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应用荧光光谱法及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农药杀螟丹与牛血清白蛋白(BSA)间相互作用的荧光行为,用同步荧光技术和圆二色谱考察杀螟丹对BSA结构影响。实验发现,杀螟丹对BSA有较强荧光猝灭作用,猝灭机制属于静态猝灭。用Stern-Volmer方程处理实验数据,得到298K、303K、308K和310 K时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099×104 L/mol、0.805×104 L/mol、0.324×104 L/mol和0.200×104 L/mol,能量转移理论求得二者之间的结合距离是2.5nm;其结合作用力以氢键和范德华作用力为主;一些金属离子的存在会影响杀螟丹对BSA的作用;相互作用使BSA的结构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2.
用光谱手段研究了在pH=7.4的生理酸度条件下农药氟氰戊菊酯(FC)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albumin,BSA)之间的相互作用.荧光研究表明,FC浓度的增加会引起BSA342 nm处荧光有规律地猝灭.采用Stern-Vol mer方程分析了猝灭的机理为静态猝灭.计算了热力学参数,由焓变(ΔH0)和熵变(ΔS0)值推断FC与BSA之间主要靠氢键和范德华力结合.生成自由能变ΔG0,表明此作用过程是一个自发过程.通过同步荧光和圆二色谱实验证实了结合过程中BSA构象的变化.圆二色谱实验的结果显示了BSA中的α-螺旋结构的损失,说明其微环境及构象均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3.
采用荧光猝灭光谱、同步荧光光谱研究生物杀虫剂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Emamectin Benzoate,EB)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方式及机理.结果表明,EB可动态猝灭BSA内源荧光;在温度为290 K、300 K、310 K时它们的结合常数(Kb)分别为1.38×103L.mol-1、3.91×103L.mol-1和6.38×104L.mol-1,结合位点分别为0.97、1.02和1.32;通过计算热力学参数可推断二者主要靠疏水作用力结合.同步荧光光谱研究表明EB对BSA构象未产生影响,其结合位点更接近于色氨酸.  相似文献   

4.
牛血清白蛋白在不同pH的溶液中存在N(Native,pH~7.0),B(Basic,pH~9.0),E(Expanded,pH3.5以下)等几种结构形态.用光谱技术研究了染料甲基红(Methyl red,MR)和BSA的结合机理,研究了MR和BSA在不同pH的三酸缓冲溶液中的结构和构象变化,荧光猝灭方法测得两者在pH3.0,4.9,7.0,9.0溶液中结合常数分别为7.544×105 L/mol,7.594×105 L/mol,4.728×105 L/mol,4.880×105 L/mol;结合位点数分别为17.89,0.978 3,3.079,8.865.同步荧光显示MR加入对Tyr残基微环境没有影响,但对Trp残基产生微扰,使其最大发射波长发生蓝移.图5,表1,参20.  相似文献   

5.
在模拟生理环境下用光谱法研究了5-羟基喜树碱(5-HCPT)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5-HCPT能够猝灭BSA的荧光并形成结合物,热力学参数显示5-HCPT与BSA结合的作用力主要是疏水作用.在298 K下,它们的结合常数Ka、结合位点数n分别为1.867×105 L·mol-1和1.220.以华法林和布洛芬作为探针研究了5-HCPT在BSA上的结合部位,数据说明其作用位点处于BSA的Site I位.同步荧光光谱和圆二色光谱数据体现5-HCPT改变了BSA的二级结构.  相似文献   

6.
利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光谱法、荧光寿命和圆二色光谱法等方法研究了6-糠氨基嘌呤(KT)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相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KT可以显著猝灭BSA的内源荧光,其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猝灭常数Ksv在288 K和303 K时分别为1.45×104和1.42×104L/mol,Stern-Volmer曲线是两段相交于cKT=8.0×10-5mol/L的回归曲线,说明KT与BSA之间存在两类结合位点.数据处理及热力学参数计算表明:低浓度KT-BSA(cKT8.0×10-5mol/L)的结合主要是疏水作用,结合位点数约为1;较高浓度KT(cKT8.0×10-5mol/L)主要以氢键、范德华力与BSA结合,结合位点数为3.7.紫外光谱和圆二色光谱实验结果表明,KT的存在使BSA二级结构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7.
采用荧光光谱法和吸收光谱法研究了1-(2-吡啶偶氮)-2-萘酚-磺酸(PAN-S)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反应.研究表明,PAN-S对BSA的荧光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测定了反应的结合常数(K=5.32×105~8.53×105L·mol-1)、荧光猝灭常数(Ksv=7.08×105L·mol-1)及结合位点数(n=2.88).进一步通过同步荧光法研究了PAN-S对BSA构象的影响,认为PAN-S主要结合在BSA的色氨酸残基附近.研究发现,PAN-S与BSA之间存在着类似于其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静电作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光谱法、红外光谱法和圆二色谱法研究了羧甲基壳聚糖(CMCS)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过程及机理。研究结果表明,CMCS对BSA的内源荧光有猝灭作用,且为静态猝灭;紫外光谱分析表明,CMCS与BSA分子发生了相互作用,形成了基态复合物;圆二色谱和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CMCS与BSA中肽键发生作用,α-helix结构含量发生改变,使BSA二级结构发生变化;三维荧光的实验结果表明,当在BSA中加入CMCS后,分子全局的内源荧光强度明显降低;同步荧光和位点竞争实验结果表明,CMCS与BSA的结合位点更接近于色氨酸残基,结合部位为Site I。  相似文献   

9.
叔丁基对苯二酚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脂溶性酚类食品抗氧化剂,为揭示食品抗氧化剂叔丁基对苯二酚与溶菌酶的相互作用机理,利用荧光猝灭、同步荧光、三维荧光与荧光寿命的测定,从结合机理、亲和能力及结构改变等方面分析了叔丁基对苯二酚与溶菌酶的结合特性.结果表明:叔丁基对苯二酚能与溶菌酶形成不发光的基态复合物,常温下的结合常数约为3×104L/mol;该结合过程属自发行为,且氢键和范德华力在此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叔丁基对苯二酚的嵌插促使复合物的形成,并改变了溶菌酶的原有氨基酸残基微环境,但蛋白整体构象保持完整.  相似文献   

10.
盐酸阿霉素(doxorubicin hydrochloride,DOX)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一种抗癌药物,溶菌酶(lysozyme,LYS)是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种具有杀菌、抗病毒、抗肿瘤作用的蛋白质,研究DOX与LYS之间的相互作用十分必要。研究利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不同温度下(298 K、308 K和318 K)DOX与LYS的相互作用,阐述了DOX对LYS荧光猝灭的机理;并计算了二者之间的结合位点和结合常数。结果表明,DOX能使LYS的内源荧光发生猝灭,荧光猝灭机理属于二者形成复合物所引起的静态猝灭。Stern-Volmer方程分析显示,DOX与LYS具有1个结合位点,不同温度下DOX与LYS的结合常数(K_A):4.79×10~6(298K)、2.82×10~6(308 K)和2.14×10~6(318 K)。通过计算热力学参数,可知DOX与LYS的相互作用主要是由分子之间的静电作用引发的;并且二者之间相互作用是伴随吉布斯自由能降低的自发反应。三维荧光光谱实验显示,DOX的加入引起LYS构象的变化,表现为蛋白质内部色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疏水性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