

15.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对HCl气体在烧结矿表面的吸附机理进行模拟计算,并且通过实验研究了不同反应温度、烧结矿粒度和HCl气体流量条件下烧结矿表面吸附HCl气体的特性规律.结果表明:HCl在α-Fe2 O3(001)表面的最大吸附能为-175.91 kJ·mol-1,为化学吸附. Cl原子与基底表面的Fe原子发生反应结合成Cl-Fe键.吸附后Fe-O键长变短,Fe-O键能增加,结构更紧密. Cl原子与Fe原子结合成键后,削弱Cl原子与H原子的结合.温度对烧结矿吸附氯元素量的影响较大,随着温度升高,氯元素吸附量逐渐增多;随着烧结矿粒度增大,氯元素吸附量逐渐减少;随着HCl气体流量的增加,氯元素吸附量迅速增加.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和周期平板模型,通过Nt-T,Nt-T-O-T,Nt-B-O-T,Nt-B-Nc-T和Nt-T-Nc-T五种吸附结构研究了N2O分子在Pt(111)表面的吸附,发现Nt-T位是最稳定的吸附位,且吸附主要是通过末端Nt原子与表面作用.从吸附结构分析了N2O分子在Pt表面可能的解离过程.  相似文献   

17.
采用第一原理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C原子在Cu(200)表面吸附后的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计算了C原子在Cu(200)表面的吸附能、Cu(200)表面的局部结构变化、表面电荷分布以及C原子吸附后的差分电荷密度。研究结果表明Cu(200)表面的Hollow位是C原子的最优吸附位,C原子与Cu原子之间形成化学键,在C原子和Cu表面之间存在电荷转移。  相似文献   

18.
采用吸附等温线法测定改性粘土表面酸总酸度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探讨用不同强度的正丁胺,3-甲基吡啶,吡啶等测定改性粘土表面酸总酸度的方法。用Langmuir吸附等温式来拟合非酸中心部位对有机碱的吸附,排除了非酸中心部位吸附的影响,可用于实际改性粘土体系的表面酸总酸度测定,是一项简捷的粘土表面酸测试新方法,其终点不受样品本身颜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重金属在自然水体生物膜上的竞争吸附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研究了用长春南湖培养的生物膜吸附重金属过程中镉、 钴、 铅 、 镍和铜5种重金属两两共存及5种金属共存时金属间相互影响的情况. 结果表明, 自然水体生物膜对镉、 钴、 铅、 镍和铜吸附时, 金属两两之间相互干扰, 使生物膜对重金属的吸附量有所降低, 其中镍和钴之间的相互作用最显著. 在5种金属共存时, 金属之间影响增大, 但小于两两金属干扰强度的叠加; 而且生物膜对金属的选择性吸附顺序与金属单独存在时生物膜对它们的吸附顺序一致.  相似文献   

20.
低频振动对煤解吸吸附瓦斯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制了瓦斯吸附/解吸激振及测试系统,并进行低频振动对煤样解吸/吸附瓦斯特性试验。解吸试验发现低频振动能阻碍瓦斯气体解吸;吸附试验显示不同频率对煤样吸附瓦斯的影响不同。解吸试验结果表明,低频扰动增加了煤样内部吸附位,并使气体分子自由程变大,瓦斯扩散速率减慢,不利于气体分子解吸;吸附试验结果认为,低频扰动作用下,煤体温度升高,煤样内部煤分子吸附势垒加深,分子间作用势变大,煤基质外表面瓦斯气体膜破裂加剧同时吸附位增多,这4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不同频率对煤样产生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