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认为《花腔》是新历史小说的新突破,重点分析了小说中个人的命运和小说的叙事策略,前者从人的个体性与群体性、工具性与目的性,后者从多个叙事者叙事、肢解故事、“史料的引用”、开放的语义场等具体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2.
文章运用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诗学的理论,对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进行了研究。作者从小说的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语言三方面探索了萧红《呼兰河传》的陌生化手法。认为,正是陌生化手法的运用,强化了小说的审美效果,体现了萧红创作的现代意识和自觉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3.
《隋史遗文》的作者袁于令认为小说要通过艺术创造和艺术构思来塑造人物的“奇情侠气,逸韵英风”。基于这种创作理论,袁于令采取多种叙事手法,对小说的叙事结构、叙事时间及叙事角度进行调整和安排。即从上述3个方面分析《隋史遗文》的叙事艺术特色,发现该书在叙述方面表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且正是这些叙事笔法的使用,使得小说摇曳多姿,委婉曲致。  相似文献   

4.
“寻找——找到——失去”的叙事结构在《德伯家的苔丝》中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叙事结构反映了维多利亚时代工业与文化转型期的世界观,也透视出反讽与传奇两种不同文学体裁在小说中既相融又相斥的矛盾关系。  相似文献   

5.
《泪珠缘》是晚清典型的“仿红小说”,叙事艺术上采用家族———社会立体网络式结构,在故事情节上运用线式情节结构,在人物形象上也借鉴了《红楼梦》,并融合了晚清特有的时代特色,是一部优秀的家庭小说。  相似文献   

6.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作品 ,被誉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研究中国小说 ,如果不顾及它与史传的关系 ,那就不可能深得中国小说的精髓。因此用叙事学的概念范畴 ,从叙事时间切入 ,来探讨《左传》的叙事艺术及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短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有着无可替代的里程碑意义,通常对于《狂人日记》的解读都是侧重它的思想内涵及白话文文体。本文试图从叙述视角与叙事的时空结构相结合的角度来分析,以求在已有解读上加深对小说《狂人日记》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香港作家西西的短篇小说《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是一篇叙事方式独特的作品,作家在运用“自知观点”讲述故事的同时,对“自知观点”叙述本身予以潜在的“自我颠覆”,从而制造了小说的多意义结构,使小说获得了悲剧性与喜剧性的双重统一。  相似文献   

9.
当代作家李锐的长篇小说《银城故事》最初发表于《收获》杂志2002年第1期,现有的研究都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小说历史叙事的复杂性,论述也流于浅近和抽象。在“新历史小说”这一创作潮流的视野中审视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语言风格以及其叙事的“偶然性”和宿命感等问题,可以探寻作品的意识形态蕴涵及其历史观的超越性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以热拉尔·热奈特提出的“叙事节奏”理论为依据,以《青梅竹马》、《浊流》、《十三夜》三篇作品为例进行分析可知,四种叙述运动形式———场景、概要、省略、停顿在樋口一叶的作品中均有所体现,而且四种叙述运动形式的连续与交替支配了小说的结构,达成了良好的叙事效果。  相似文献   

11.
汉魏六朝志怪的预叙,最先源自以《左传》、《国语》等为代表的史学叙事中的梦预,继而在谶纬神学、神仙思潮、佛教信仰的多重影响下,呈现出复杂多样、相融相摄的特色。预叙叙事对志怪小说的重要意义,还在于通过世代累积和文学演绎,形成“预验休咎”的故事类型,它一方面凸显出“神道设教”的传统内涵,另一方面展示出佛道“自神其教”的叙事策略;而从根本意义上看,它表达出了人们探知命运和前途的生命渴望。  相似文献   

12.
严歌苓小说独特的历史叙事方式既是对现实的一种隐喻,同时又表现了作家自己对现实的理解,表达了她对个体生存价值的追求和她对人性的期盼。严歌苓的历史题材小说,向内寻求叙事规律,向外诉诸历史示范。其创作目的是要定位于人性本体的思考,回归对现实世界的体认,营建精神家园。借用“元小说”中“戏拟”概念,可以揭示严歌苓历史题材作品中历史背后的异常特性和隐藏于细节中的人性。  相似文献   

13.
“父与子”是一个不断被重复的文学母题,“父与子”的先验矛盾决定了文学中的“父与子”母题有着一种普遍性模式,这一模式在形式上表现为父子二元要素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在内容上则意味着对象征秩序的维护与拒斥。通过梳理中国现代家族家庭小说,可发现在中国现代家族家庭小说文本中,父子关系的对立隐喻着传统封建象在秩序下的民族遭际,小说文本普遍采用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及家族逆子视角与“俯视”视点。中国现代家族家庭小说正是在“父与子”的反抗和牵扯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叙事模式,营造反叛与背离的叙事张力。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历史小说创作领域,随着时代主题的变迁和作家主体性的日益张扬,更具人性深度的创作面被开掘,阶级、革命、历史等宏大叙事逐渐为人性的抒写所取代,"人的回归"主题得到了愈益鲜明的体现,其经历了从隐性显现到狂欢表演,最终走向正常表达的三个阶段。本文结合当代文学发展进程中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学作品,具体分析了当代历史小说的总体创作走向。  相似文献   

15.
王小波的小说具有浓厚的黑色幽默色彩。因为受到文革文化心理的影响,王小波的小说人物都是“革命时代的精神迷路者”。这些人物幽默、卑琐、有自嘲的特点,既有传统喜剧中的“小丑”的角色特征,又具有“英雄”的部分特征。因为这些人物,使得王小波的小说具有浓郁的“反乌托邦”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16.
卡夫卡的小说以"梦境"穷极"梦境"的叙事手法颠覆了以实求实的现实主义叙事传统;墨白则通过对中国古典文学理论中的"神、气、韵、境"的"道悟",使他小说的叙事语言实现了最大的"陌生化"的效果;卡夫卡和墨白用各自不同的"虚"与"空",建构起不同的体悟生存现状的文学世界,同时为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重构的叙事境域。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以马原为开头的先锋小说作家进行了一场叙事革命,他们在实践中完成了中国小说由“创作”向“写作”的转换。格非、苏童等人对马原的叙述策略有所发展,他们在语言实验、叙事策略以及抒情风格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变革,凸显出中国先锋小说的独特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8.
浩然的早期小说呈现出一种田园牧歌色彩。它与沈从文的田园牧歌又有明显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浩然早期小说中自然景物和风俗只是人物活动的背景,不担当叙事功能;"政治化的人"取代"自然化的人",人物的日常身份逐渐消失,政治身份浮出地表;相应的,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强调血缘和地缘的"自然关系",而是重视阶级出身或社会地位的"政治关系"。但他笔下农民的"原生态"性格更为突出,日常化的生活场景压倒了政治化的生活场景。因此,浩然早期的小说是一种"渐褪自然色彩的田园牧歌"。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叙事学界关注的是民间故事、神话和小说的叙事,而忽视了戏剧的叙事。通过对《哈姆莱特》的分析,可以发现其中的戏剧叙事策略:首先,戏剧中多个叙述者的外聚焦视角叙事不仅能揭示人物心理活动,而且还能造成一种特殊的叙事气氛,提高叙事强度并引导叙事发展;其次,作为“魔器”的“戏中戏”叙事是本剧叙事进程中的关键转折点;最后,哈姆莱特国王的鬼魂是叙事的“国王”,主宰着全剧的叙事走向。上述叙事策略显示出莎翁独到的戏剧叙事艺术,同时还泽被后世,促进了戏剧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金红 《韶关学院学报》2010,31(10):25-30
作为20世纪90年代颇具代表性的女性文学作家,林白小说的个人化、生命体验、叙述方式及对内在灵魂的揭示有她独特的特点,而在这些特点的传达中,"意识流"潜在而又特立独行地存在。概括地讲,它是叙事结构上的意识流,一种夹杂了情节叙述成分的独白式意识流;它更具理性特点,在自由联想等技巧运用方面显得更连贯更紧凑;它还是一种充满诗意的意识流,来自灵魂深处、生命的悸动;它始终指向个体生命,指向时时紧张而颤动着的女性心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