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亚硒酸钠对人胃腺癌细胞生长和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MGc80-3细胞经3×10~(-6)mol/l亚硒酸钠处理后,细胞生长曲线与分裂指数显著下降,倍增时间延长、生长抑制率达64.8%、~2H-TdR放射自显影观察表明标记指数从44.4%下降至7.1%,核内几乎见不到银粒,显示胃癌细胞DNA合成受到有效抑制,电镜下可见亚硒酸钠处理的细胞,核质比例下降,核形规则,核仁体积缩小,数量减少,核内异染色质减少,常染色质增多,细胞质内高尔基复合体发达,线位体结构典型,粗糙型内质网丰富,细胞表面微绒毛减少等显著变化,结果证实亚硒酸钠能改变MGc80-3细胞的恶性表型特征,具有诱导胃癌细胞分化的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2.
应用显示细胞骨架的光镜和电镜方法观察表明,MGc80-3细胞质内微管很少,中间纤维数量稀少、构型改变,质膜内缘有较丰富的微丝层,具有恶性细胞典型的、不发达的细胞骨架特征.但经dBcAMP诱导后,细胞质内微管和中间纤维数量增多,分布排列有规则,质膜内缘微丝大量减少,细胞骨架组成、构型、数量与分布均产生与正常细胞大体相似的恢复性改变.这种变化是由于dBeAMP诱导胃癌细胞内cAMP水平的提高而实现的.细胞骨架正常构型和功能的恢复,对于逆转细胞形态结构的改变、细胞增殖的调控和细胞表面特性的改变均具有重要影响,是癌变细胞恶性表型逆转的一种重要的形态和功能表现.  相似文献   

3.
人食管癌细胞株 EC109以显微分光光度计测定癌细胞核 DNA 含量,以放射自显影测定细胞核摄取~3H-TdR 和扫描电镜检查细胞表面的超微结构.大多数 EC109瘤细胞间期细胞核的 DNA 含量增加,主要干系细胞 DNA 含量为2 C,属 G_1期,也可见低于四倍体(3 C),高于四倍体(>4 C).甚至多倍体(>8 C)的瘤细胞.~3H-TdR 加入培养基10分钟后,许多瘤细胞核有银粒出现(S 期细胞).大量细胞进入细胞周期反映其恶性程度高.扫描电镜可见 EC109在细胞周期不同阶段其细胞大小形状和微绒毛也不同.本文结果说明用细胞核 DAN 含量测定,~3H-TdR 掺入和细胞表面超微结构可测定肿瘤周期.也可用这些方法判定瘤细胞的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4.
我国自行筛选的抗肿瘤抗菌素-争光霉素与博莱霉素的理化性质基本相同。~(57)Co-争光霉素A_2+B_2混合品和A_5纯品掺入人食管鳞癌细胞株CaEs—17的放射自显影图表明~(57)Co-争光霉素(混合品和A_5)掺入到CaEs—17细胞核中,核仁掺入很少,胞质不掺入。这和博莱霉素与DNA的特异性结合、并与DNA相互作用、而不与rRNA、tRNA、血清白蛋白结合和作用的结果是一致的。从而在细胞内定位方面说明了争光霉素与DNA结合的特异性。通过~(14)C-TdR与~(57)Co-争光霉素同时掺入及先后掺入的双标记放射自显影图和显微分光光度计对标记和未标记细胞DNA相对含量测定等方法,证实了~(57)Co-争光霉素(混合品和A_5)掺入到含有G_1/G_0DNA含量的CaEs—17细胞中。  相似文献   

5.
胃癌细胞中硒分布,含量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电镜放射自显影,原子吸收光谱法分析硒在胃癌细胞中的分布和含量,光谱法测定细胞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结果表明亚硒酸钠主要作用于胃癌细胞的线粒体和细胞核,对线粒体DNA,细胞核DNA的复制和基因表达均有一定的作用,在亚硒酸钠处理的胃癌细胞中,随着硒含量的提高,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也提高,从而阻止了线粒体中的脂质过氧化反应,使线粒体结构与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6.
将 3[H]标记的胸腺嘧啶核苷 (3[H]-thymidine)注入成年小白鼠腹腔 ,大脑中的神经细胞有丝分裂 ,可通过放射自显影在新生神经细胞中以银粒方式显现 3[H]标记 ,在光镜下观察脑切片中的银粒细胞即为新生神经元 .本实验利用放射自显影的方法 ,在成年小白鼠的海马和嗅球区域观察到新生神经元 .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生化测定、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及显微放射自显影等技术方法研究了灭幼脲Ⅰ号对致倦库蚊DNA代射的影响。结果表明,灭幼脲Ⅰ号抑制了致倦库蚊的DNA合成,降低DNA含量。  相似文献   

8.
以电镜观察甜菊花粉及发育的结果表明:小孢子母细胞时期,出现胞质融合以及线粒体和质体数量减少、结构简化的胞质重组现象。四分孢子的显著特征是细胞核和高尔基体呈活跃状态。花粉双核期,营养细胞内出现大量的淀粉粒和脂质体,细胞器丰富,核孔多,而生殖细胞胞质稀薄核孔较少见。本文中探讨了这二类细胞的功能。双核期花粉内淀粉粒和蛋白质开始大量积累。三核期花粉成熟时,蛋白质积累达高峰,淀粉粒转化为较小分子的糖类物质以供花粉萌发生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刺果紫玉盘素J(Calamistrin J,Cal-J)诱导人结肠癌Lovo细胞凋亡的作用,并探讨其诱导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方法:Hoechst33258染色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凋亡细胞的形态变化,流式细胞仪(FCM)分析细胞DNA含量变化及计算凋亡率.荧光酶标仪检测DCFH-DA荧光探针标记的活性氧(ROS),以DiOC6(3)标记、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线粒体膜电位(△ψm)的改变.结果:Cal-J作用48 h后,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细胞核固缩,染色质凝聚等典型凋亡形态学特征.FCM检测可见Lovo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且具有时间、剂量的双重依赖性.Cal-J处理Lovo细胞12 h后,可剂量依赖性地增高胞内ROS水平,Cal-J 100 μg·mL-1作用于Lovo细胞,可时间依赖性降低△ψm.结论:Cal-J具有诱导Lovo细胞凋亡的作用,该作用呈一定的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其机制与提高细胞内ROS水平和降低线粒体膜电位有关.  相似文献   

10.
以真核生物细胞核碱性蛋白H4的高度保守性为依据,利用改良的胶体金电镜免疫定位技术,研究中国明对虾精子发生过程中细胞核碱性蛋白H4的变化特征.发现从精原细胞至精母细胞的细胞质中有H4蛋白的合成,其用于该阶段细胞核染色质的构建;精细胞变态过程中,初期的早些时候有细胞质合成的H4蛋白进入前顶体囊,从初期的晚期开始,细胞核中H4蛋白向顶体囊转移,变态中期转移最强烈,晚期呈减弱趋势,最终导致成熟精子细胞核中不存在碱性蛋白H4.中国明对虾成熟精子细胞核中碱性蛋白H4的缺失是其呈非浓缩核状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选择性抽提整装扫描与透射电镜观察显示,人胃腺癌MGc80-3细胞核骨架纤维和中间纤维数量较少、分布不均匀,核纤层为厚薄不一结构,与两类纤维联系不密切.经10-6mol/LRA处理后,细胞核骨架纤维和中间纤维数量增多、结构层次丰富,分布均匀并相互交织成规则网络,两类纤维通过薄层均一的核纤层发生密切联系,形成贯穿整个细胞核质区域的完整体系.表明经RA诱导处理后MGc80-3细胞的核骨架-中间纤维系统产生了与正常细胞相似的恢复性改变.这种变化是癌细胞恶性表型逆转的重要形态特征和功能表现.  相似文献   

12.
应用透射电镜术和生化抽提扫描电镜术显示,华美游仆虫大核核膜表面形成孔状结构,并有相当数量的附着物;小核核膜表面也有孔状结构,但附着物较少.此外,非分裂期大核染色质凝缩排列形成染色质团,染色质团由染色质颗粒构成,各个染色质颗粒含有许多均质的染色质小体;大核DNA合成期间,大核复制带区的染色质团分解成染色质小体.据所得结果认为,染色质小体是构成游仆虫大核的基本结构单元;大、小核形态上的差异与其在无性生殖期间核、质间的功能活动及物质联系有关.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中药熊胆的主要成份之一熊去氧胆酸对MGc80-3细胞生长和形态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熊去氧胆酸对MGc-80-3细胞的增殖活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使其群体倍增时间延长及分裂指数下降,并使其细胞形态与超微结构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细胞体积增大并呈充分铺展状态,核质比值下降;细胞表面微绒毛减少或消失并出现小泡状突起;细胞器如线粒体等数厨增多,结构趋向正常化,核内异染色质团块减少,胞质游离多聚核糖体减少等等。这些结果说明熊去氧胆酸能在定程度上逆转MGc80-3细胞的恶性表型.  相似文献   

14.
A facile solution processed strategy of synthesizing nano silver assembled on carbon nanotubes (CNTs) at room temperature was put forward. Activated carbon nanotubes were used as precursors for preparing silver-decorated nanotubes. The nature of the decorated nanotubes was studied using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and energy-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 (EDX). The inert surfaces of carbon nanotubes were activated by introducing catalytic nuclei via an oxidation-sensitization-activation approach. Activated carbon nanotubes catalyzed the metal deposition specifically onto their surfaces upon immersion in electroless plating baths. The method produced nanotubes decorated with silver. The extent of silver decoration was found to be dependent on fabrication conditions. Dense nano silver assembled on nanotube surfaces could be obtained by keeping a low reaction rate in the solution phase. The results here show that this method is an efficient and simple means of achieving carbon nanotubes being assembled by nano metal.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光镜(Wright氏染色和组化反应)和透射电镜观察鳙鱼外周血细胞.在Wright’s染色的血涂片上,可以区分:红细胞、淋巴细胞、血栓细胞、单核细胞和颗粒细胞.淋巴细胞是数目最多的白细胞,而单核细胞的数目较少.电镜观察下,红细胞的细胞器较少,只有一些囊泡样体和少量线粒体.血栓细胞由于有大量的液泡和边周微管而与小淋巴细胞有较大区别.虽然单核细胞在体积和形态上酷似颗粒细胞,但单核细胞有更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而颗粒细胞含更多的特殊颗粒.颗粒细胞有两种类型:Ⅰ型颗粒细胞和Ⅱ型颗粒细胞.这两种颗粒细胞都是嗜中性粒细胞,是同一种细胞的不同发育时期.本文还描述了这两种颗粒细胞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6.
血细胞作为免疫防御的第一道防线,在软体动物的非特异性免疫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揭示头足类动物血细胞的形态结构、生物学性质及其免疫学功能,实验利用活体染色、细胞化学和电镜技术等对短蛸血细胞的形态结构、类型、细胞化学性质及其弧菌吞噬活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短蛸血细胞具有大透明细胞、小透明细胞、小颗粒细胞和大颗粒细胞4种类型.大透明细胞约占血细胞总数22.6%,平均直径为11.64±0.82?μm,胞质中没有或仅含有很少量的颗粒,细胞表面光滑无伪足伸出;小透明细胞约占血细胞总数的1.7%,平均直径为8.88±0.88?μm,胞质中仅含有少量颗粒,细胞核对台盼蓝呈阳性反应,核质比较大;小颗粒细胞约占血细胞总数的50.7%,平均直径为12.82±1.54?μm,胞质中具有许多大小较为均一的嗜碱性小颗粒,有些细胞内还含有小空泡,不为中性红所着色,疑为颗粒脱内容物所致,细胞表面有较短伪足伸出;大颗粒细胞约占血细胞总数的25.20%,平均直径为13.66±1.50?μm,胞质中具有大小不匀的许多嗜碱性颗粒,有些细胞内也含有不为中性红所着色的较大空泡,细胞表面有许多长伪足伸出.颗粒细胞中所含有的大量嗜碱性颗粒可能与蛋白质等分泌物的活跃合成有关.大颗粒细胞还具有全质分泌的特性,小透明细胞极可能是大颗粒细胞全质分泌后的一时性残余胞体.弧菌吞噬实验结果表明,两类透明细胞均没有弧菌吞噬活性,两类颗粒细胞均具有弧菌吞噬活性,暗示这两种颗粒细胞很可能是短蛸发挥细胞免疫功能的关键性细胞,不仅与某些物质的活跃合成与分泌有关,而且可能还直接参与了外来病原的吞噬及清除.研究结果为揭示短蛸血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防御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对于丰富软体动物免疫学也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用焦锑酸钙沉淀方法对中华绒螯蟹复眼感光细胞的钙离子在亚细胞水平上的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细胞的膜下储泡囊、线粒体、多囊体和色素颗粒等细胞器都有焦锑酸钙的沉淀,当感光细胞处于暗适应时细胞器中焦锑酸钙沉淀的量明显多于光适应时细胞中的量,改变细胞外的钙离子浓度也会影响到这些细胞器中钙离子储存量.实验表明,膜下储泡囊、线粒体、多囊体,色素颗粒等储存的钙离子一起参与造成了感光细胞的光适应.  相似文献   

18.
采用苔盼蓝染色法、MTT比色法研究了环状溴代鎓盐cBr对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K562增殖的影响;并用同位素示踪技术(3H-TdR)研究了cBr对K562细胞DNA的损伤作用;从形态学(荧光显微镜、电镜观察)和生化特性(流式细胞术、3H-TdR掺入法分析)研究了cBr抑制K562细胞增殖作用的机制.结果表明:在体外cBr显著抑制K562细胞增殖,并对DNA造成损伤,提示cBr的作用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而进行的,是一种新型的免疫增强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