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γ-亚麻酸菌株少根根霉原生质体形成与再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用 6mg/m L纤维素酶 + 3mg/m L蜗牛酶 + 1 mg/m L溶菌酶作为混合酶酶解 2 8℃培养 2 6h的菌丝。以含 0 .6mol/L NH4Cl磷酸缓冲液 ( p H6.0 ) ,+ 0 .0 2 mol/L Mg SO4· 7H2 O+ 0 .4mmol/L Ca Cl2 作为渗透压稳定剂 ,酶解前以 0 .3% β-巯基乙醇处理 35 min,从少根根霉的菌丝中获得了大量的原生质体。同时对菌丝的培养时间、渗透压稳定剂、酶解系统和酶解温度等因素进行了观察 ,获得了制备原生质体的最适条件。并对该原生质体在高渗培养基上进行了再生实验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菌丝原生质体的释放量和活力,分别考查了培养基碳源、菌龄、酶浓度、酶解时间及再生培养基种类对Aspergillus oryzae和Aspergillus niger 原生质体释放和再生的影响,并研究了两亲本原生质体的非对称灭活参数。结果表明:(1)以MPY液体培养基为菌丝培养基,按105个孢子/ml培养基的接种量接入新鲜孢子悬液,30 ℃/100 rpm分别振荡培养18和21 h,总浓度15 mg/ml的复合酶液(溶壁酶:蜗牛酶:纤维素酶=1:1:1)按1 g湿菌丝球/10 mL酶液的比例,于30 ℃/70 rpm条件下酶解2.5 h,然后以高渗豆汁固体培养基为再生培养基,在上述制备工艺参数下两亲本原生质体的释放量和再生率均可达到107个/ml和30%以上;(2)通过灭活曲线确定A. oryzae HN3042原生质体于15 W紫光灯垂直距离13 cm处照射15 min,A. niger CICC2377原生质体于65 ℃水浴10 min,此灭活剂量可使99%以上双亲原生质体非对称失活。  相似文献   

3.
分别以卡介苗菌株(BCG)及结核分枝杆菌国际标准无毒株H37Ra菌株(H37Ra)为受体菌,制备上述两种菌株的原生质体,同时通过优化细菌菌龄、酶解浓度、酶解温度以及酶解时间等影响因素,探索出制备原生质体形成及再生的最优条件。结果显示:摸索出制备BCG和H37Ra菌株的原生质体条件:在对数生长期的两亲本菌株,经0.01 mol/L EDTA,0.01%β-巯基乙醇溶液预处理;酶解浓度为12 mg/mL,酶解温度为37℃,酶解时间为5 h,可制备出活性较高的两种菌株的原生质体。由此可知,成功制备了BCG与H37Ra菌株的原生质体,并能在高渗固体培养基上再生。本实验为进一步研究该两种菌株原生质体融合试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了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γ 亚麻酸,研究了小克银汉霉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的条件。方法 利用液体振荡培养法,对酶解系统、渗透压稳定剂、菌丝培养时间、酶解温度等因素对小克银汉霉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的影响等进行了实验。结果 原生质体的产量可达到5.3×106个/mL,原生质体的再生率达到1.85%。结论 ①用2%的蜗牛酶酶解28℃培养24h的菌丝,以0.7mol/L甘露醇作为渗透压稳定剂,酶解前以0 3%β 巯基乙醇处理30min,便可制备大量的小克银汉原生质体;②用含0.8mol/LKCl的高渗双层培养基包埋制备的原生质体,可得到较高的原生质体再生率。  相似文献   

5.
他克莫司产生菌原生质体制备、再生与诱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筑波链霉菌的原生质体制备、再生条件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筑波链霉菌的原生质体诱变筛选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原生质体的紫外诱变处理,筛选得到1株高产菌株,与出发菌株相比,该菌株的平均发酶单位提高51.4%.通过原生质体的紫外诱变来筛选他克莫司高产菌株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几种胁迫因素对中国红豆杉细胞培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红豆杉细胞培养过程中 ,在第 10d添加 0 .6mg/mL的真菌F5提取物可使紫杉醇的合成量达 30 0μg/ g干重细胞 ;在培养第 2 0d添加 2 0mg/LAg+ ,紫杉醇的合成量达 83μg/ g干重细胞 ;在培养第 2 0d添加 4mg/LCu2 + ,紫杉醇的合成量达 35 μg/ g干重细胞  相似文献   

7.
以自制木聚糖为初筛培养基的唯一碳源,从多个海洋来源样品中一共筛到60株有透明圈且形态各异的菌株,摇瓶发酵结果显示,38株具有产木聚糖酶能力,其中B659菌株产酶能力最高,酶活力为525.3 U·m L-1.结合B659菌株的形态特征和16S r DNA序列分析鉴定该菌株属于Bacillus属.对B659菌株进行紫外诱变,筛选得到酶活提高13.9%且稳定遗传的突变菌株G3-17;对G3-17菌株进一步进行微波诱变得到酶活较G3-17菌株高出11.6%且稳定遗传的突变菌株W1-40.对B659菌株和W1-40突变菌株进行发酵试验,72 h时W1-40菌株的酶活力达到645.2 U·m L-1,比B659菌株(517.9 U·m L-1)提高24.6%.  相似文献   

8.
通过测定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对大肠杆菌的防突变浓度(MPC)、耐药突变选择窗(MSW)、及耐药选择性指数(SI),为临床治疗提供抗菌药物用药参考,以降低细菌耐药情况的发生.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分别测定利福平、头孢羟氨苄、头孢地尼对大肠杆菌ATCC25922的MPC及SI.结果:利福平对大肠杆菌的MPC,MSW及SI分别为32μg/mL、12~32μg/mL、2.67;头孢羟氨苄的MPC,MSW及SI分别为30μg/mL、17~30μg/mL、1.76;头孢地尼的MPC、MSW及SI分别为0.5μg/mL、0.28~0.5μg/mL、1.78;结论:头孢地尼的抑菌效果明显高于其余两种药物,且其在较低浓度水平即可抑制耐药菌株的产生、防止耐药情况出现.  相似文献   

9.
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对两株单一优良性状差异显著的高山被孢霉菌株F24和G12进行原生质体融合,再采用双灭活或流式细胞分选法筛选优良性状相结合的高产菌株,对双亲菌株原生质体的制备、融合和再生的相关条件进行了研究,并对双灭活和流式细胞分选的具体方法进行了研究.经研究发现,采用培养16 h的高山被孢霉菌丝于混合酶液(蜗牛酶15.0 mg·m L~(-1)、纤维素酶6.0 mg·m L~(-1)、溶菌酶0.5 mg·m L~(-1)和几丁质酶0.2 mg·m L~(-1))中30℃酶解4 h为原生质体制备的最佳条件.并探究得出两种融合子筛选方法的最佳方案,成功筛选出融合子,进一步再生培养验证ARA产量,最终挑选出一株ARA产量达6.32 g·L~(-1)的高产菌株.以前尚未发现此方法在高山被孢霉上的应用,为高山被孢霉育种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以北京棒杆菌AS1.299经诱变后获得的高产蛋氨酸突变株N3-10作为出发菌株, 依次采用蛋氨酸结构类似物亮氨酸、 原亮氨酸和乙硫氨酸平板对
诱变后的突变株进行筛选, 得到蛋氨酸高产菌株依次为L3,LN7和E31. 结果表明, 亮氨酸对突变株N3-10的抑制质量浓度为8 g/L, 原亮氨酸对突变株L3的抑制质量浓度为3 g/L, 乙硫氨酸对LN7突变株的抑制质量浓度为3 g/L, 经紫外诱变和3种蛋氨酸结构类似物的筛选, 最终获得蛋氨酸产量最高突变株E31, 产量为1.479 g/L, 比出发菌株N3 10蛋氨酸产量高0.379 g/L. 经5次传代, 产量稳定.  相似文献   

11.
6株谷氨酸产生菌以甘氨酸、青霉素和溶菌酶不同组合处理,对其原生质体形成进行了比较,在最佳条件下,原生质体形成率可达95~100%。B9-15 菌株细胞形态特殊,表面呈凹陷状,仅在含1.5~2.0%甘氨酸的高渗培养液中就能形成原生质体,在加有壁制剂的丁二酸钠高渗培养基上,所试菌株的原生质体再生率从10.5%~61.8%,差异性较大。  相似文献   

12.
为了获得乳酸的高产菌株,以实验室前期筛选获得的产乳酸芽孢杆菌Z-3-1为出发菌株,通过紫外线诱变来选育乳酸高产菌株,紫外线诱变条件为30 W紫外灯,30 cm辐照距离,诱变时间为150 s.采用溶钙圈法对诱变后的菌株进行初步筛选,得到在MRS-CaCO3培养基上产生透明圈直径较大的菌株19株.通过对菌株的发酵液进行乳酸...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北冬虫夏草(Cordyceps militaris Link)菌种液体发酵培养,离心分离获得菌丝体菌液,分别从渗透压稳定剂、裂解酶、裂解时间及菌龄4个方面优化原生质体制备的条件.结果表明:原生质体制备的最优渗透压稳定剂为0.6 mol/L MgSO_4,最优酶解液为1%纤维素酶,最佳菌龄为5 d,最优裂解时间为2 h.L_(20)(5~4)的正交试验表明,优化条件下制备原生质体为1.46×10~7个/m L.紫外诱变实验结果表明:北冬虫夏草半致死率时的照射剂量约为40 s,诱变距离与致死率成反比,在诱变总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诱变受诱变次数影响较小,分次处理和一次处理效果基本相同.以多糖含量为指标,筛选诱变菌株,诱变株多糖含量高于普通菌株,其中17~#菌株多糖含量达6.01%,筛选菌株的稳定性实验表明:继代培养3次,筛选的菌株产多糖能力下降较少,表明筛选菌株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利用蜗牛酶和溶壁酶处理糙皮侧耳幼嫩菌丝,成功地分离出原生质体,原生质体数量为6.0×10~5~1.07×10~7个/ml;再生频率为1.38%,再生菌株出菇正常,生物学效率多在100%以上。  相似文献   

15.
从实验室保藏的菌株中,通过诱变选育出一株酸性蛋白酶高产菌株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UV11,对菌株发酵产酶的培养基组成及培养条件等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菌株UV11在m(麸皮)∶m(花生壳粉)=6∶4,豆粕质量分数10%,(NH4)2SO42%,MgSO4.7H2O 0.05%,K2HPO40.1%的培养基质上,控制m(料)∶m(水)=1∶1.1,接种量105~106个/g,28~30℃下培养24~30 h时,菌株UV11的产酶量:酸性蛋白酶1190 U/g,纤维素酶8024 U/g,木聚糖酶5192 U/g,糖化酶1080 U/g.对菌株中试生产时的产酶规律和酶的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发现菌株UV11所产的复合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可用于饲料工业中颗粒料的加工生产.  相似文献   

16.
多功能植病生防木霉的分离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采集的120份土壤样品中分离获得木霉244株。对峙培养发现其中对棉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具有拮抗能力的有114株;固体培养检测木霉的解磷和固氮能力,发现所有菌株都能够水解植酸钙,有74株能够水解磷酸钙,未发现具有固氮能力的菌株。对抑菌圈和解磷圈最大的19株木霉在液体培养条件下检测了解磷和解钾能力,其中菌株T13—8(1.792μg/mL)、123(1.652μg/mL)显示出较高的解磷能力,部分菌株在液体培养条件下不能解磷;部分菌株在液体培养下显示出解钾功能,其中菌株T47-4(20.585μg/mL)显示出较高的解钾能力。上述19个菌株的形态学和ITS序列分析鉴定表明,其中9个菌株为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8个菌株为rharzianum,另外2个菌株分别为rvirens和zcitrinoviride。  相似文献   

17.
紫杉醇产生菌的筛选与发酵条件的调控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采用稀释倒平板法分别从云南红豆杉和南方红豆杉中分离出230余株内生真菌,经薄层层析、紫外及HPLC分析初步筛选,确定有5株表现出产紫杉醇的特性,其中1株真菌产率较高,约为1 mg/L.产紫杉醇的内生真菌菌丝体生长和紫杉醇积累之间存在相反的关系.低浓度乙酸铵(<0.01 mmol/L)有利于菌丝体生长,不利于紫杉醇积累;较高浓度的乙酸铵不利于菌丝体生长而有利于紫杉醇积累.较高浓度的苯丙氨酸和酒石酸铵(>0.05 mmol/L)有利于菌丝体生长,不利于紫杉醇积累;较低浓度的苯丙氨酸和酒石酸铵不利于菌丝体生长而有利于紫杉醇积累.亮氨酸对菌丝体生长和紫杉醇积累的影响很小;苯甲酸钠抑制菌丝体的生长和紫杉醇的积累.  相似文献   

18.
以龟裂链霉菌(Sterpomyces rimosus)98#和76#为出发菌株,分别用溶菌酶制得2个亲本的原生质体,其中76#采用15 W紫外灯下30 cm照射25 min,100 %灭活,用PEG诱导进行了原生质体的融合.通过比较菌落外观、颜色挑选融合子328株,结合前期代谢情况进一步筛选高单位的融合菌株8株,经反复传代考察融合子的稳定性后得到1株新菌株102#,其发酵单位比亲本提高了13.0%.  相似文献   

19.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河南栽培金不换中大黄酸、大黄素的含量,色谱柱为Hy-persilC18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甲醇∶0.25%磷酸(体积比80∶20),流速:1.1mL/min,检测波长为436nm.结果:大黄酸在0.154~1.54μg/mL、大黄素在0.412~2.06μg/mL范围内其峰面积积分值与质量浓度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6和0.999 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2%、99.87%(n=6),RSD分别为1.47%、2.1%.该方法简便、准确,可用于金不换中大黄酸、大黄素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20.
以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JF-20菌为出发菌株,对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在原生质体形成及再生的最佳条件下制备原生质体。结果发现:JF-20菌的原生质体形成率及再生率分别达到以86.9%和38.4%,并通过光学显微镜技术,观察了原生质体形成及再生的有关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