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回族作为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一个民族,其伦理道德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回族穆斯林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回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以伊斯兰教的伦理道德为基础,同时又与中国儒家的伦理道德相结合,形成了回族独特的宗教伦理道德、社会伦理道德、家庭伦理道德和生态伦理道德,并以这四个向度展示出回族伦理道德的多维性。  相似文献   

2.
王胜  何峰 《科技信息》2010,(24):I0372-I0372
儒家思想的影响和渗透使中国回族伊斯兰哲学发展呈现出一派生机。一些回族穆斯林学者用儒家的语言、儒家的思想完整地构造了中国回族伊斯兰哲学思想体系,在中国穆斯林社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给中国伊斯兰教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使回族伊斯兰教得以在中国生存、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近年回族文学悄然勃兴,成为令人瞩目的文坛现象。仅就长篇小说而言,由回族作家创作,描写回族生活而产生较大影响的就有三部:女作家霍达写的《穆斯林的葬礼》,,张承志的《心灵史》和这部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十个女人的命运》,作者木斧。 木斧,本名杨莆,祖籍宁夏固原,后来成为四川成都的穆斯林。闻名于当代诗坛,四十年代的处女作却是小说(署名“默影”),现在又推出这样一部长篇,可见作为诗人的木斧一直怀有创作小说的梦想。  相似文献   

4.
清真寺作为伊斯兰文化的有形载体,在回族穆斯林聚居区正日益显示出它多方面的社会价值。它不仅具有文化教育上的价值,而且具有经济上的价值,同时还具有建筑上、史学上和民俗学上的社会价值,对回族穆斯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近代回族报刊的创办作为近代回族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提出了诸如救国、救教、兴族等主张,反映了中国社会变革时期回族大众的觉醒与自强。民国年间,大批回族知识分子在认识到科学文化的重要性后,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与发展回族新式教育的新途径。其中。兴办进步团体、创办各类刊物成为主要的宣传途径。在回族开明人士及社会各界的积极努力下,建立了许多文化教育团体.创办了许多以面向回族等族穆斯林和其他非穆斯林群众的伊斯兰刊物。经过宣传与倡导,新式回民学校逐渐遍及全国各地,成为回族教育由经堂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的一种过渡形式。新式回民教育对回族教育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为回族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马金莲作为西北回族作家群中的回族女性作家,以其特有的女性身份和对回族乡土生活的关注表现出其独特的民间立场。她的创作对乡土文明与现代社会转型的接触表现出了积极的回应,避开了多元的物质文化对乡土的侵扰,将视角和所有的关注倾注于隐匿于现代文明背后的乡土生活,表现出她对生命积极意义的探索,以及对命运略带张力淡定而深沉的关怀。  相似文献   

7.
近代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不久就发现了生活在那里的一个"独特的"穆斯林群体,并对其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和兴趣,开始了解、研究这一群体及其信仰——中国伊斯兰教。他们考证了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整理了中国伊斯兰教文献,在与阿訇和毛拉的接触中也形成了他们对这些中国伊斯兰教宗教职业者的认识。这些共同构建了西方传教士对近代中国伊斯兰教的初步认知。尽管西方传教士了解和研究中国伊斯兰教的直接目的是出于传教,但他们的研究开启了近代西人研究中国伊斯兰教和回族穆斯林的先河。  相似文献   

8.
"归真"仪式是回族特有的一种丧葬文化,在世代传承的严格有序的仪式传播过程中,接受者与参与者共享神圣的伊斯兰文化洗礼,达到联接过去、承接传统、关照未来、慰藉心灵的目的。"归真"仪式将回族穆斯林凝聚在一起,情感和思想得以交流融合,信仰和文化得以坚定推广,穆斯林复命归真、视死如归的人生态度得以诠释验证,从而使这一仪式的传播功能诉求有了深刻而广博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刘征 《科技信息》2009,(31):345-345
本文针对回族女作家霍达的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做了细致分析,目的在于从情感和意象两个方面对作品进行理解。通过这两方面的分析,作者得出了回族女作家内心深处对于本民族历史的珍爱之情和对长篇小说的驾驭功力。  相似文献   

10.
纪文梅  马楠 《科技信息》2009,(15):117-117
伊斯兰教作为一种宗教,一种文化现象,一种生活方式,它深深地反映到回族的风俗习惯、民族思想文化、民族心理结构和民族生活方式中去。回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遵循伊斯兰教法有关丧葬的规定,并逐渐形成了本民族的丧葬习俗。本文以西北回族的习俗为主要背景,就回族的丧葬习俗以及回族穆斯林对生死的认识作一些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清真寺在回族社区是一种标志性的存在,为穆斯林群众提供各方面的服务,具有诸多社会功能。主要从信息资源的存取及传播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拓展清真寺的新功能,以推动清真寺成为回族社区信息中心,进一步挖掘其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2.
回族文化由汉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相互交织、融合而成。回族在文化认同上表现了极强的两种文化结合的特点。与回族相比,东干人在中亚发展的文化带有更显著的“多元”色彩,但它保留的最基本内涵仍然是回族文化的核心——伊斯兰文化与汉文化结合形成的传统,只不过由于周围环境不同,在选择认同符号方面更趋向于汉文化的特色以区别于周围穆斯林民族。从东干人反观回族的“文化认同”,可以对回族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从而使回族研究更趋思考上的多角度和方法上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3.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重要载体,是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穆斯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是其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体现。本文从沙甸清真寺建筑艺术特点出发,探讨沙甸回族的民族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4.
家庭的和谐美满,不仅关系到整个穆斯林社会的发展,同时也直接影响着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回族学者刘智在其《天方典礼》中通过对夫妻、父子、兄弟之间伦理关系的论述,反映出家庭的和睦不仅是维系一个家庭的纽带,更是增强中国穆斯林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的关键。重温刘智的家庭伦理思想,对我国穆斯林地区及全国整体道德建设水平的提高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王剑  王更芳 《科技资讯》2014,(31):207-207
加强祖国各民族共同团结,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中之重。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尤其要重视加强回汉融合,尊重回族文化。笔者足于民族团结,致力于"清真寺建筑文化功能"研究,目的在于让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学习的区外汉族学生更多地了解伊斯兰文化,了解回族习俗。该文清真寺作为伊斯兰教最核心的一个建筑体和标志物是穆斯林举行礼拜(祈祷)宗教功课、宗教教育、宗教活动、重大节日庆典等中心场所。一般而言,凡是有穆斯林生活的聚居社区都建有清真寺,只是规模大小与建筑艺术风格。因时因地而异罢了。因此,清真寺成为伊斯兰教存在于某个社会的核心标准。  相似文献   

16.
在城市空间结构再生产的过程中,城市规模向四周逐渐延伸,市民的居住格局也随之发生变化,原先围寺聚居的回族穆斯林群众,便迁至城市的各个街区角落。通过对散居回族现状和特点的分析,探知其以清真寺为集体记忆的符号,借助集体欢腾、个体情感迸发、宗教仪式来建构民族亲和力,以实现其群体和谐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并且拥有崇尚中国文化的传统,他们散居全国各地,是我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岁月里,回族和汉族之间密切交流与交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通过观察回族文化的特点,不难看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性,回族有着自己的独特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却又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是中华大家庭里不可或缺的一员。  相似文献   

18.
近现代回族新文化运动积极地投入社会实践,其中创办报纸是其主要的组成之一。回族报刊本着开启民智、发展教育、改革宗教、振兴民族、凝聚人心、化除畛域的宗旨,在回族社会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这场运动被当时著名汉族学者顾颉刚先生称为"近代中国回教徒第一次自觉发动的文化运动",也被今天的学者誉为是"近代中国穆斯林的新文化运动,中国历史上伊斯兰文化的第四次文化高潮"。从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正是这场深入回族民间的伊斯兰维新思潮运动,推动了近代回族社会的转型。  相似文献   

19.
在回族叙事诗中蕴涵着丰富的回族女性形象,这些独具特色的女性形象有着浓烈的女性意识和独特的回族女性文化特征。从当下的观念审视回族封建时代的女性意识,将为理解回族女性文化研究在中国的兴起和其未来指向增添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悲剧精神"作为文学艺术的真正精神,体现在文学创作中,作家对"悲剧精神"的挖掘,一定程度上塑造出文学作品少有的美质,攀越到了一般文学作品难以达到的至高境界。这在回族作家霍达的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作品建立在作家对回族文化深层的挖掘,展示了虔诚的信仰与世俗人欲间难以调和下的悲剧人生,彰显出了文艺作品的真正精神,使得作品中拥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