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熊庆秋  胡林  王学民 《科技信息》2009,(33):I0042-I0042,I0077
探讨个体的心理发展一般从社会性发展、道德水平的发展和认知发展三块入手:皮亚杰将2~7岁幼儿的认知发展划为前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儿童主要是表象性思维,思维的基本特点是单维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和相对具体性。但现有研究对皮亚杰理论的一些观点提出了质疑。本文以鲜活的事例注释这一阶段思维发展的各大特点。  相似文献   

2.
刘消白 《科技资讯》2011,(29):254-254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幼儿阶段又是一个人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能否在这个阶段获得有效的思维锻炼,对一个人的智力发育及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相关的理论从幼儿教学方法、游戏、数学环境等论述如何促进幼儿思维发展,为幼儿教师提供了实践中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皮亚杰和维果蒋基在学习和发展的关系、自我中心以及思维和语言的关系等理论问题上具有较大的分歧。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图式”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为他的学习提供了可能性,发展是学习的必要前提;儿童的言语都具有自我中心性质;语言源于思维,语言对思维不起作用。维果茨基认为,学习先于发展并促进发展;儿童思维的发展并不是从我向/自我中心开始的,而是现实性和社会性;语言在思维中起重要作用。两们大师分歧的实质是否为发展找一个基本的原因,皮亚杰主要从个体发展的方向进行分析与探讨,维果茨基努力想要将个体乃至人类的发展都归因于社会文化历史因素。我们应该以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的形式看待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理论。  相似文献   

4.
听觉障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特点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重庆市223名听觉障碍学生进行了测查,探讨了听觉障碍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听觉障碍学生自我意识较差的是躯体外貌与属性、智力与学校情况、合群等因子;自我意识的发展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呈上升趋势,但在每一个过度阶段都有下降;行为与合群的自我意识比正常学生差,但在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与属性两个方面则比正常学生要好.性别、障碍程度以及城、乡环境差异和致残原因对其自我意识的发展不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金艳 《科技资讯》2010,(30):224-224
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和充分估计。如果一个孩子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干什么都不行,那就会消极被动,就会阻碍身心的健康发展。培养幼儿相信自己力量的心理品质对其一生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幼儿处于一个极具可塑性的时期,应该努力抓住这个关键阶段,关注幼儿的自信心状况,积极采取措施,有目的的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相似文献   

6.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在学习和发展的关系、自我中心以及思维和语言的关系等理论问题上具有较大 的分歧。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图式”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为他的学习提供了可能性,发展是学习的必要前提; 儿童的言语和思维都具有自我中。心性质;语言源于思维,语言对思维不起作用。维果茨基认为,学习先于发展并 促进发展;儿童思维的发展并不是从我向/自我中心思维开始的,而是现实性和社会性的;语言在思维中起重要 作用。两位大师分歧的实质在于是否为发展找一个基本的原因,皮亚杰主要从个体发展的方向进行分析与探 讨,维果茨基努力想要将个体乃至人类的发展都归因于社会文化历史因素。我们应该以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的 形式看待任何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理论。  相似文献   

7.
肖晓玛 《韶关学院学报》2001,22(10):120-125
自我意识是人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积极的自我意识在教育实践中具有主体作用、归因作用、内省作用和期望效应.初中阶段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飞跃期,表现为独立性、过渡性、闭锁性、不平衡性等特点.引导和加强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培养,有助于为社会造就更多的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才.  相似文献   

8.
郑文娴 《科技信息》2009,(6):253-253
语言人类是进行思维和交流不可或缺的工具。现代社会语言是展示自我,彰显个性的重要手段。据资料表明,在儿童时期,从九个月到七岁左右,正是孩子语言能力不断积累和完善时期。而中班年龄段在整个学龄前阶段中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在语言发展上是幼儿能否将外加言语转化为自身言语的重要时期,是幼儿运用语言描述物体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因此,在此时期继续培养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便愈加凸显其重要性。如何提高中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尝试。  相似文献   

9.
幼儿阶段的孩子正处于生理、心理变化的关键时期,尚未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非常在乎他人的看法。赏识教育由外到内的正向激励能激发孩子内心的积极因素,从而产生将"你能行的环境"内化为"我能行"的积极行为,形成肯定自我的意识。本文从宽容、鼓励、发现、帮助、倾听、赞美等方面入手,阐述了对幼儿园孩子实施赏识教育实践研究中的一些策略、方法。  相似文献   

10.
思维只是意识的一种形式、认识中的一个阶段,它区别于其它意识形式和认识阶段的特点是能动性、创造性.马克思的思维特色表现在他的思维前提、思维方法、思维行程及思维依据上.马克思的思维特色为我们今天思维的任务以及如何完成这一任务带来了启迪.要完成当前社会历史领域中思维的任务,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摒弃僵化的思维,运用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方法,正确对待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诗人李白的诞生传说和诗人由此传说而发展生成的自我意识,以及这种自我意识产生的渊源,最后探讨了诗人的这种意识在他不朽诗篇及传奇人生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英国文学与夏目漱石的文学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目漱石在成为专业作家前,是英国文学研究者。他在伦敦留学两年的最大收获,是确立了“自我本位”的思想。英国文学同中国古典文学一样,对夏目漱石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学交流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还能为学生提供相互了解、学习的机会.教学中要注意创造数学交流的课堂环境,重视学生数学语言之间转换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以及"听说"数学的训练,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相似文献   

14.
Hamlin JK  Wynn K  Bloom P 《Nature》2007,450(7169):557-559
The capacity to evaluate other people is essential for navigating the social world. Humans must be able to assess the actions and intentions of the people around them, and make accurate decisions about who is friend and who is foe, who is an appropriate social partner and who is not. Indeed, all social animals benefit from the capacity to identify individual conspecifics that may help them, and to distinguish these individuals from others that may harm them. Human adults evaluate people rapidly and automatically on the basis of both behaviour and physical features, but the ontogenetic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this capacity are not well understood. Here we show that 6- and 10-month-old infants take into account an individual's actions towards others in evaluating that individual as appealing or aversive: infants prefer an individual who helps another to one who hinders another, prefer a helping individual to a neutral individual, and prefer a neutral individual to a hindering individual. These findings constitute evidence that preverbal infants assess individuals on the basis of their behaviour towards others. This capacity may serve as the foundation for moral thought and action, and its early developmental emergence supports the view that social evaluation is a biological adaptation.  相似文献   

15.
多媒体课件制作和使用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多媒体在课件制作过程中存在着课件制作简单、界面杂乱、过分夸张及使用时信息超载,课件代替 一切、限制学生思维等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课件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在设计制作和 课件的时候,应该考虑这些情况,尽量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使课件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辩者论题的科学思想与反向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庄子·天下》中所载先秦名家辩者的一些论题大都是诡辩的说法,从科技史和思维学的角度作了重新探讨。认为除一两条外,则都不是诡辩,其中蕴藏着深邃的科学思想,并有一条超越常规的思路。这条思路不同于一般循规蹈矩的正常思维,带有“智力叛逆”的性质,是一种反向思维,也可以说是更高层次的智慧。  相似文献   

17.
文章阐释了Lakoff&Johnson和Searle的隐喻理论,彰显了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同时揭示了两者之间有暗合之处。Lakoff实际上部分继承了Searle的隐喻理论并作出进一步的理论推断,同时Lakoff的隐喻的认知理论(概念隐喻理论)指出隐喻不仅是语言问题,而且是我们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推理的主要机制,是人类思维推理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8.
以中国与东南亚华人族群的互动关系为切入口,借助脑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从文字、语言、思维、文化四者相关联的角度,首次探讨客家人视野思维空间及其社会实践活动空间的拓展;由通晓多种语言文化而促进头脑可塑性与多样思维:中华民族特有的包举天地人的大观照、大审美、系统整体综合思维及其衍生的圈层思维、综合创新思维、系统比较思维;智慧的累积及其涌流的基础、条件、机遇、过程及个人素质、时代背景;客家精神的守成性与开创性,表现为远离中原而又怀念中原、财富创造过程的能收能放、带着“和”字进入多元文化之境,有助于共建和谐世界,促进全球高级智慧的集成与提升。  相似文献   

19.
朱丹 《山西科技》2006,(1):83-84
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打破思维定势,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存在,使学生有充足的空间去创造,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启发想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新一代有个性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外语交际能力与社会文化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受文化因素的制约。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只注重向留学生传授汉语言知识,而忽视了其汉语交际能力。海外学生在进行汉语交际时,由于受思维方式和文化差异的限制,可能会导致误会或交际失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对中国语言的丰厚文化内涵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从而自觉主动地教导学生,使他们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正确地运用语言,实现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本文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从传统文化与民族语言的关系入手,分别从汉字、熟语及古典诗词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渗透三个方面挖掘语言中的文化因子,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改革和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