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佛坪保护区GIS管理系统为例,介绍了基于GIS技术的自然保护区信息化管理的实现.通过GIS管理系统在保护区科学研究。巡护监测、森林防火、规划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实例,展示了利用GIS卓越的可视化技术和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可得到适宜动物生存的空间区域、生境质量等级分布等信息,准确地预测动物的空间分布格局、人类活动干扰的分布特点和干扰强度的差异,使管理人员直观地了解野生动物种群动态以及栖息地干扰现状等.文章亦根据佛坪保护区的应用经验讨论了GIS技术在保护区信息化管理应用中的限制因素和应用前景,可为其他同类型自然保护区应用GIS技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佛坪国家级保护区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与同域分布的兽类物种活动节律,于2021年12月—2022年8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陕西佛坪自然保护区三官庙保护站冬、夏两季的兽类物种活动进行了调查。共布设44台红外相机,两季度累计4 363个相机工作日,获得1 150张兽类独立有效照片,共鉴定出18个兽类物种,分属4目11科。计算了冬、夏两季兽类物种相对丰富度(RAIs)。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了兽类物种冬、夏两季的活动节律,并将大熊猫与同域分布,且存在生态位重叠的兽类的活动节律进行了重叠分析。研究结果可为佛坪保护区的大熊猫与同域分布动物的时空生态位分化,栖息地利用等研究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3.
佛坪保护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森林生态系统得到了完整的保护,生物多样性逐年提高,大熊猫数量和密度居全国之首,但与大熊猫息息相关的竹林却存在着健康问题和分布不合理问题。希望通过对大熊猫保护与竹林问题的探讨,唤起人们对大熊猫秦岭亚种(秦岭大熊猫)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四川大相岭大熊猫种群及栖息地调查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2001年对大相岭大熊猫及栖息地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大相岭山系有大熊猫栖息地面积353.76km2,数量14只,分布在洪雅和荥经县境内.大熊猫活动痕迹主要分布在海拔2000~2500m的针阔混交林生境.大熊猫栖息地内存在多种人类活动干扰,主要有采笋、历史的采伐和公路,分别占调查样方数的23.2%、22.2%和6.8%.与20世纪80年代进行的第二次调查比较,大熊猫的分布范围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当时没有大熊猫分布的荥经县现成为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地.大相岭山系是现存大熊猫栖息地面积最小,数量最少的山系,需加强该地的保护区建设、大熊猫生境廊道建设及有效控制栖息地内的人类干扰活动,从而避免大熊猫种群的衰亡.  相似文献   

5.
基于MAXENT模型,依据保护区已知的大熊猫分布点信息和保护区影响大熊猫生境的12个环境要素,对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进行了适宜性评价和预测.结果表明大熊猫偏好在远离人类活动干扰、海拔2 000~2 500 m、靠近河流的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活动;保护区最适宜、较适宜和不适应生境面积分别为56、148、196 km~2,分别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4%、37%、50%.为更好地保护大熊猫,必须加强大熊猫适宜生境的保护;控制人为干扰,以提高大熊猫生境的连通性和适宜性.  相似文献   

6.
以博峪河省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根据2011年、2012年两期遥感影像数据,结合野外调查数据,在GIS和RS技术支持下,选取与大熊猫生境相关的7个影响因子,从大熊猫潜在生境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生境等方面分析了生境的变化特征,探讨该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生境适宜性.结果表明,在不考虑人类活动的情况下,保护区内大熊猫生境不适宜区域面积比例为23.22%,适宜区域面积比例为19.02%,较适宜区域面积比例为46.69%;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保护区内大熊猫生境不适宜区域面积比例为23.63%,适宜区域面积比例为19%,较适宜区域面积比例为46.67%.与不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相比,不适宜区域面积比例从23.22%上升到23.63%,适宜区域面积比例从19.02%下降到19.00%,受人类活动影响后转变为不适宜生境的面积达到36.96km2,人类活动对大熊猫生境的影响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7.
佛坪自然保护区野生大熊猫对保护区内简易建筑的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3年对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选择行为进行了调查,发现大熊猫冬春季节经常在保护区内一些村民烘烤香菇的土坯房及他们晾晒香菇的棚子附近活动.相对于林下竹林中大熊猫的栖息地,这些地点植被破坏严重,但大熊猫活动痕迹清晰多见,逗留时间反而较长.另外根据粪便的新鲜程度,推测野生大熊猫经常光顾这些土坯房或棚子等简易建筑.排除食物因素的影响,相对温暖、避风的环境可能是导致野生大熊猫频繁光顾这些简易建筑并做长时间停留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综合运用遥感技术(RS)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就地震对大熊猫生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评价.选取2007年9月和2008年9月保护区Landsat TM影像,运用ENVI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通过非监督分类法(ISODATA)对图像信息进行分类,然后经空间对比运算得到地震破坏分布图.并对破坏面积的分布及空间特征和会对大熊猫生境产生影响做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栖息地灾后生境恢复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这对震后大熊猫生境恢复和保护区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掌握大熊猫的季节活动规律和人为干扰状况,提高大熊猫监测水平。使用红外线触发数码相机陷阱技术,记录大熊猫活动信息。作者于2008年3-6月,对长青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密集分布区进行了红外线数码相机监测。监测表明:平均海拔1614-1871m的区间,大熊猫拍摄率较高,2075米拍摄率很低,这与大熊猫的季节迁移活动规律是符合的。大熊猫的昼夜活动比是3.46:1;73%的样线上有大熊猫分布;0.91%的点上有人为干扰因素;12.68%的照片中出现天敌,成年大熊猫具有应对天敌的能力;交配季节标记行为占18.65%,标记行为较多:其中有2张照片记录到了交配场所。红外线触发数码相机陷阱技术,在大熊猫监测中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继第一只浅棕与乳白相间毛色的大熊猫在佛坪自然保护区发现以来,一直为世人所关注.专家学者、保护区工作人员、关心大熊猫的广大群众都在关心,是否还会发现棕色大熊猫?棕色大熊猫是不是一个独立的种群?棕色熊猫与黑白熊猫在习性上有什么不同?……根据野外调查和室内圈养第一只棕色熊猫"丹丹"的情况,谈谈我们的看法.第一只棕色熊猫是1985年3月26日由佛坪保护区内村民吕国友在大古坪海拔约1200米的东河河谷  相似文献   

11.
岷山北部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数据和2005~2007年的野外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软件和景观格局分析软件,对岷山北部区域大熊猫生境的分布、适宜性和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岷山北部791445.51 hm2的研究区域内,大熊猫潜在生境的面积为91129.14 hm2,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实际生境面积仅为89113.5 hm2,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11.26%;(2)在大熊猫实际生境中,适宜栖息地面积占30.4%,最适合大熊猫取食的竹类盖度(大于50%)的竹林面积仅占实际生境的20.2%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单种群按年龄结构分布的莱斯利(Leslie)模型,并用于佛坪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种群的动态研究,预测其发展趋势,为保护大熊猫及其生存环境提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微分方程理论,分析大熊猫种群与主要食源竹子种群的依赖关系.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生态系统的动态规律,主要是某些参数变化对平衡点和恢复力的影响.对保护大熊猫,制定有关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于2001年,采用截线法对长青保护区30条样线进行了调查,并与1988年以来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2001年大熊猫为109只,大熊猫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处于稳定期,分布区有所增加;羚牛种群数量为403只,数量和分布区增加较快;金丝猴种群数量为470~630只,种群数量和分布区处于恢复时期.加强宣传教育、监测、栖息地恢复、参与式保护是重点物种管理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利用VFP和WindowsNT ,建立大熊猫繁育研究信息的管理系统 ,实现了对大熊猫人工繁殖、饲养、管理、疾病防治、科学研究活动中原始数据及相关文献的管理 ,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关的数学模型 ,对大熊猫繁育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  相似文献   

16.
从形态学的角度探讨了大熊猫对松花竹(Fargesia sp.)笋细胞壁的利用状况,利用石蜡切片、半薄切片和超薄切片技术,通过光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对比研究野生大熊猫食物和粪便中的松花竹笋细胞壁的形态。发现竹笋经过大熊猫的消化后,其细胞壁在形态上有明显的变化,薄壁细胞细胞壁变薄,厚壁细胞初生壁和次生壁都有部分消失、缺损或扭曲。  相似文献   

17.
1990-2000年上海中心城区人口密度模拟与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借助多时相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密度法对1990年和2000年上海人口普查数据进行格网化,进而模拟上海中心城区人口密度的分布及其变化.其间采用聚类分析进行分区、分区建模、逐步剔除异常值和分街道控制等措施以提高模拟精度.在人口密度模拟的基础上,用GIS对上海人口格网数据进行简要的空间分析.用栅格叠加分析得到1990-2000年人口密度变化空间分布图,用同心圆缓冲区分析法和扇形分析法揭示人口密度变化的距离特征和方向性特征,最后将1990年和2000年度人口密度与居住用地类型进行关联,佐证了该时期上海居住条件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野外放归大熊猫和圈养大熊猫肠道正常菌群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对四川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1只放归亚成体大熊猫和3只圈养亚成体大熊猫肠道正常菌群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鉴定出17种细菌,发现放归大熊猫和圈养大熊猫肠道优势菌群均为肠杆菌、肠球菌和乳杆菌,与圈养大熊猫相比,大熊猫放归野外后,肠道菌群中的肠球菌增多,肠杆菌和乳杆菌的数量有所下降,芽孢杆菌和酵母菌的检出率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