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5 毫秒
1.
从自由是什么、文学艺术特征、文学艺术作品本体、创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指出并论证从其特性来看文学本质是自由,是一种自由创造,但因人的异化,其实际意义导致了文学艺术自由度的异化,而作为文学艺术的自我创造,只有在人的关系上显现出自由或自由创造的情况下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并且也只有这种自由才能成为文学艺术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叔本华认为自由分为表象世界即经验世界的自由和意志领域也即本体世界的自由两个方面。经验世界的自由在他看来是消极的,是对于阻碍的免除,单纯概念性的抽象是其所能有的最积极的意义。然而在本体的世界,叔本华赋予自由一种所谓真正意义上积极的内涵,在此自由好像实现了自己。但正因为积极自由的这种超验的性质,自由实则只是显示出某种神秘性,这就为我们在叔本华论述的基础上重新思考自由的现实性准备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叔本华认为自由分为表象世界即经验世界的自由和意志领域也即本体世界的自由两个方面。经验世界的自由在他看来是消极的,是对于阻碍的免除,单纯概念性的抽象是其所能有的最积极的意义。然而在本体的世界,叔本华赋予自由一种所谓真正意义上积极的内涵,在此自由好像实现了自己。但正因为积极自由的这种超验的性质,自由实则只是显示出某种神秘性,这就为我们在叔本华论述的基础上重新思考自由的现实性准备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所谓实践自由,顾名思义,就是人在实践经验活动中要求实现作为人的本性的先验自由。具体来说,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作为实践自由的形式方面的先验自由和作为其内容方面的经验自由。前者指虽然人受自然因的限制,但其意志仍然具有一种独立自主地开启一个因果序列的本性和能力,它是人之所思所做的无原因的原因,即自由因;后者指先验的意志自由在经验世界中的外化和实现。马克思的实践自由之新闻出版自由是二者的一个统一体。这一实践自由尤其蕴涵在马克思关于新闻出版自由的三个文献中,三个文献无不彰显和放射着新闻出版自由的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自由观是萨特存在主义思想的核心,萨特以“存在即自由”为基础提出人就是自由,自由是人具有的天然属性,被后人称为“绝对自由”观。然而这种自由是以个人的主观意识为基础,是本体论意义上的自由。本文正是以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为指导来分析萨特自由观中存在的“不自由”,以反思萨特的绝对自由是否真的是绝对的。  相似文献   

6.
自由是萨特最为关注的哲学问题。萨特认为人的自由之根源在于人的意识的虚无性和否定性。认为人作为自为的存在与物作为自在的存在之差别在于人的存在先于本质,这正是人的自由的根本所在。人的自由在于选择的自由,并认为这种自由是绝对的。萨特的自由哲学脱离了人的社会实践,最终不过是抽象的个体自由与精神自由。  相似文献   

7.
在萨特自由观中,"他人"的存在是主体自我存在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主体自我的"存在遭遇"主要表现为人们彼此之间的相互注视,这种注视把我和他人的自我性相互客体化,导致我和他人关系中的两种态度(比如爱与冷漠),最终也归于失败,即使我和他人的共在关系也不具备绝对的真实性。因此,他人是不可理解的,我与他人是无法通约的,我与他人只可能是交互的客体,不存在交互的主体,我与他人永远处于矛盾和冲突之中,我只是"一种无力护卫自由的存在"。他的理论明显带有非理性和唯我论色彩,不能建立自我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8.
比较来看,存在就是道,也就是无,是本体,其运行机制在于对立统一的两方面相互作用而变化。无借助有经变化而生成具体的事物,具体事物因包含有无两个矛盾方面而表现出主体的性质。一切的存在物的存在方式都是借助其反面而自我存在。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曾说过这样的话:在中国,人们恨和尚、恨尼姑、恨回教徒,但就是不恨道士,懂得了道家,就懂得了中国的一半。如果鲁迅先生此言不差,那么中国几千年历史或者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人们总是拿儒、释的苦行去苛求他人,而用道家的自由来适应自己;或者总是“肉食者”用儒、释的苦行去规范下人,而以老、庄的逍遥来满足自己。道家的学说,在这个意义上说,是消极的;但就其本体固有的自由本质而言,它又是积极而且不可取代的。  相似文献   

10.
解决产权残缺问题,发展非公有制林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产权残缺的内涵产权残缺是指完整的产权权利束里的某一部分被删除或受到限制。天下没有不受任何限制的绝对产权 ,因为当一方完全自由地行使其产权时 ,有可能妨碍他方完全自由地行使产权 ,所以世界各国法律都对产权的行使作了种种限制 ;但从相对的时间和地点考虑 ,有些限制是合理的 ,有些则是不合理的。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第二章第544条对财产所有权的规定是 :“所有权是对物有绝对无限制地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 ,但法令所禁止使用的不在此限”。1900年的《德国民法典》第三编903条对所有权的规定是 :“物的所有人 ,在不违反法律和…  相似文献   

11.
(一) 审美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社会性活动,美的本质直接导源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族类本质,审美活动的发生学依据也只存在于作为审美主体的人的深层心理结构之中。因此我对于美和审美的本质的立论是以人为本体的。马克思说:“人是类的存在物”。“生活活动的性质包含着一个物种的全部特性,它的类的特性,而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自觉”是指人“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人的这种类本质属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他所说的“自由”是指  相似文献   

12.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争取自由的斗争史。自由是值得每个人毕生追求的崇高信念和理想,追求自由也是任何一个法律部门最重要的理念之一。将自由置于经济法的视野下,它体现为"经济自由"。经济自由并非放任自流,市场因其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使得资源配置无法达到最优,而经济法作为国家适度干预经济的法律,为国家介入市场经济活动提供了合法依据。在经济法的视野下,国家适度干预是经济自由的内在需要,经济法虽然是限制经济自由的强制性法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对经济自由的限制,但是法律是手段,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保障和实现经济自由。  相似文献   

13.
美的本质是对美的个别现象中共性存在的高度概括,它具有必然性也具有普遍性;美产生于有对象性的实践中,人对自然的实践使自然从异己的变成为人的,社会实践使得人类社会从原始进化到共产主义,人的实践也造就了自身人化;实践中主体自由的外在表现就是美,但是违反自然规律的自由是虚幻的自由,损害社会整体利益的自由是虚假的自由,违背个人全面发展的自由是虚伪的自由;美的本质是实践自由,其中实践保证了美的本质的必然性,自由则保证了美的本质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4.
绝对的合同自由原则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达到顶峰,当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后,在立法上对合同自由进行种种限制.合同自由原则及其法律限制各有其功能和独特作用,但是二者又相互联系,共同地实现合同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论萨特的存在主义及其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包含了三个核心思想:(1)存在先于本质;(2)人是绝对自由的;(3)他人即地狱.在这种哲学思想的基础上,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存在主义美学思想,这一独特的美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他对美和艺术的看法上.他认为,在实际存在的世界中并不存在着美.美只存在于想象的世界中.艺术也是想象的一种产物.他的观点既有合理的一面,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我们有必要客观、辩证地进行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6.
实践美学从实践本体出发研究审美发生、审美本质等问题,克服了主客观论美学的某些局限,推动了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实践美学混淆了哲学本体与美学本体的区别,说不清实践到审美之间的发展行程,实践创造不出"美本身"和全部审美对象."实践自由"说是一种新的形而上学的美学理论模式,无法说明审美的本质.实践美学缺失"形而下美学理论品格"和"形而下美学理论形态",并不是功能齐全和形态完整的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17.
公海捕鱼自由是一项仅次于航行自由的传统公海自由,在海洋法历史上早已成为一项公认的国际习惯法。但是,由于海洋渔业资源的稀缺、公海渔业资源面临的"公地悲剧"危机以及公海捕鱼自由引起的利益不均等原因,对公海捕鱼自由原则进行限制已成为一种必然。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87条正是限制公海捕鱼自由的框架性规定。具体而言,该公约是通过规定缔约国对海洋生物的养护义务与建立专属经济区制度两类措施来限制公海捕鱼自由的。同时,该公约的规定也反映出目前在限制公海捕鱼自由方面存在的专属经济区与海洋生态系统不协调、公海渔业制度在限制滥捕上的功能缺失、有效的公海执法机制的缺乏等问题,这些则需要通过国际合作进行有效的立法和执法来解决。  相似文献   

18.
实践美学从实践本体出发研究审美发生、审美本质等问题,克服了主客观论美学的某些局限,推动了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实践美学混淆了哲学本体与美学本体的区别,说不清实践到审美之间的发展行程,实践创造不出“美本身”和全部审美对象。“实践自由”说是一种新的形而上学的美学理论模式,无法说明审美的本质。实践美学缺失“形而下美学理论品格”和“形而下美学理论形态”,并不是功能齐全和形态完整的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19.
康德确信 ,人具有普遍目的 ,人之自由意志可自我立法 ,并形成有普遍约束力的道德律令。萨特从绝对自由 ,存在先于本质等理论出发 ,反对康德道德规范对人之成为的限制。这种批判为我们展示了不同的思维视角 ,但和康德一样 ,萨特并未能为人之发展寻找到理想的解决途径。二者留给我们的仍是启示而非答案  相似文献   

20.
徐雁 《海峡科学》2004,(9):62-64
自由的本质是人类具有的"自我主宰"的意志以及能够以此意志指引人们的行为.法律是为认可人们自由的行为,为自由提供保障、确定范围,以自由为目的而产生的.法制与自由就如同舟与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对自由的追求,促使法律的创设和良好的实施.同样,对自由的追求,也促使人们对恶法的抛弃.即使有一天,法律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但自由的精神依将永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