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土高原地质、历史时期古植被研究状况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分析了目前对黄土高原古植被状况认识差异的可能因素, 对全新世不同地貌单元古植被记录做了初步分析, 认为黄土高原的古植被并没有严格按照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分布, 基岩山地、沟谷和塬面的植被类型有明显的差别, 全新世以来有厚层黄土分布的塬面上从来没有稳定的大面积的森林生长; 但在黄土高原南部沟谷和基岩山地全新世气候温暖期森林(疏林)可以得到较好的发育. 在黄土高原外围一些局地的植被群落, 更多的受到地形及地下水的控制.  相似文献   

2.
黄土高原上点点滴滴的事物,都孕育着民间艺术形式.门窗装饰艺术正体现着黄土高原上独特的人文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魅力.在实地调研陕北门窗装饰艺术的基础上,通过对其形成发展、构成形式和民问传统装饰艺术形式的角度进行分析,试图探寻在新时代的需求下传统纹样的应用和传承,并且实地调研对门窗装饰艺术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山桃抗旱耐寒,木质坚柔,火力旺盛,种仁含油量高而且桃花艳丽,是黄土高原干旱地区优良防护,燃料、木本油料和观赏树种。秋季采种,春秋两季均可育苗、造林,秋育、春造成功率较高,是黄土高原干旱地区优良造林树种之一。大力营造山桃人工林,对丰富干旱地区造林树种,发展林业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4.
为了澄清黄河泥沙,充分利用其水利资源,在黄土高原及黄河下游平原出产丰富的粮食、工业原料、畜产和木材,不可避免地要归结到如何防止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问题,也就是如何保持水土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那么黄土高原土地的生产力就不能充分发挥,农、林、畜牧都不能有高度的发展,黄河巨大的水利资源也无法充分利用。要做好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又  相似文献   

5.
位于我国东南部典型季风区与西北内陆干旱区之间过渡区的黄土高原中西部缺乏中晚全新世以来的高分辨率气候记录. 通过对黄土高原发现的六盘山天池湖泊沉积物进行孢粉、磁化率、沉积物色度指标分析, 结合陆源植物残体的高精度AMS 测年控制, 获得了中晚全新世 6200 年来的高分辨率气候变化记录. 初步的结果表明, 该区域和季风区石笋为代表的大的气候框架记录比较一致, 但在气候事件上提供了更为翔实丰富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①黄河壶口瀑布②黄土高原上的输电网③黄河边的枣树林④吴堡县的坡改梯田⑤神府—东胜煤田远眺⑥黄河畔的洛阳龙门石窟  相似文献   

7.
东亚季风气候的历史与变率   总被引:29,自引:5,他引:29  
安芷生刘晓东   《科学通报》2000,45(3):238-249
东亚季风的为迁可视为太阳辐射条件下,全球大气、海洋、陆地和冰系统相互作用在东亚地区的表现,干冷冬季风和暖湿夏季风优势期的相互交替反映了东亚季风的历史,高分辨率的黄土高原风尘序更研究揭示了东亚季风至少自7.2Ma前开始建立,青藏高原的脉动对东亚季风变迁有重要影响,数值模拟实验说明,高原隆升对东亚冬季风的影响远大于对夏季风的影响,末次冰期旋回气候记录显示了东亚季风气候千年或更短时间尺度的变率和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段广亭 《科学之友》2006,(10):59-59
在浑厚干旱的黄土高原,一棵经受严寒酷暑近千年的古树至今枝繁叶茂,果实累累,还滋生出新枝,可谓一道亮丽、神奇的风景,颇有研究的价值。 图片上的这棵古老的酸枣树生长在甘肃省镇原县临泾乡毛头行政村柳咀自然村。这里是黄土高原的沿山边缘区,地面下不足1m都是红黏土,遇雨泥泞,逢旱干裂,地面生态植物生长缓慢,多有“贫血症”,柳咀村栽植的各种树木基本是一半枯死。  相似文献   

9.
张烨 《科学之友》2007,(2):32-33
不管外乡人过年的习俗和讲究如何演变翻新。山西人过年,依然固守着黄土高原独有的风情民俗。这不,唢呐一吹,年的味道就出来了。[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子午岭位于黄河中游,是黄土高原最大的天然次生林区,其森林生态系统为黄河流域主要水源涵养林区。本文阐述了子午岭林区森林经营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的可持续经营对策。  相似文献   

11.
海燕 《科学之友》2007,(10A):32-36
山西大学黄土高原地理所的教授靳生禾说,战争是政治斗争的最高形式,有着双方最高决策层的智慧和谋略,饱含着双方将帅的军事才华。和艺术一样,战争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但有时候,我们会忽略战争的另一样要素——战场。那是战争的发生地、将士浴血的场所,所有的纷争最终会在那里作出一个决断。 山西自古地处要冲,战略形势天成,与国家安危关系重大。经考证,迄今为止,山西省境内共发生过80余次战争.现已发现了280多处古战场。那么,在这些古战场都曾发生过怎样的血雨腥风呢?[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大气CO2浓度以及气候等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区域性C3/C4植物的相对丰度, 有机碳同位素能够有效反映土壤C4植物的相对丰度(或相对生物产率). 对黄土高原中部和南部5个末次盛冰期至全新世黄土-土壤序列有机碳同位素分析获得: (1) 从末次盛冰期至全新世, 黄土高原C4丰度相对增加约40%左右; (2) 无论是末次盛冰期还是全新世, C4植物在空间上都具有从西北至东南增加的趋势. 进一步对黄土高原以及内蒙古全新世土壤13Corg最大稳定值与现代气候统计分析表明, 黄土高原C4植物相对丰度与温度成正相关, 与降水成负相关, 与4月温度和降水的这种关系更加密切. 这些结果揭示: (1) 温度是导致全新世C4植物丰度增加的最主要的区域性因素, 而不是夏季风加强的结果, 相反, 夏季风加强, 即降水量的增加只可能降低C4植物冰期-间冰期增加的幅度, 在温度基本不变时C4植物丰度的降低才是夏季风增强的标志; (2) 末次盛冰期失去适合C4植物生长的温度时, 无论是CO2降低还是干旱程度的增加都不可能有效地驱使C4植物增加, 而全新世CO2浓度的上升仅仅可能是全球升温的因素之一, 似不是导致黄土高原C4植物增加的直接因素.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中部1.5 Ma以来古生态环境演化的孢粉记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黄土高原中部朝那黄土-古土壤剖面的孢粉研究, 揭示出1.5Ma 以来蒿属、藜科等旱生草本与松、桦、栎等乔木花粉含量在黄土-古土壤序列中呈现有规律的互为消长的变化, 指示了冰期-间冰期的冷干-暖湿旋回, 其中过去无机指标所指示的上、下粉砂层(L9和L15)的两次极端干冷事件, 植被变化表明其干冷程度与其他冰期黄土沉积时期相似. 从长期演化趋势上来看, 以0.95和0.5 MaBP为界, 可以分为3个阶段, 古生态环境经历了两次阶段性剧烈变化, 植被由早期的森林草原转变为中期的疏林草原继而演变为后期的草原, 指示了黄土高原阶段性的干旱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正>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第四纪地质研究室刘东生于1956年12月在该所学术委员会举办的学术报告会上报告了他4年来在黄土高原区所进行的黄土调查工作。他的报告系综合整理了前人工作,并结合自己的野外观察的大量材料提出的。报告内容分下列三部分:  相似文献   

15.
21 ka以来渭南黄土剖面的元素碳记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以陕西渭南黄土剖面21ka以来的黄土样品为研究对象,获得了元素碳浓度及063613C值随深度(时间)分布曲线,元素碳浓度在20.16,17.76,11.97和4.49ka时期呈现峰值,这几个时段均属气候快速变化时期,其中,11.97和20.16ka时期的峰值较大,时间跨度约为几十年至几百年,可能代表短期的强度较大的古火灾事件,元素碳的δ13C值变化范围为-11.71‰-21.34‰,主要反映C4植物的同 位素组成特征,表明当时黄土高原植被类型以草原为主。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土壤抗冲性机理初步研究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29  
李勇 《科学通报》1990,35(5):390-390
黄土及其上面发育的土壤无根系盘绕、固结,抗冲性很差,是导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内在原因.因此,研究该区土壤抗冲性的成因,是解决土壤侵蚀预测预报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关于土壤抗冲性这一概念最早由朱显谟在60年代,根据黄土高原土壤抗侵蚀能力的特点,提出应把土壤抗蚀性和抗冲性明确区分开来进行研究,但有关这方面的系统研究至今尚未见报道.作者自1987年以来对黄土高原土壤剖面的  相似文献   

17.
张仁 《科学通报》2009,54(5):674-674
泥沙的侵蚀、搬运、沉积是一个整体. 河流泥沙来源于流域泥沙, 流域环境决定着进入河流的水沙条件, 而水沙条件变化又进一步影响河床演变过程. 以前泥沙研究的重点集中在河流输沙与冲淤上, 而对流域面上的侵蚀产沙重视不够. 河流来水来沙条件是通过流域水土流失研究以及利用原型观测和经验方法得出的. 这方面的研究有较大的局限性, 至今还处于小流域的经验估算阶段. 因此, 加强流域泥沙研究, 从根本上揭示流域产流产沙与河床演变及江河治理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钱宁院士最早开展流域来水来沙与河床演变关系的研究. 在20世纪70年代, 他通过观察黄河下游河床粗泥沙淤积现象, 认识到黄土高原粗泥沙来源对黄河下游河床淤积抬升起主要作用, 并初步划分了黄土高原多沙粗沙来源区的范围, 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指明了方向. 本人在黄河综合治理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中承担了“拦减粗泥沙对黄河下游河床演变影响”的课题, 对黄土高原自然地理条件、土壤侵蚀和输沙特性开展研究, 揭示了来水来沙减少对下游河床冲淤和演变的影响规律. 这些成果是基于对水文资料分析和河流水沙模型计算得出的, 但也需要从流域泥沙角度深入研究河流来水来沙与河床演变的响应关系...  相似文献   

18.
李杏茹  方小敏  吴福莉  苗运法 《科学通报》2010,55(35):3397-3402
黄土高原风尘红黏土序列是我国晚中新世-上新世重要的气候环境变化载体,对揭示该时期仍存在争论的季风演化及其驱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黄土高原北部保德上新世孢粉研究,发现其生态环境经历了5.6~4.4Ma温暖湿润的森林草原,4.4~3.5Ma温暖偏干的疏树草原,到3.5~3.05Ma干草原,3.05~2.8Ma森林草原的演变过程.与已发表的高原中南部记录进行时空对比,发现~3.5Ma之前乔木含量普遍较高且存在南北梯度变化,表明黄土高原早上新世处于强夏季风控制之下,对应全球冰量低值期,指示全球变化对东亚夏季风的驱动作用在那时已经存在.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西部全新世中期湿润气候的证据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安成邦  冯兆东  唐领余 《科学通报》2003,48(21):2280-2287
野外调查表明, 沼泽-湿地相地层在黄土高原西部广泛分布. 地层分布的连续广泛性说明这是大范围湿润气候条件下的产物. 测年结果显示黄土高原西部的沼泽-湿地相地层形成时代是一致的, 为9~3.8 kaBP. 该地层有机质含量很高, 水生-湿生类型的蜗牛在该地层中大量出现, 指示气候湿润. 粒度记录表明9~3.8 kaBP冬季风减弱. 孢粉记录表明, 从9 kaBP开始, 黄土高原西部河谷区植被逐步繁茂, 孢粉组合中乔、灌木成分的含量最高可达80%以上, 气候湿润程度增加. 5.9 kaBP以后气候湿润程度逐渐降低, 3.8 kaBP夏季风强烈衰退, 气候总体趋向干旱.  相似文献   

20.
末次间冰期黄土高原夏季风气候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孙东怀 《科学通报》1995,40(20):1873-1873
中国黄土-古土壤地层序列的古气候研究表明,黄土高原的黄土是冬季风的产物,与之相间的古土壤则发育于夏季风环境效应优势期.约130~70kaB.P.的末次间冰期,黄土高原以夏季风强盛为其基本气候特点,发育了一套由三层复合的、成壤作用较强的古土壤S1.为了半定量地恢复这一时期黄土高原夏季风气候,我们布置了几乎覆盖整个黄土高原的三条大剖面线(图1(a)),沿线尽可能等间距选择典型地层剖面,对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古土壤序列进行了实测,对各剖面的夏季风替代性指标-磁化率作了较为系统的测量.通过对104个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