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马台乡紫胶生产现状及前景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结合实际,论述了马台乡紫胶产业的优势与潜力、制约因素,提出了发展紫胶产业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受云南省畹町紫胶厂的委托,笔者从紫胶出发,对紫胶色素的提取;脱紫胶、漂白紫胶,紫胶桐酸的制取;由紫胶桐酸出发合成香猫酮的生产工艺进行了实验室研究工作,找到了技术关键,为厂家提供了重要的工艺路线和数据.笔者在进行实验室研制工作同时,全面系统地查阅了国内外大量文献,在文中同时综述了各种紫胶产品的用途、今后开发应用的前景等,为科研、生产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
陈彪 《临沧科技》2008,(1):11-15
紫胶,作为非木质产品,在现代工业和农业上具有广泛的用途。云县是全省少有的几个紫胶适宜区之一,有着100多年的紫胶发展历史。1973年云县忙怀紫胶厂建成后,云县的紫胶产业逐步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十五”期间,紫胶被列为全县重点扶持发展的三大林产业之一,成为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又一个突破口。现就云县紫胶产业的发展和生产管理技术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加快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落后的桂西地区的农业与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必须积极推进农科教相结合。推进桂西地区农科教相结合需要转变陈旧观念 ,加强政府的统筹领导 ,建设乡村服务推广体系 ,发挥乡村学校的支农作用 ,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相似文献   

5.
发展经济是我国西部喀斯特山区居民摆脱贫困,实现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协调发展的基础。论文通过剖析桂西资源富集区经济发展的宏观、微观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及制约因素,提出:桂西富集区经济发展要与当地生态环境保护有效衔接;城镇化建设与国防安全有效衔接;精细化物质扶贫与智力扶贫相结合;国家政策与当地产业发展相结合,从而实现桂西富集区贫困山区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有色金属矿产的民矿开发,大豆生产及其加工业以及开辟紫胶、桑蚕、木耳等土特产商品基地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和论证,并阐述了各种农副产品加工对振兴石山地区经济的意义和石山地区乡镇企业的合理布局。  相似文献   

7.
近代桂西壮乡商品经济落后 ,制约了桂西壮乡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究其原因主要是桂西地区生产力水平低、社会分工不明显、自然条件恶劣、长期的土司统治和鸦片经济的影响、城镇的商品经济渗透力不强等。  相似文献   

8.
广西石灰岩山区木本油脂植物资源及其合理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阐述了广西石灰岩山区木本油脂植物资源种类多、数量大,以乔木为主,常绿树种居多;用途广,经济价值高;种仁含油量高,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多样性,地区分布差异明显,以桂西南和桂西为多等基本特点.提出了合理规划利用和保护现有资源,变野生为栽培,建立相应的生产基地进行集约经营、规模生产,形成经济产业;继续深入开展科学研究,扩大应用范围,探讨新用途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就桂西民族聚居区学习型社会构建的必要性及其构建的制约因素进行了重点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桂西民族聚居区学习型社会构建的有效策略。认为在桂西民族聚居区全面构建学习型社会,对桂西乃至广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都具有长远和深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揭示紫胶林-农田复合生态系统地表甲虫多样性,于2006-2007年在云南省绿春县牛孔乡采用陷阱法调查了天然紫胶林、人工紫胶林和旱地的地表甲虫群落。共采集标本1678头,分别隶属于24科120种,其中步甲科(Carabidae)和金龟科(Scarabaeidae)种类最丰富,均占全部种类的12.50%。拟步甲科(Tenebrionidae)个体数量最丰富,占个体总数的64.48%;金龟科次之,占个体总数的17.58%。大多数科的物种数和个体数在不同土地利用生境中的分布没有显著差异,而步甲科、隐翅甲科(Staphylinidae)、叩甲科(Elateridae)、拟步甲科、瓢虫科(Coccinellidae)和小蠧科(Scolytidae)在不同土地利用生境中的分布有显著差异。天然紫胶林地表甲虫个体数量最少,物种较丰富,优势度最低,多样性最高;人工紫胶林个体数和物种数均丰富,优势度和多样性居中;旱地个体数量最多,物种最贫乏,优势度最高,多样性最低。种级水平的聚类分析体现出人工紫胶林与旱地之间在种类组成上距离较近;而科级水平的聚类反映出人工紫胶林和天然紫胶林更接近。结果提示,紫胶林-农田复合生态系统具有区域内土地...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广西石山地区的范围及《广西石山地区综合治理与开发战略研究》课题组的工作区域,论述了石山地区地理位置、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以及民族、文化、人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阐述了广西石山地区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人口急剧增长、粮食产量下降等重大问题。认为应将加速该区域的治理与开发提到决策部门的议事日程上来。  相似文献   

12.
【目的】广西中越边境地区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是广西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关键区域,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热点地区。鉴于当前该地区植物区系复杂,植物调查薄弱,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特选该区域开展研究。【方法】基于相关文献资料,整合野外调查数据和历史标本信息,完成该地区的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编目,并据此开展综合分析。【结果】广西中越边境喀斯特地区共有种子植物3 118种(含种下单位),隶属于187科、1 050属,科属以寡种占优势,但优势科属也较明显。该区野生种子植物184科,可分为10个分布区类型,其中热带性质的共97科,温带性质的共39科,种子植物热带性科和温带性科的比值约为2.5/1,在属级水平上,该区野生的1 028属可划分为14个分布区类型和24个变型,热带性属共736个,温带性属共219个,热带性属和温带性属的比值约为3.4/1。可见不管在科级还是属级水平都表明该地区地理成分复杂,表现出强烈的热带性质。广西中越边境喀斯特地区种子植物特有现象突出,该地区拥有294种广西特有植物;还有351种为石灰岩特有植物,占该地区总种数的11.51%,另外还有423种为石灰岩适宜植物,综合二者,广西中越边境喀斯特地区典型的喜钙植物种类高达774种,占该地区总种数的25.38%,而且这些特有植物集中于少数的几个科属内,科属优势明显。广西中越边境喀斯特地区珍稀濒危植物众多,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9种,包括11种Ⅰ级和18种Ⅱ级保护植物;广西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292种,兰科植物就多达261种,其余的31种;另外还有12种被列为全国极小种群保护野生植物。【结论】广西中越边境喀斯特地区植物物种多样性丰富,地理成分复杂,表现出明显的热带性质,特有现象突出,珍稀濒危植物众多,该地区具有重要的研究和保护价值,对广西乃至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广西石山地区能源资源种类繁多,主要有常规能源资源:水能、煤炭等;生物质能源:薪柴、带秆、荒草、粪便等;以及新能源资源:沼气、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石山地区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785.43万千瓦,可开发量为627.23万千瓦,占广西啦能瓷源可开发量1420万千瓦的44.2%。截至1985年底,石山地区煤炭探明储量为8.75亿吨,保有储量为7.8亿吨,占广西煤炭保有储量22.5亿吨的34.4%,人均占有80.6吨。1985年石山地区生物质能源资源的产量为1131.03万吨,人均占有量为5724公斤。石山地区新能源如沼气、太阳能等都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石山地区目前拥有的能源资源总量(不包括新能源)折标煤为4.8544亿吨,人均占有量为50.06吨。其中水电1592万吨,煤炭为4.6397亿吨,秸秆165万吨,薪柴83万吨,荒草154万吨,粪便151万吨。  相似文献   

14.
广西岩溶地区水土流失遥感数据和典型地区监测资料显示,广西岩溶地区水土流失有3个显著的特点:土壤侵蚀模数低,以水土漏失为主要过程,坡耕地是重要水土流失区。水土流失的突出危害是导致严重的岩溶内涝灾害和大面积耕地丧失。21世纪以来,国家和广西区政府对于广西岩溶地区水土流失防治工作高度重视,组织实施了一大批水土保持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 000km~2,遏制了石漠化,降低了土壤侵蚀模数,形成了高效生态产业,创建了弄拉、龙何等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水土保持模式。但广西岩溶地区水土漏失和内涝灾害防治力度不够,建议进一步加大力度实施广西岩溶地区水土漏失、内涝防治以及耕地资源丧失的水土保持工程。  相似文献   

15.
我国南方碳酸盐岩地区,岩溶水的化学类型和矿化度,从广西经贵州到滇东,在区域上有明显的差异。重碳酸钙型水比例减少,重碳酸钙镁型水呈现递增的趋势。宏观上看,乌江和红水河上游地下水化学径流模数大于下游,各省区平均值,滇东大于贵州又大于广西,即从西向东表现出由大变小的趋势。碳酸盐岩的溶蚀速率也显示这一特点,从而推断:现代岩溶发育强度,总的来看,云贵高原胜过广西地区。  相似文献   

16.
【目的】开展广西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时空演变特征分析,为广西开展石漠化生态恢复重建和综合治理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利用美国Thematic Mapper(TM)和国产环境减灾卫星HJ遥感数据,结合实地调查采样数据,在分析石漠化遥感光谱特征的基础上,以植被覆盖状况作为石漠化评价指标,采用框式分类方法对广西1988时相、2002时相、2007时相、2015时相4个时相石漠化状况进行等级制图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结果】2002时相广西石漠化面积最大,1988时相次之,2015时相最小。近30年来,广西石漠化面积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即1988—2002年呈增加趋势,2002—2015年呈逐渐减少趋势,石漠化程度得到控制。其中,1988时相,广西的喀斯特地区中部石漠化比较严重;2002时相,中部石漠化得到改善,西部加重;2007时相,西部石漠化得到改善,中东部加重;2015时相,全区石漠化得到全面的改善,呈现重度转中度、中度转轻度、轻度转潜在石漠化的良好态势。【结论】植被覆盖是衡量石漠化程度的有效标志,TM和HJ数据可较好的监测大范围石漠化时空演变。  相似文献   

17.
广西石山地区综合治理与开发战略研究"是广西区科委下达,广西科学院主持承担的重要软科学研究项目。本报告(提要)说明了任务的由来及课题组的组织形式、工作区域,简要地介绍了石山课题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概况及战略地位,提出了综合治理与开发的战略指导思想:"改善生态环境,注入时代意识,重视庭园经济,发展商品生产,疏导流通渠道,达到共同富裕"。战略目标:"到本世纪末,下世纪初,石山地区主要人均国民经济指标达到1985-1986年全国的平均水平,解决温饱问题,初步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以及以"增强‘造血’功能"为核心的战略方针,"协调发展的点线浸润式"的开发模式;把石山地区划分为四个各具特点的经济类型区,按"重点分阶段转移,资金分层次投入"的原则确定了战略重点,拟定了十条切实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贵州喀斯特山区水土流失因素与生态修复对策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清海  林昌虎  何腾兵 《贵州科学》2006,24(3):62-65,74
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特殊的地质、地貌、降水等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交叉影响使贵州喀斯特山区成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人民生活贫困的地区.本文探讨了喀斯特山区水土流失因素,提出了人为因素是贵州山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防治水土流失与土地退化的几项工程技术措施和政策措施,对解决贵州喀斯特山区的土壤匮乏,发展农业生产,改善生态环境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广西石山地区岩溶的综合治理与开发战略研究概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全区岩溶区划的基础上,提出了资源型、资源—产业型、产业—外向贸易型三种经济发展模式,并就石山的环境治理、发展粮食基地、开发水资源等一系列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是判定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源的关键要素,不仅直接代表了自然环境条件下植被群落的生产能力,还体现了陆地生态系统的质量水平。本文基于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模型(CASA模型),利用2019年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和其他气象数据,对月、季节、年尺度上的广西植被NPP的空间变化进行估算,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不同植被类型、气象因子和地形地貌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2019年广西整体区域的植被NPP平均值为880.56 g C·m-2·a-1,植被NPP空间分布呈内陆中心向四周递增、东北部向西南部递增的特点。月植被NPP在时间序列上总体呈现正弦曲线的变化特征,1-8月的植被NPP呈上升趋势,在8月达到峰值,而且9月仍然维持较高值;之后至12月,植被NPP逐步下降。广西植被NPP的季节变化明显,冬季的植被NPP整体最低,区域差异性不突出;夏季的植被NPP整体最高,区域差异性突出。常绿阔叶和混交林分布面积广且其光能利用率较大,对广西植被NPP贡献较大。从月尺度上来看,月植被NPP与月累计降水量主要呈负相关关系,与月平均气温主要呈正相关关系;月平均气温与月植被NPP的偏相关性比月累计降水显著,月平均气温是广西月植被NPP的主要影响因子。在中海拔地区(700-1 300 m),植被NPP并不受喀斯特地质环境背景的影响,喀斯特地区和非喀斯特地区植被NPP相差不大且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趋于稳定。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分析广西植被NPP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与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为广西生态环境监测与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服务评估等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