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明晰自然演替下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种群的数量动态特征,为南京紫金山地区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方法】以南京紫金山南麓受人为干扰较小的固定样地中枫香种群为研究对象,记录样地内所有枫香个体的胸径、树高、冠幅等指标;根据调查样地内枫香个体胸径的大小,划分为9个径级(以0~7.5 cm径阶为径级Ⅰ,后每间隔5 cm划分径级直至径级Ⅸ),用径级来对应种群个体的龄级,绘制枫香种群年龄结构图,并用结构动态指数定量描述种群数量动态。通过编制植物种群静态生命表,绘制种群存活率、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利用生存分析函数和线性平稳时间序列对该种群的结构特征现状及未来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结果】(1)枫香种群个体年龄结构为“金字塔”型,在干扰下种群整体的龄级结构数量变化指数为0.02,表明种群个体数量在当前演替阶段能够维持正增长。(2)种群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Ⅰ型,种群个体生存率逐渐下降,死亡率、消失率、累积死亡率和危险率总体上逐渐上升,死亡密度则趋于稳定。(3)时间序列模型的预测结果表明枫香种群能够在未来较长的演替时间内仍呈增长趋势。(4)枫香树在胸径达到≥3...  相似文献   

2.
运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和异速生长模型,对大青沟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黄檗树高—胸径的异速生长关系、不同龄级个体的分布格局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黄檗种群幼苗和幼树较多,属增长型种群.黄檗种群龄级1、龄级2和龄级3在各尺度下呈集群分布,龄级4在大尺度上呈集群分布,在小尺度上呈随机分布的趋势.黄檗种群胸径≤20cm的各龄级之间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有利于种群的发展,但是龄级1、龄级2、龄级3与龄级4之间的相关性各不相同.大青沟黄檗的树高—胸径的异速生长模型为y=0.637x1.004,可预测黄檗的生长量.保护区内要培育一个以黄檗为建群种的稳定群落,仍需要进行抚育工作和加强管理、保护.  相似文献   

3.
通过野外调查,采用样方数据进行方差均值比的方法分析水杉原生母树空间分布格局,结果呈明显的集群分布.以10m为步长,对水杉原生母树进行树高分级,分析树高结构.参考树体生长势,结合对当地村民的走访,对水杉原生母树年龄作了估测.现存水杉原生母树种群径级结构呈瓮型金字塔,为衰退种群.胸径在40~99cm的母树个体数多,有5 221株.胸径在60~99cm时,胸径生长速率最大;胸径在40cm以下时,树高生长速率最大;而胸径在80~99cm时,是其旺盛生长期.胸径在120cm以上的母树,仍然处于良好的生长状态.  相似文献   

4.
海南岛中部山区次生林生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研究了海南岛中部山区典型的次生林群落特征和优势种枫香的种群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海南岛中部山区的枫香种群所在的群落是演替过渡群落,在群落中枫香占有绝对优势,但随着群落的发展,枫香种群的发育表现出随着次生林年龄的增大而逐渐衰退的典型演替系列过渡种的生物学特性,最终会被群落中的后期演替种所代替.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实现陕西省白皮松天然次生林的合理经营,建立符合其生长规律的模型,为科学抚育较大树龄的天然次生林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以陕西省黄龙山林区白皮松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选择标准木进行树干解析,采用人工神经网络(ANN)和3种常见的理论函数建立了胸径、树高、材积生长模型,并绘制生长曲线图对林区内白皮松天然次生林生长规律进行分析。【结果】①采用人工神经网络建模技术构建的胸径生长量模型、树高生长量模型、材积生长量模型优于3种传统模型。②所建神经网络模型在拟合生长缓慢的白皮松生长过程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推广能力。③白皮松胸径速生期为30~60 a,胸径连年生长量在120 a达到最大值;20~30 a为树高生长的速生期,树高连年生长量在30 a达到最大值;白皮松材积生长速生期为110~130 a,材积连年生长量在130 a达到最大值。在135 a时,黄龙山林区白皮松还未达到数量成熟龄。【结论】所建神经网络模型能为黄龙山林区白皮松古树研究奠定基础,生长规律的研究可以为不同阶段白皮松经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海南岛天然青梅生长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分析了海南岛天然青梅幼苗和坝王岭29株乔木的树高、胸径、材积和生物量的增长情况,从中找出它们的生长规律。 1.幼苗生长缓慢。其一年生幼苗高度年生长量8.5厘米,光照严重抑制幼苗的生长。 2.1—20龄是青梅幼态期,20—80龄或更大是青年期。在青年期,青梅生长迅速,树高年生长量0.27—0.35米,胸径年生长量0.28—0.33厘米,材积年增长量0.0033—0.01米~3,生物量年增长5.25—11.4公斤(干重)。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深圳福田红树林保护区海桑种群的高度结构、胸径结构、冠幅结构和空间点格局,采用分异指数(TH和TC)量化了种群个体间高度和胸围的差异程度.结果表明,海桑种群个体高度集中分布在6~14m;50%~60%个体的TH值低于其平均值.海桑种群个体胸径集中分布在5~20cm或15~30cm;46%~62%个体的TC值低于其平均值.海桑种群冠幅结构受密度、个体对空间竞争等的影响较大,冠幅直径与种群密度呈现较高程度的负相关.海桑种群属于增长型,其存活曲线呈凸型.通过自然扩散形成的海桑种群趋于集群分布.海桑人工种群已经出现某种程度的自然更新和扩散,这将有利于增加海桑人工种群的结构复杂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对毛乌素沙地东南部樟子松的树高、胸径、树龄及其频数分布进行观测分析.结果表明:(1)在樟子松林中,有50%~80%的树木生长情况相差不大,有10%~15%的树木生长很差,有10%~15%的树木生长状况好于平均情况.(2)随着树龄的增长,树高生长和胸径生长的分化都在加大,而胸径生长的分化更加明显,差异更大.(3)树高和胸径生长不同步,在樟子松幼林阶段树高快于胸径生长,18龄以上的樟子松进入了树高和胸径生长全面旺盛时期.(4)樟子松的生长与地理条件密切相关,土地贫瘠、干旱生长就不好;(5)树高分布和胸径分布都不是正态分布.(6)樟子松合理密植是可行的,但是栽植密度过大会导致生长缓慢,尤其是对胸径生长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国沙棘平茬萌蘖出生、生长的研究仅有个别报道,且未能将萌蘖特征与种群结构联系起来.该研究在分析中国沙棘平茬萌蘖出生、生长动态的同时,将平茬萌蘖效果与种群稳定性维持联系起来,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平茬促萌的意义.结果表明:未平茬母株没有萌蘖出生,而平茬处理的萌蘖植株达6.0~25.0;平茬萌蘖植株的树高生长量上限介于28.3~63.0 cm之间,而未平茬母株的新梢生长量上限仅为7.5 cm;未平茬种群结构为稳定型或衰退型,而平茬萌蘖种群结构为增长型.此外,未平茬母株新梢生长只有1次高峰,在6—7月份;平茬萌蘖植株的树高生长有2次高峰,分别在5—6月份、9月份.由此表明,平茬不仅可以促进萌蘖,而且能够加速萌蘖生长、提高种群结构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雪峰山梭罗(Reevesia pubescens var. xuefengensis)为中国特有梭罗树属植物,研究其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分析种群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雪峰山梭罗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在湖南高望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对雪峰山梭罗群落进行调查,记录样地内每个雪峰山梭罗个体的胸径、树高、冠幅等指标,根据调查样地得到的数据,进行结构级划分和数量动态量化,编制静态生命表,得到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消失率曲线、生存函数等,进行生存分析及时间序列预测,对湖南省高望界自然保护区内雪峰山梭罗种群结构及动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雪峰山梭罗种群低龄级个体占优势,在向中龄级成长过程中大量死亡;种群对环境的抗干扰能力低,稳定性差;出现3次死亡高峰;符合Deevey-Ⅱ型曲线;动态生存特征整体表现为前期阶段减少、中期阶段较为稳定、后期阶段衰退;时间序列分析预测表明,未来雪峰山梭罗种群个体数量有上升趋势。【结论】该地区雪峰山梭罗种群相对稳定,总体呈增长趋势,如果幼龄级个体存活率不能提高,随时间推移,中龄级个体数得不到很好的补充,种群结构将会发生变化。建议加强该种群的保护应结合环境要素,减少人为干扰,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简敏菲  刘琪璟 《江西科学》2008,26(2):198-204
基于线路和样方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的结构特征。优势科主要为壳斗科(Fagaceae)、樟科(Lauraceae)、山茶科(Theaceae)、安息香科(Styracaceae)、杜鹃花科(E6caceae)、木兰科(Magnolicceae)、槭树科(Aceraceae)、枫香科(Altingiaceae)、冬青科(Aquifoliaceae)、厚皮香科(Temstroemiaceae)、柿树科(Ebenaceae)、桃金娘科(Myrtaceae)、杜英科(Elaeocarpaceae)等科,优势树种也以相应的优势科属树种为主。调查中,胸径DBH≥3cm的乔木个体密度1808株/hm^2;优势层相对较高大,平均高度达到11.5m;乔木垂直分化较明显,树种水平分布不均。九连山现状植被是天然原生植被、次生植被和人工植被的混合体,并常见有阳性落叶树如枫香(Liquidambar,formosana)、拟赤杨(Alniphyllum fortunei)、光皮桦(Betula luminifera)等侵入林窗,形成常绿与落叶阔叶树的混交林。  相似文献   

12.
在贵州12个县(市)的优良枫香树天然林分中,初选出枫香树候选优树60株.运用5株优势木对比法,确定枫香树优树生长指标的入选基线为:胸径、树高和材积分别应超过对比优势木平均值的13%,6%和23%.运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AH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一步对达标的候选优树进行形质指标评价,共评选出枫香树优树10株,可作为今后枫香树优良品系选育的母本材料.  相似文献   

13.
对洪家河流域植物群落相似性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有些群落如黄心夜合毛椿木荷林与化香枫香林、马尾松丝栎栲林、杉木马尾松林等之间的Jaccard指数、Sorenson指数为0.0,它们完全不相似,另一些群落如构栲丝栎栲山楠林与枫香杉木林、锥栗丝栎栲蓝果树林、马尾松锥栗林等之间的Jaccard指数在0.70以上,它们大体相似,其它群落之间的Jaccard指数在0.10-0.69之间;群落相似性指数的大小反映了该流域人为干扰对森林群落的影响.对群落主林层优势种重要值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洪家河流域森林群落有6种类型,主要是黄心夜合毛椿木荷群落、构栲丝栎栲山楠群落、化香枫香群落、锥栗马尾松化香樱桃杉木短柄枹群落、枫香栓皮栎白栎马尾松群落和以马尾松、杉木、柏木和构栲、枫香、灯台、锥栗等为主要优势种构成的针阔混交林群落.  相似文献   

14.
以西南岩溶地区天然次生幼龄林、中龄林和近熟林为研究对象,采取以空间代替时间的群落生态学方法,研究不同林分结构特征的变化规律和森林群落不同层次的构建机制.结果表明:岩溶地区天然次生林恢复过程中,林分的结构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由幼龄林、中龄林到近熟林,林冠层(林木胸径DBH>5 cm、树高H>5 m)的个体密度、胸高断面积...  相似文献   

15.
长白山云冷杉林不同演替阶段树种组成及林下更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不同演替阶段的森林种群结构及更新状态可以为促进森林群落演替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3块样地数据,分析不同演替阶段的杨桦次生林、云冷杉针阔混交林和云冷杉近原始林内主要乔木树种及幼树的种群结构,并用O-ring单变量统计分析幼树空间分布格局。【结果】随着演替进行,群落内乔木株数逐渐减少,而胸高断面积相反。先锋树种白桦、杨树等逐渐退出群落。3个群落主林层乔木径阶分布均呈倒“J”形,次生林以小径级林木为主,另外两个群落以中、大径级林木居多。3个群落幼树种类单一,白桦、杨树等先锋树种鲜有幼树出现; 云冷杉针阔混交林幼树数量充足,且幼树随地径级呈负指数分布; 次生林内幼树最少,但地径、苗高明显优于其他两个群落。次生林群落幼树以随机分布为主,云冷杉林和近原始林中冷杉、云杉及色木幼树在小尺度呈明显的聚集分布,随尺度增大多呈均匀或随机分布。【结论】杨桦次生林和云冷杉针阔混交林处于正向演替进程中,而近原始林树种结构不合理,更新较差,应采取择伐等经营措施调整其结构,促进林分发展。  相似文献   

16.
南京灵谷寺森林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正>灵谷寺森林尽管过去曾遭受过严重的破坏,但自四十年代初以来就受到很好的保护。它在组成、外貌、结构等方面都有地区植被的共同特点,仍处于演替过程中。比之于三十年前,马尾松林现已达到成熟年龄,幼苗虽不少,但长不成幼树就死了。已有几种阔叶树如枫香、黄连木和刺楸等入侵松林,其幼树生长良好,形成林分的第二林层,可能会最后取代马尾松。同样,阔叶树也处于剧烈的演替阶段。一些阳性树种如槲栎等,三十年前曾经在林中居优势地位,现在因为更新不良,优势在不断减弱。相反,一些比较耐荫树种的幼树如黄檀、枫香等在林下大量出现。这种变化正在剧烈进行中。灵谷寺森林若能长期受到保护,不被干扰破坏,进展演替的结果,可能成为地区植被顶极类型。  相似文献   

17.
激光雷达在获取树高和冠幅等森林资源信息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构建基于树高和冠幅的二元立木材积模型,可为激光雷达技术在森林蓄积量估测应用中提供计量依据。通过测定广西桉树(Eucalyptus)典型分布区448株样木的树高、冠幅、胸径等因子,采用非线性回归估计方法建立树高冠幅二元材积模型、树高一元材积模型、胸径树高二元材积模型、胸径一元材积模型和冠幅一元材积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检验评价。建立的5个模型确定系数分别为0.969,0.875,0.994,0.945和0.588,总体误差分别为0.29%、-1.94%、-0.26%、1.88%和-2.82%,模型预估精度分别为97.75%、95.38%、99.14%、96.95%和91.72%;树高冠幅二元材积模型的模型总体检验、分树种检验、分段检验、分区检验和五折交叉检验,均符合林业数表编制的相关要求。树高冠幅二元材积模型各项指标显著优于树高一元材积模型和冠幅一元材积模型,与胸径树高二元材积模型接近,完全符合林业数表编制要求,可应用于基于机载激光雷达的森林资源调查和监测。  相似文献   

18.
不同造林密度对尾叶桉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广西象州石龙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探讨不同造林密度(833株/hm^2、1111株/hm^2、1250株/hm^2、1429株/hm^2、1666株/hm^2、2000株/hm^2、2500株/hm^2)对4.5年生尾叶桉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供试密度中,密度对胸径生长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胸径生长量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密度对树高生长的影响不显著;立木单株材积在1111株/hm^2 ̄2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