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能源是人类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动力,能源利用的水平映出人类文明发展的程度.一次性能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压力的增加,使太阳能、绿色生物能、燃料电池、海洋能源等新能源的研究与应用,引起全世界的极大关注.尤其是太阳能因其具有普遍性和高效性的优点,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理想替代能源.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其能源消费问题备受世界关注.我国能源消费变动除了受宏观经济总量、人口因素、收入因素和产业结构等众多因素影响外,城市化也是影响能源消费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5—2018年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数据,利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分解分析模型探究北上津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并利用Tapio脱钩模型研究北上津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脱钩关系.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拉动能源消费碳排放,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抑制能源消费碳排放;北上津的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大部分年份呈现弱脱钩,少数年份呈现强脱钩,但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碳排放之间的脱钩关系愈发明显.研究结果提示,未来北上津应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能源技术创新、优化能源结构.  相似文献   

4.
在各种能源中,风能是利用起来比较简单的一种能源,有着广阔的发展潜力.国际能源研究报告表明,如果各国采取有力措施,风力发电到20l0年可提供世界电力需求的1O%,创造170万个就业机会,并在全球范围内减少100多亿吨二氧化碳废气,风能将成为发展最快的能源.  相似文献   

5.
产业结构调整的能源消费约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协整理论,对我国三次产业产出与其能源消费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能源消费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存在长期与短期约束;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未带来人们预期的产业能源消费弹性下降,其主要原因是第三产业的能源消费弹性大,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所至.在未来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应通过科学制定和实施国家产业政策、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等来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以及与能源消费的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各国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包括石油在内的能源资源日趋紧张,能源危机、积极开发可替代能源,成为全球发展面对的共同课题.当前,我国在能源安全方面面临十分复杂的形势,主要表现在:一是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对能源供应造成巨大压力,供求矛盾将长期存在,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提高;二是资源相对短,缺制约了能源产业的发展;三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不利于环境保护;四是能源技术相对落后,影响了能源供给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基于蚌埠市2006—201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利用STIRPAT模型对蚌埠市碳排放的驱动因子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建成区面积、城市人口数量、人均GDP和重工业比重是影响蚌埠市碳排放量增加的驱动因子,其中城镇建成区面积是首要诱因;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是制约碳排放量增加的因子,其中能源强度的制约作用远远大于能源结构.  相似文献   

8.
在对中国统计年鉴2000-2011年的分行业能源消费数据进行归类统计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七大行业对三大化石能源消费数据与总消费数据之间的序列数表.运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法对序列数表之间的关联度做定量计算.结果显示,我国的三大化石能源消费主要在工业、制造业、电力、建筑业等第二产业中,消费结构不合理,我国应在保证能源提供充足的前提下加快洁净煤技术的研发,调整消费结构,充分利用天然气资源.以完善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等一系列措施保证我国能源高效、清洁、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单地介绍开发氢能源的新进展,即氢能源研究中所面临的三大课题:氢的产生制备、氢的贮存与运输、氢能源的有效利用等.  相似文献   

10.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及方法,利用武汉市2001—2010年的生物资源及能源消费统计数据,计算武汉市生物资源、能源人均生态足迹,并结合相关指标分析其变化趋势及原因,对未来武汉市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十年来,武汉市人均生物资源生态足迹变化不大,基本稳定在0.75 hm2左右,但人均生态足迹与人均能源生态足迹均呈上升趋势,分别由2001年的1.58 hm2和0.90 hm2上涨至2010年的2.43 hm2和1.65 hm2.能源消耗量的日益增加是导致武汉市人均生态足迹上涨的主要原因.近几年,虽然人均GDP增长和人均能源生态足迹仍然表现出较明显的相关性,但万元GDP生态足迹的下降反映该市能源利用率有所提高,能源消耗增幅低于GDP增幅.  相似文献   

11.
首先根据黑龙江省不同年份分行业不同能源的消费特征,同时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以IPCC(2006)为标准,结合中国国家标准的相关规定,构建出黑龙江省碳排放量的测度方法,并用该方法进一步估算出黑龙江省2007~2016年十年的碳排放量时间序列数据.然后需要对各年数据进行动态演变分析,根据指数分解法的优点,利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LMDI)构建指标分解模型.并依据总体碳排放量分阶段定量分析黑龙江省2007~2016年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根据分析,表明黑龙江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比较重视经济结构方面的优化,经济转型有了一定成果,但是在工业能源利用方面并没用明显改善,工业中的"高耗能,高碳排放"工业部门比重有所增加;能源消费结构中仍以传统一次能源为主,清洁能源比重较低;能源利用效率不高,新技术、新科技在能源利用方面没有发挥应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综合能源管理系统的利用率,同时保证用户在能源交易过程中访问账户时不泄露身份信息,提出了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综合能源管理系统框架,并设计了一种特殊的零知识证明的身份验证方法.首先介绍了区块链技术在综合能源管理系统的适用性;然后分析了用户与负荷聚合器进行数据交互的隐私泄露问题,讨论了区块链技术在综合能源管理系统中以...  相似文献   

13.
碳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探究碳排放强度与产业结构升级、能源强度、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及经济增长的关联性有利于制定碳减排政策,发展低碳经济.通过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实证研究了我国碳排放强度与产业结构升级、能源强度、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及经济增...  相似文献   

14.
甘肃省可再生能源发展策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分析了甘肃省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分布情况、开发利用现状并探析了甘肃省可再生能源发展策略及构想等.以便适应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新形势下,能源供应面临着保障经济增长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压力.面对传统能源资源的日益枯竭以及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对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针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海洋环境响应及其对海上能源通道安全的可能影响和潜在风险,引入了风险分析理论和模式识别方法,对中国海上能源通道安全的海洋环境气候变化响应和风险进行了研究. 基于可获取的历史数据资料及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5次报告中的气候变化情景预估,引入贝叶斯网络方法对当前及未来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海上能源通道安全风险进行了评估建模,旨在为应对气候变化和保障中国能源通道安全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6.
能源消耗强度是“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监测指标.研究中国能源强度区域差异来源及收敛特征,对于认识中国能源强度的空间格局及区域特征,推动各地区落实行之有效的节能减排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0~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分析中国能源强度的地区差异,并利用变异系数与空间计量模型揭示各地区能源强度的收敛特征.最后,根据中国能源强度的区域差异与收敛特征,为地方政府制定行之有效的差异性能源政策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胡锦涛主席指出,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应对日益严重的能源和环境污染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8.
选取煤炭、石油、天然气3种呼和浩特市主要能源与大气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排放量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研究呼和浩特市能源消费量与大气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煤炭对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影响最显著,对氮氧化物的影响次之,对烟尘排放量的影响最小;石油和天然气用量对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影响较大,对氮氧化物和烟尘排放量的影响较小.可见,呼和浩特市可通过改变能源结构来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安徽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从经济发展、社会协调、创新进步、能源高效、环境保护5个方面构建了安徽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体系.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安徽省16个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发现,安徽省各个城市间经济创新发展差异程度加大且发展不协调,传统能源型城市的能源利用率普遍不高,而在环境保护方面则出现了地区效应,皖南环境保护发展要优于皖北.根据综合评价的结果,为今后安徽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能源消费与大气环境变迁的关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的重点城市武汉市为例,利用灰色关联模型分析了城市能源消费与大气环境变迁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各项能源消费与SO2、NO2、PM10排放量的关联度都在0.7以上,能源消费变动是推动大气环境变迁的基本因素;总体上煤炭、焦炭、燃料油、原油和电力的消费对城市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影响较大,而汽油和柴油的消费影响较小;焦炭、燃料油、原油、电力、煤炭、煤油等能源消费是武汉SO2、NO2排放变迁的主要驱动因子;燃料油、电力、焦炭、原油、煤炭、石油气、煤油等能源消费是PM10排放变迁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