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介绍了偏振模色散成为一个研究热点的技术及应用背景 ,重点介绍了偏振模色散的成因 ,偏振模色散的定义 ,较详细地介绍了偏振模色散的偏振主态模型 ,及该理论对光纤通信通信系统中偏振模色散的解释和该理论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偏振模色散成为光通信领域研究热点的技术背景;重点介绍了偏振模色散的成因、偏振模色散的定义及偏振模色散的偏振主态模型;详细讨论了偏振模色散沿光纤的演化理论.  相似文献   

3.
偏振模色散和偏振相关损耗的综合影响会引起不规则的色散现象,这一点不能通过原始的琼斯矩阵本征分析方法(JME)得到,为了分析偏振相关损耗对偏振模色散特征矩阵的影响,必须对JME方法进行适当的修正.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表明,存在PDL的情况下,偏振模色散相关矩阵的特征值不再为实数,实部和虚步分别具有不同的物理意史,必须加以修正以得到真实的偏振模色散。  相似文献   

4.
在庞加莱球的基础上,对原来偏振模色散的测量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研究表明,一阶偏振模色散测量的误差影响二阶偏振模色散的测量.通过推导,提出了利用偏振态测量二阶偏振模色散的方法.此外,基于具有偏振相关损失和双折射的密勒矩阵洛伦兹变化特性,推导出利用偏振态测量偏振相关损失的简化方法,证实了测量偏振相关损失取决于密勒矩阵的第一列元素,该方法对于偏振相关损失的测量只需要2个输人偏振态,因此具有测量速度快和测量误差小的优点.实验的测量结果证实了利用偏振态测量2种光纤偏振效应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简要分析了偏振相关色散对光通信系统性能的影响,提出了一种三阶段高阶偏振模色散补偿方案。从理论上分析了它同时补偿偏振相关色散和偏振主态旋转的可能性,并就工作方式、控制算法和补偿理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描述.  相似文献   

6.
基于主偏振态理论和一阶近似,导出了光路的偏振模色散引起信号偏振度下降的简洁解析表达式.它能处理多种因素对偏振度下降的影响,包括信号啁啾、升降时间、放大自发辐射、脉冲波形和消光比等.通过我们的仿真数据与实验结果的比较,验证了它的正确性.数值仿真也表明利用信号偏振度监测和控制偏振模色散的DOP技术能有效补偿差分群延迟小于1.54个位周期的光通信系统的偏振模色散。  相似文献   

7.
简要分析了偏振相关色散对光通信系统性能的影响,在分析二阶段补偿方法的局限性的同时,对高阶PMD及其补偿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讨论,提出了一种三阶段高阶偏振模色散补偿方案,从理论上分析了它同时补偿偏振相关色散和偏振主态旋转的可能性,并就工作方式、控制算法和补偿理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描述.  相似文献   

8.
光纤偏振模色散补偿的监测信号和反馈控制算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速光纤通信系统中,偏振模色散(PMD)效应成为提高系统性能的严重阻碍,对偏振模色散进行动态补偿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分析了偏振模色散补偿中不同的监测信号获取方法和反馈控制算法的优缺点,指出具有响应动态范围大、透明度高的偏振度法(DOP)是一种很具改进价值的反馈控制方法。在此基础上,就可能的新方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在单个波长通道的传输速率高于10Gbit/s的超高速光纤传输系统中,偏振模色散极大地限制了整个通信系统的通信容量,必须加以控制和补偿。先对偏振模色散的产生机理、统计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讨论,接着介绍了在光纤线路中测量偏振模色散的后向散射光测试法及其测量原理,并从琼斯矩阵(偏振态传输函数矩阵)出发,通过分析其泰勒展开式,分别推导出可补偿一阶和二阶偏振模色散的均衡器所需满足的条件,并给出了原理框图。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在微波光子链路系统中,色度色散与偏振模色散对微波光子信号的作用.通过对传输系统模型的理论推导可以发现,对于双边带调制信号,色度色散将引起信号功率的衰落,而单边带调制方式可以避免这一情况;而如果存在偏振模色散,即使是单边带信号也会出现信号功率衰落现象,并随传输距离表现出周期性.  相似文献   

11.
铁电材料的极化机制包括:位移极化,转向极化.位移极化正比于外加电场;将电畴的固有电矩在极化方向按玻尔兹曼能量取加权平均得到转向极化.由此推出一个简单的解析表达式,表达了铁电材料极化强度P与外电场E的本构关系.将该解析表达式的结果与文献给出的电滞回线实验数据进行比较,2者符合得非常好.该解析表达式对磁滞回线的模拟效果也非常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雷达系统对抗电子干扰的能力,提出了一种新型相参极化捷变雷达信号.通过采用正交极化天线系统,雷达接收机可以首先获取目标的空间和极化信息,然后基于全极化捷变雷达体制,实现对目标的多极化照射,最后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极化信息处理、目标检测和跟踪.讨论了具体的信号处理算法,并给出了一种极化捷变条件下的双平面角跟踪方法.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极化信息的引入改善了雷达系统的性能.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和分析地表反射偏振特性,及其在空间中形成的大气偏振模式,本文基于单因素大气偏振模型,建立地表反射偏振模式模型,仿真三维空间大气偏振模式,研究地表反射及大气传输衰减对大气偏振模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水域和建筑对偏振度的影响较大,开阔地和植被的影响较小,大气衰减起到消偏作用,偏振方向保持良好对称性.实验结果符合实际测量数据,为大气偏振模式模型的建立提供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14.
利用湍流系综平均量子偏振度模型,研究了斜程非柯尔莫哥洛夫信道中传播的高斯脉冲量子光束的量子偏振度起伏,并且得到了线性偏振量子光束偏振度的解析方程。由数值研究得出,地面湍流强度越弱和单脉冲光子数越高,传输量子场的偏振度受大气湍流的扰动就越小;脉冲持续时间较长的高斯脉冲光束的偏振度的空间均匀性较小,且受湍流干扰较大;非柯尔莫哥洛夫谱幂律参数越大,量子场偏振度受干扰越小。  相似文献   

15.
塞曼谱线的偏振性是原子电偶极辐射偏振性质的宏观表现。用经典物理中的电偶极子模型很容易解释原子辐射的偏振性质。但是,只有在外磁场中,这种偏振性质才能得到表现,这就是塞曼谱线。在无外磁场时,由于原子的空间简并化,使得原子辐射的谱线呈现非偏振牲。  相似文献   

16.
通过二波耦合实验研究了不同偏振态的两束写入光在向列相液晶中形成光栅的衍射现象。实验发现,水平偏振态(P-P偏振)照射时形成的光栅具有比竖直偏振态(S-S偏振)照射时大得多的能量耦合,且能量耦合方向完全相反。更重要的是,当光栅形成之后改变其中一束光的偏振方向时,透射光和衍射光的强度会随着其中一束光的偏振态的改变而变化。可见,光的偏振态在决定NLC分子非线性取向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在以后的光电子功能器件应用中与偏振光相关的分子取向产生的非线性光学现象将会非常有用。  相似文献   

17.
激光目标反射偏振特性及探测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研究了激光目标反射后的偏振特性,给出了目标反射后的一些物理参数,如后向反射能量、偏振度等。为区分初始偏振辐射和非偏振辐射,讨论了垂直和水平偏振探测系统及激光发射系统,使从镜面目标反射的初始偏振信号能够复原,同时又排除了非偏振状态的随机偏振辐射。  相似文献   

18.
为从物理本质上揭示光波偏振态、偏振的叠加、混合和传播等概念和应用,利用相干矩阵方法分析光波偏振态。深入探讨了几种特殊意义情况下光波相干矩阵的特点及其可能的合成方式。选择部分偏振态通过线性光学元件和以布儒斯特角入射介质分界面时透射光偏振特性分析的典型例子,揭示了光波偏振态的变换问题。并在邦加球中以图解形式表示光波偏振态的几种合成形式及相干矩阵传输前后的偏振态变换。图解法使物理量的代数表示几何化,能更形象地描述偏振态的物理意义。分析表明,完全描述光波的偏振特性需要相干矩阵的本征值和本征态共同表征。  相似文献   

19.
The problem of statistical modeling of antenna polarization error is studied and the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ntenna's received power are analyzed. A novel Stokes-vector-based method is presented to describe the conception of antenna's polarization purity. Statistical model of antenna's polarization error in polarization domain is then built up. When an antenna with polarization error of uniform distribution is illuminated by an arbitrary polarized incident field, the probability density of antenna's received power is derived analytically. Finally, a group of curves of deviation and standard deviation of received power are plotted numerically.  相似文献   

20.
普通单模光纤中存在的偏振效应会对布里渊光时域分析传感器性能产生较大影响。理论分析并实验研究了扰偏器对布里渊光时域分析传感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扰偏器时光纤末端处的检测信号增益的均方根误差相对于不采用扰偏器时降低约4.26dB,有效地抑制了检测信号的偏振起伏,降低了系统偏振噪声;信号增益提高约1.14dB,降低了信号的偏振相关衰落;布里渊频移的均方根误差降至1.6MHz,提高了布里渊频移的测量准确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