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伽利略与落体实验的传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伽利略(1564—1642)在比萨斜塔上作过落体实验的传说,最早是来自他的一个学生芬森佑·维维安尼(Vincenzo Viviani)的记载。维维安尼是伽利略晚年的最后一个学生。伽利略死后,物理学和天文学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超过了伽利略在世的时候。维维安尼为了扩大他的老师对这一代人的影响,1655—1656年编辑了第一部伽利略著作选集。1654年他还特别写了一本富有传奇色彩的《伽利略传》。谈到伽利略从比萨斜塔投下两个重量不同的球以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误的。维维安尼说,伽利略“在全校的教授、哲学家以及全体学生们面前从比萨塔钟楼的高度上反复作了这个实验”。  相似文献   

2.
本文回溯了牛顿早期动力学思想发展的主要线索及其研究的具体过程,深入探究牛顿有关引力平方反比定律发现的认识论根源,指出:牛顿“跨越”离心力定律,应用自己的“(1/2)R公式”和推广的伽利t2定律,并结合开普勒周期定律,在1669年前得到圆轨道上的意向力平方反比关系;牛顿在1679年才认识到开普勒面积定律的物理意义,在成文于1680年的《论椭圆轨道》原始手稿中解决开普勒命题,即证明椭圆轨道上的引力平方反比定律。  相似文献   

3.
中国信息哲学提出的信息存在论学说不仅改变了“存在”的内涵与界限,也为从哲学抽象的层面探讨原本虚无缥缈的“非存在”世界奠定了基础。然而,现有信息存在论仍然存在着某些需要拓展和深化的方面:(1)现有信息存在论对存在领域的划分基本上是静态、孤立的,并没有在存在论层面上体现出演化思想;(2)信息的定义仅仅揭示出信息与物质的关系,而没有体现出信息与信息、信息与“非存在”的关系;(3)“非存在”作为与“存在”概念相对应的范畴,也应该成为存在论的重点讨论对象;(4)存在论的基础不应该只局限于“存在”(物质与信息)的划分与相互作用,应该扩展到整个世界,应该是“存在”与“非存在”相互转化、演化的思想;(5)存在领域的划分应该理解为存在领域的多个方面,“非存在”与“存在”、物质与信息它们本是由指向性联系着的一个多方面的整体。信息演化存在论则可以为解决如上一些问题提供某种建设性的答案。  相似文献   

4.
在实际工作中,我就遇到了shoot这个词,因没有确切的译名,无奈之下只好称之为“地上部分”,但通篇文章都这样,显得罗唆。我是这样理解这个词的:对单子叶草本植物,不管是老是幼,其地上部分均可称为shoot;对于双子叶植物至少其幼苗的地上部分可称为shoot。“征询命名”所提供的名称除“地上部”外均未能圆满地表达其意义,双子叶植物的“冠”与“根”之间应还有一段“茎”,“苗”应包括“根”;“条”、“枝”、“枝条”在单子叶草本植物 中无对应部分。鉴于这种情况,为了与root(根)对应起来,有必要用一个字来表达此词。我认为“梗”字是较好的候选词,按《新华字典》(1971年修订重排本,商务印书馆,1976年,北京)第136页的解释,为“植物的枝或茎”,“枝”即包含了“叶”,如能订为“植物的枝和茎”,则可圆满表达其义。在读音和字形方面,shoot对root,“梗”对“根”,也还过得去。或者新造一个字以表达shoot。  相似文献   

5.
科学定律与反事实条件句——兼论“新归纳之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定律和偶适概括在自然语言中都是全称命题。如何把二者区别开来呢?这就是古德曼所说的“新归纳之谜”。古德曼和亨佩尔等人在一定程度上指出科学定律和偶适概括的区别.即:(1)前者可以支持反事实条件句而后者却不能;(2)前者能够得到归纳证据的支持而后者却不能。本文将揭示科学定律、偶适概括和反事实条件句的逻辑结构。并对枚举归纳法的推理规则给以精确的表述,从而对新归纳之谜给出进一步的解决。  相似文献   

6.
“薛定译猫佯谬”表面看似一个量子力学哲学问题,实际上涉及到科学哲学研究中一些基本哲学问题之争,如主观论与客观论之争、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近年来,“薛定谔猫佯谬”的实验研究新进展,使得死活叠加的薛定谔猫纠缠态及其退相干效应,不再是可争论的而是可观察的物理世界的行为,从而推进了长期围绕量子理论在不同哲学流派中展开的哲学基本问题之争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学院”与“大学”定名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和学院都是高等教育机构。现代“大学”的基本特征是:(1)学科、专业设置是综合性的;(2)基建(房屋)规模大;(3)基础设施(教学、科学研究设备)齐全;(4)教授和学生数量多。“学院”的基本特征是:(1)学科、专业设置是专科性质的,仅仅局限于某个学科,或某几个相近的专业领域;(2)基建规模较小;(3)基础设施较少。目前,我国某些高等院校的更名陷入误区,混淆了“大学”与“学院”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求是”与“致用”,作为学术研究的两种理念,它们之间究竟何者更为根本,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剪不断”的话题。不难看出,近代以来,中国学人关于学术理念的探讨一直在这两者之间左右摇摆:或主张学术研究就是“为学术而学术”,学术研究的目的就是纯粹“求是”,学者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或主张学术研究必须“学以致用”,求真只是手段,致用才是目的,学者要“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清末时期章太炎的“实事求是”与康有为的“通经致用”之争就是这两种学术理念的典型代表。当然,这种极端的观点必然逃不脱被扬弃的命运。梁启超曾主张把两者结合起来,他给“学术”下的那个定义——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也;术也者,取所发明之真理而致诸用者也,就是对康梁学派过于强调“致用”而“借经术缘饰其政论”致使“其业不昌”的反思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科学大战"之根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科学大战”根源于(1)科学的意识形态化;(2)以“社会”的标准来取代“自然的标准”;(3)学术地盘之争。所有这一切都与当代科学的表述危机引发的后现代相对主义思潮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0.
《生物学教学》2000年第6期刊登了《生物与生物学辨析》一文,就中学生物课程应叫“生物”还是“生物学”从名词辨析的角度进行了探讨。接着,该刊2002年第5期又刊载了《生命科学的教材取名(生物)名不副实》和《中学生物学课程不能以“生物”作为教材名称》两篇文章,也一边倒地认为中学生物课程应取名“生物学”而不是“生物”。于是,生物学科名称之争再度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兴趣。虽然如此,但教育界对这两个概念的使用仍非常混乱,人们似乎并没有理会这些争论。  相似文献   

11.
自然语言中真理概念的语用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语用学的基本原则分析“真理”一词在自然语言中的用法,从而阐明“真理”的意义。“真理”的语用学分析表明,第一,简单符合论的真理观对真理的定义是不完全的;第二,实用主义的解释对于真理意义的阐明是不可缺少的;第三,精致符合论和实用主义真理观并不相互冲突,而是同一种真理观的不同表述,融贯论并不构成一种独立的真理观,而是真理所必须满足的许多要求之一。同时,这种语用学分析还导出一个推论:理论性的知识是可以证实的,但不可以证伪。  相似文献   

12.
生物学中有科学定律吗?对此,生物学哲学界主要有三种反应:(1)生物学没有定律,例如贝蒂、布兰顿与伍德沃德等人;(2)生物学有定律,但是我们需要改变对定律的理解,例如米切尔等人;(3)生物学有定律,主要是其他情况均同定律或抽象(数学)定律,如索伯等人。论文对(1)和(2)分别做出了反驳。笔者比较赞同索伯的观点:我们可以大致区分律则科学(如粒子物理学)与历史科学(如天文学)。生物学更偏向历史科学,但是生物学中也有科学定律。只有结合定律与历史,我们才能理解生物的进化。  相似文献   

13.
劳丹与布鲁尔关于科学信仰解释权之争是科学研究(science studies)领域有影响的一场激烈争论。科学哲学的领军人物劳丹断言强纲领没有任何依据,属于伪科学。科学知识社会学的核心人物布鲁尔坚信科学哲学家的理性解释模式是没有说服力的“稻草人”,强纲领才是强有力的纲领。本文聚焦于二者争论的原始文献,将争论置身于科学合理性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之中,通过分析争论涉及的三个关键问题以揭示争论双方的立场和根本分歧。文章最后反思争论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先验语用学是当代德国著名哲学家卡尔 -奥托·阿佩尔 (Karl-OttoApel)的代表思想 ,语言交往共同体是先验语用学的“阿基米德点”。文章分析了语言交往共同体的规范性和先验性 ,以及由先验性之争而引起的哲学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出现的科学编史学“内史论”与“外史论”之争,虽然各自能一定程度上解释科学的发展现象,但过于极端的做法并不能令人满意,对于科学发展也存在认识上的不足。而依托苏联(俄罗斯)科学院科学技术史研究所三位代表人物形成的“综合论”学派,具有辩证且立体的学派理念、目标方向、特征表现,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学术眼界。对于学术界更全面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科学成果、科学活动、科学价值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100年前,孟德尔定律被重新发现,100年以来,孟德尔定律被忽视的原因问题(“孟德尔之谜”)一直为科学史家所热烈探讨,本文将这些探讨的原因区分为社会学、方法论与思想史三个方面,并点评了它们的短长,最后,我们从科普的角度提出了我们的观点;孟德尔之所以被忽视的关键原因在于它没有写出一本象《物种起源》一样的具有普久色彩的著作。  相似文献   

17.
科学社会学视野中的科学理论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评介以布鲁诺·拉图尔为代表的当代科学社会学家关于“科学争论”的形成及解决过程的论述。拉图尔认为,科学理论之争的产生并非如后经验主义哲学家描述的那样产生于科学发展的特定时期,其解决的标准也不为科学共同体听普遍认同,而主要取决于争论双方相抗衡的政治实力、各自的辩护技巧及实验室资源。这为我们理解科学理论之争开拓出一个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8.
“时间性”的突现可以看成是20世纪自然哲学和科学哲学最重要的主题。时间引人自然,历史引人科学,是本世纪自然哲学和科学哲学最重要的理论成就。古典自然哲学建立在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古典科学的基础之上,其自然概念中基本上缺乏“时间性”这个维度。黑格尔就把自然规定为无发展的。爱因斯坦也不认为“时间性”对于物理实在有何本质的意义,他有过这样的话:“对于我们有信仰的物理家来说,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分别只不过有一种幻觉的意义而已,尽管这幻觉很顽强。”牛顿动力学方程中时间参数以平方形式出现,改变正负号对方程没有影…  相似文献   

19.
分析陈述与综合陈述的区分究竟是否可能,是卡尔纳普与奎因论战的中心问题。瑞士当代分析哲学家劳纳从语言一元化的立场出发独树一帜地提出了奎卡之争的解决方案,其核心内容即是“语境”以及对“误境”的相对主义和实在化处理。这一方案克服了卡尔纳普对分析与综合陈述的绝然划分引起的经验主义教条问题;同时也克服了奎因的整体主义所引起的新形而上学问题。这反映了当今欧洲大陆分析哲学不同于英美同行的传统哲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vasculogenesis和angiogenesis是血管发育过程中的两个阶段,但在中文翻译时出现了意思重叠和相近、不便于区别的问题,本文建议在把vasculogenesis和angiogenesis翻译成中文时将区别重点放在前缀“vasculo-”和“angio-”,分别翻译为“血小管”等和“血管”,从而达到区别的目的。同时,对英语(外语)专业术语的及时汉语规范化提出建议:(1)以词根、词缀的区别为中心;(2)联系实践和习惯;(3)将一些容易混淆的术语尽量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