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提高能源效率是降低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的一个重要途径,而由技术进步引起的能源回弹效应的大小直接关系到能效政策实施的有效性. 在简要分析回顾能源消费直接回弹效应的主要理论和估算方法的基础上,以1996-2011 年中国30 个省区的面板数据,建立双对数模型与误差修正模型,对中国城镇居民用电的回弹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 中国城镇居民用电存在明显的部分回弹效应,且长期回弹效应为0.71,短期回弹效应为0.47. 大部分由效率提高所带来的能源节约都由于回弹效应的存在被抵消,回弹效应的存在减小了能效政策的实施效果,因此中国政府在制定能效政策时有必要制定相应的措施来控制和减小能源回弹效应.  相似文献   

2.
利用修正的投入产出模型和IO-SDA分解法对2002年、2007年和2012年中国旅游业碳排放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评估、比较与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旅游业平均直接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且旅游业在所有产业部门直接碳排放总量中占比较小,其中交通部门是其关键构成;中国旅游业碳排放量更多来自其他产业部门,且各旅游业二级部门的直接-间接碳排放结构比例差异较大;进口与国内产品之间的"替代效应"使得旅游业完全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不同旅游主体完全碳排放构成差异显著;驱动旅游业二级部门碳排放流入强度变化的因素从单一的直接能源消费强度主导模式向直接能源消费强度效应、能源结构效应、部门结构效应与技术-投入结构效应等多因素并举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国能源资源过度消耗所带来的环境问题迅速凸显,提高能源利用率是促进工业绿色转型、推动生态建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基于Super-SBM及动态面板门槛模型,文章着重分析了中国工业各行业之间绿色转型存在的异质性差异,并引入创新效应作为门槛变量,进一步探讨能源强度对工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关系。研究发现:中国的工业绿色转型水平较低,存在较大发展空间,且行业异质性显著,在转型期间表现出比较显著的波动趋势。值得说明的是,能源强度对于中国工业绿色转型存在明显的创新效应异质门槛作用;较低水平的创新效应并不利于降低能源强度驱动工业绿色转型。而随着创新效应水平的提高并突破“临界点”,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发挥了能源强度的影响作用,进而推动工业绿色转型。  相似文献   

4.
中国能源强度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呈下降趋势,但在2002~2005年却反常上升。本文从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对外开放程度三个方面分别选择了第三产业比重、RD技术知识存量、GDP与GNP之差三个变量,用协整分析方法对中国能源强度和三个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进行研究,得出中国能源强度的协整分析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并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和方差分解。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将1985~2006年中国能源强度变化分解为受产业结构影响的结构份额和受技术进步和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影响的效率份额。为有效完成"十一五"单位GDP能耗降低20%目标,本文建议要努力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以及通过研发、推广节能技术和扩大净要素流入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来持续提高我国能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5.
能源拥挤效应是指产出随着能源要素投入的增加而减少的非正常经济现象.为了检验中国制造业是否存在能源拥挤效应,提高制造业低碳发展能力,根据产出异质性能源拥挤效应可分解为期望能源拥挤和非期望能源拥挤.利用RAM-DEA模型分别建立管理处置和自由处置下期望能源拥挤和非期望能源拥挤模型,对中国制造业28个子行业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中国制造业行业非期望能源拥挤效应的程度越来越严重,到2014年制造业行业存在大约96260万吨标准煤的能源浪费;大部分制造业行业的能源效率较低,且行业差异较大;从能源无效的来源来看,传统制造业主要是拥挤无效,先进制造业主要是技术无效,而传统化工行业和能源密集型产业是拥挤无效和技术无效兼而有之;近年来期望能源拥挤无论在发生频率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有了一定的改善,这表明越来越多的制造业行业开始进行低碳技术创新.研究结论对制造业节能减排产业结构优化,产能过剩风险预警机制建立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6.
30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能源净进口急剧增加,能源原材料进口关税税率持续下调.为了研究中国能源进口政策,本文建立一般经济均衡模型进行深入细致分析.我们利用2010年国家统计数据,设定2010年为基准均衡,考察能源关税税率政策和能源净进口政策,调整能源关税税率或者调整能源净进口量对各产业生产产出、劳动力投入、资本投入、能源投入、总收入、社会福利等经济指标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影响到各产业之间结构性调整.适当降低能源关税税率或者适当提高能源净进口一方面会引起国内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劳动力投入、资本投入和能源投入(进而生产产出)向第三产业发生转移,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中国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对收窄中国贸易顺差影响显著.最后我们利用CES形式的生产函数和效用函数进行敏感性分析,表明结果是稳健的.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社会生产和生活对金融部门的依赖程度愈来愈高,金融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愈加突出,金融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本文运用菲德(F eder)模型,结合变参数模型建立了我国金融服务业的部门溢出效应模型,以此研究我国金融部门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金融部门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国民经济的直接效应和通过对其他部门的溢出产生的间接效应;其次,金融部门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部门,其配置资本的效率表现得较为低下。  相似文献   

8.
立足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本文就黄河流域低碳建设和区域协同减排背景下的金融发展对能源消费水平的影响机制和传导路径进行系统考察.基于包含知识产出的内生增长Romer模型,构建金融发展与能源消费的理论模型;进而通过选取2000-2017年黄河流域省际面板数据构造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对金融发展驱动能源消费的空间效应展开...  相似文献   

9.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结构分解技术,开展北京市能源强度的驱动因素研究,将其分解成:能源投入系数、完全需要系数、最终需求结构系数、最终需求、最终能源消耗系数五个因素.利用北京市1997-2012年实物价值型能源投入产出可比价序列表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总体来说,北京市能源强度一直呈下降趋势;2)能源投入系数和最终需求的变化是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驱动因素;3)完全需要系数和最终需求结构在不同阶段对能源强度的降低起到了不同的促进或抑制作用;4)最终能源消费系数的影响作用较为微弱.  相似文献   

10.
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分解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能源紧缺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十一五规划将降低能耗列为目标之一。如何认识能源强度的变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基于Laspeyres指数及其分解模型分析我国能源强度的变动趋势和变动因素,结果表明1980~2007年中国能源消耗强度下降主要是各产业能源使用效率提高的结果,其中工业能源强度下降是总体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VAR模型验证了影响技术进步的因素与能源使用效率提高之间的协整关系。  相似文献   

11.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河南省农村城镇化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因子分析法,选取最能代表农村城镇化水平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进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4个大的方面的11个指标,对河南省18个地市的农村城镇化水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农村城镇化水平还很低,除郑州各方面发展较好外,其他地区在第三产业发展、区对外开发程度、农业劳动生产率等不同的方面有很大的差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中心城市扩张、建设多样化的小城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建议,以期对河南省的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中国工业能耗变动原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施凤丹 《系统工程》2008,26(4):55-60
通过对数平均D氏分解法(LMDI)将1997年和2002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及煤炭消费、石油消费分别分解为产量效应、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997~2002年中国工业能耗的增长主要是高耗能重化工业投入产出规模的扩大引起的,工业结构的调整也对其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工业各部门实际能源强度的降低则大大减缓了能耗总量的增长幅度.根据测算结果,笔者提出重化工业不应该是中国工业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在已有的并联决策单元DEA效率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加入时间维度, 推演出了具有并联决策单元内部结构的复杂系统动态DEA效率评价方法. 该方法克服了传统DEA效率评价方法无视系统内部结构、高估效率指数的缺陷, 并且可以考量决策单元及其内部各生产单位在一个时期内的效率变化, 从而有着更为现实的应用价值. 运用该方法对我国8个经济区域四大类制造业的测算结果显示: “十一五”期间没有一个行业或地区的动态效率指数为0, 这说明我国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并没有达到最优; 低外向度产业的生产效率增长快于高外向度产业, 低劳动密集度行业的效率改进快于高劳动密集度的行业; 高外向度低劳动密集型产业依然是我国制造业效率改进的'短板"; 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造成了南部沿海地区制造业生产效率改进的滞后和中西部地区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当前国内要素价格改革呼声很高,其中能源价格改革更为迫切。要素价格改革对我国宏观经济影响如何?其影响程度有多深?本文利用中国CGE模型——MCHUGE模型,研究提高能源价格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提高能源价格在短期和长期均能显著降低中国能源强度,其原因是能源价格的提高优化了中国经济产业结构,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工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下降,减少了总体的能源消费。但是能源价格提高对宏观经济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其导致的出口下降和投资需求下降分别是短期和长期GDP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Kumar等提出的劳动生产率变化分解框架基础上,对其研究方法进行改进并利用非参数DEA方法对1990~2006年我国制造业总体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分解为技术进步率、技术效率和资本深化率.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总体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技术进步和资本深化对此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严重的技术壁垒加剧了技术效率的恶化,技术进步成为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源泉.  相似文献   

16.
基于面板平滑转移模型,本文采用58个国家面板数据,通过全局最优的模拟退火法(SA)和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回归,实证分析产业结构变化对工业和服务业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城镇化是实现产业结构工业就业效应的有效机制,城镇化通过第二产业发展和产业集聚促使劳动力由农业转向工业;企业规模是产业结构变化推动服务业就业的有效内在机制,企业生产扩张和竞争力提高使服务业就业得到优化配置.第二产业对工业就业,第三产业对服务业就业均有正向促进作用,但产业间的总体就业溢出效应为负向;产业结构调整引起的就业弹性较小,就业结构并不能跟随产业结构演变而发生质变.此外,发达国家的产业间就业溢出为负,表明在产业结构的成熟阶段,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的替代效应;而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间就业溢出为正,表明还处于产业结构的调整阶段,拥有剩余的人力资源,可以实现工业和服务业就业"齐头并进".  相似文献   

17.
研究利用工业园区屋顶资源开发光伏项目并合理配置储能,有助于提升园区的用能经济性。为得到最优光-储配置方案,选取存在冷、热、电三种类型负荷需求的工业园区,在考虑光伏不确定性引起园区购电成本增加的背景下,以运行收益最优作为目标函数建立园区光-储鲁棒优化配置模型该模型利用鲁棒优化理论中的盒式不确定集对光照强度进行处理,采用对偶优化理论将模型线性化。算例分析表明,合理配置光伏发电装置与储能能够有效降低园区运行成本,鲁棒优化在降低由于光伏出力不确定性带来的园区购电成本增加风险的同时也会增加系统投资成本,以收益的保守性换取更高的确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