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传统聚落对宁波新农村住区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寻宁波民居聚落在利用环境、协调环境、保护生态等方面的积极意义,分析现代聚落变迁的原因和传统聚落继承的基本原则;提出要对民居传统文化继承、创新、发展,给古老民居以新生,必须做到历史与现代兼容,时间和空间关联,建筑以人为本,努力创造富有宁波地域特色的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2.
传统民居作为极富有地域特色的选题需要系统、全面地进行档案编纂和整理,以此丰富地方档案建构的内容特色.编纂传统民居档案具有历史与现实意义,档案的编纂主要从民居的分类、历史介绍、测绘和摄影几个方面入手.传统民居档案的公布作为源于大众文化具有地方特色的编纂成果,有益于体现档案馆社会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3.
以豫西南山区淅川县土地岭村传统石板民居为例,在大量实地勘察测绘基础上,从村落选址、聚落、空间组织、院落平面布局、结构特征及材料构成几方面,论述豫西南山地传统民居的聚落空间和建筑特征.对豫西南山地传统民居的保护和发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为提升传统民居光环境品质,对福清城区岑兜村代表性传统民居进行实测,结果表明该民居大部分室内的采光性能不满足设计标准需求.利用参数化模拟工具对传统民居的光环境建立数字模型进行分析,分别从玻璃透射率、室内反射比、增设内墙开窗和顶部采光口进行单项优化,得出均满足不了采光需求的结论.进而在对整体建筑风貌影响最小化的前提下,提出综合优化设计策略以改善民居室内光环境,为地方传统民居改造更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福州地区民国时期的传统民居的实地勘测和调查分析,从传统民居的演进与转型路径及其演进特征,剖析中西建筑文化融合下民国时期福州新本土民居的特性.研究表明:福州传统民居转型期的演进过程是由社会、经济、文化等冲突决定的,整个演进过程是这些冲突的调和和再平衡过程.通过分析转型期传统民居演进的特征可以看出,民国时期的福州民居仍沿袭了传统的空间布局、结构形式、材料与施工工艺,并局部融合了西方建筑文化特征,而立面与开窗形式及装饰风格等,可以明显看到西学东渐的变异特征.  相似文献   

6.
山西晋商传统民居数量众多,保存较为完好.太谷县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使得当地晋商传统民居呈现出特有的地域风貌.从太谷老城晋商传统民居中最有代表性的店铺民居入手,阐述其空间形态特征、晋商文化对其的影响因素,力图为晋商传统民居的研究与保护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秦岭山地民居墙体构造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起源和发展于经济技术落后的农业和手工业社会,历经千百年来自然与社会变革的影响,逐步演变进化成为地域特征强烈的乡土居住建筑体系。从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来审示,传统民居具备结构简洁、就地取材和施工建造方便等优点;从与气候的关系来看,具有适应地区气候、冬暖夏凉的生态性能;从以人对居住的需求来看,能够满足基本的舒适和健康标准要求。目前我国每年乡镇新建住宅已逾10亿m^2,应该将传统民居中的生态建筑经验在新建住宅中得以继承。本文针对传统民居的代表之一——秦岭山地夯土墙民居建筑墙体材料、裂缝、防水、稳定性等问题,通过实验室试验和理论分析,得出其构造技术体系上的一些量化结论和定性做法。这对有地域代表的民居给予了技术上的肯定,对于民居的建造具有指导意义(已用于当地民居建造),同时将为我国乡土民居相关设计标准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民居凝聚了我国先民的生存智慧和创造才能,在世界建筑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该文从近年来传统民居与现代城市住宅之间的矛盾出发,运用文献归纳法和比较分析法,论述了传统民居中环境观、建筑设计、人文环境等三个要素对城市住宅的有益借鉴,同时对传统民居与现代城市住宅的发展对策提出了建议措施,旨在为传统民居与城市住宅的融合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创造新的可持续发展建筑服务。  相似文献   

9.
传统民居不仅是建筑文化的珍贵遗产,还凝聚着劳动人民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今天大量存在的传统民居正面临着淘汰和消亡的境地,要使其得到较好的保护,就必须关注传统民居的可居住性问题。为此,在分析浙西传统民居现状的基础上,从气候环境、建筑形态和布局及建筑外围护结构3个影响可居性的因素出发,阐明了各要素对可居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传统建造技术在长期经验积累下,具有天然的"可持续发展"特征.通过对四川省丹巴县中路乡克格依村一栋传统碉房民居的具体建造方法和使用情况的研究,分析了其中传统技术建造手段的应用.从川藏地区丹巴民居出发,总结了民居传统技术建造的特点,分析了其中设计、建造与使用的生态性要素,并对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民居建造逐渐消亡的现象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1.
江西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主要内涵有:勤劳勇敢的务实精神;母仪天下的贤母精神;重教好学的育才精神;自强不息的改革精神;勤政为民的爱国精神;发明创造的科学精神;互助协作的团结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的创新精神;穷本溯源的探索精神;走向世界的开放精神;文章节义并重的精神;"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理想信念精神;争创"第一等工作"的进取精神;顾全大局的奉献精神;塑造江西新形象精神;等等。  相似文献   

12.
采煤工作面的温度关系到工人的健康、设备的使用性能和煤炭生产的安全。为了研究采煤机运动参数对工作面温升的影响,建立了采煤机设计参数与工作面温升关系的数学模型,分析了采煤机的牵引速度、滚筒转速与工作面温升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模拟结果表明,采煤机的运动参数对工作面的温升有直接的影响,工作面的温度随采煤机牵引速度的提高迅速增加,滚筒转速对工作面的温升影响较大;适当降低采煤机的牵引速度和滚筒转速能降低采煤工作面的温升。该结果为正确选择采煤机的运动参数、减少采煤机工作发热、降低采煤工作面温升、进一步改善采煤工作面的环境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广州体育馆是新建成的第九届全国运动会用大型室内运动场,主场馆平面由两个对称的弓形组成,纵轴长160m,横轴长110m,屋面板全部为透光阳光板,屋盖为空间钢结构,在大跨度钢桁架之间采用了施加预应力的拉索支撑,与采用型钢支撑相比,拉索支撑内无压力,美观,而且有利于运动场采光,是一种新颖的先进结构,由于施加预应力,后批张拉时会对先行张拉的钢索内力有影响,屋架安装用支撑的拆除也会对已经张拉完成的钢索内力有影响,于是选择合理的钢索体系以及如何建立合适的钢索永存拉应力,对于本工程的施工既重要又是难点,文中介绍了该工程拉索的施工与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14.
针对核电站热交换器人工检修作业异常困难的现状,提出了利用机器人进行传热管外部自动化检测的方案.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设计了由纵向移动模块、旋转模块、定位模块、伸缩模块、小车模块、底座和3个驱动器等部分组成的机器人本体.小车搭载微型摄像头,可在传热管束的横向间隙中移动,对相关区域进行视频检查.提出了3-CSR并联机构形式,设...  相似文献   

15.
给出了超因子元的概念,然后讨论了完备格中超因子的性质,得到了一个超因子元是连续并既约元的一些等价条件.运用超因子刻画了有补模格的部分结构,并得到了一个完备格L是Boole格的充要条件是格L是下连续的分配格,且任意非零元只有零超因子.  相似文献   

16.
1 IntroductionZn coatedsteelsareusedinvariousindustryfieldsbecauseoflowpricesandhighcorrosionresistance .ItisalsoknownthatZncausesspattersorporosityeasilyinlaserlapwelding[1~ 3] .ItisthusexpectedtounderstandlaserweldingphenomenonofZn coatedsteels,tointe…  相似文献   

17.
东北生态类型单雌蓖麻遗传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控制单雌蓖麻单雌性状的基因为4对,其中3对为隐性重叠基因,用符号ai表示,Ai对ai为显性;另外一对为隐性抑制基因,用符号b表示,B对b为显性.纯合隐性基因bb对隐性重叠基因a1a1a2a2a3a3起抑制作用,使得a1a1a2a2a3a3bb(保持株)表现为正常两性株,a1a1a2a2a3a3BB(纯合型)和a1a1a2a2aa3a3Bh(杂合型)表现为单雌株.还有一组控制性转换的修饰基因,当温度过低或极高时,该基因才发生作用,从而使单雌蓖麻出现一些极端分离的比例现象.纯合型单雌株与保持株杂交,可获得全雌系.全雌系与恢复系杂交,F1代全为正常两性株,这样即可用全雌系、保持系、恢复系实现蓖麻三系法制种.  相似文献   

18.
微喷系统是日光温室中环境调节与控制、作物的生长与发育、优质和高产的根本保证。因此,微喷系统的性能对于日光温室的生产与效益有直接的影响。文中利用功率键图的理论与方法,分析、建立了温室微喷系统的键图模型,为研究日光温室微喷系统的动态性能、评价和改进微喷系统的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处于中心位置。小说把他塑成了一位成熟的政治家、高明的军事家和能言善辩的外交家,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与人们心目中理想的“完人”形象。同时,他也有常人的弱点和缺陷。作为丞相,政治眼光不够开阔,在罗致、使用人才上常以个人好恶取舍;作为统帅,谍略策划上也时有疏漏;作为“人”,在品质上也有缺憾之处。诸葛亮被刻画成高大完美而又真实生动的悲剧英雄,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20.
诗是诗人用生命创造的艺术生灵,诗的创造过程就是诗人内在生命运动和升华的过程。没有诗人的生命灌注,就没有诗。人类的诗歌史便是人类的生命史。诗直写生命,但更多的是通过诗人的生命体验,使生命外化于物。这是诗人要创造生命整体的需要,是诗人生命欲求,宣泄生命欲望使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