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建设中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对宜居城市的追求也成为人们的共同理想.通过对宜居城市的研究,构建了宜居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借助SPSS软件运用因子分析法求得宜居城市的综合评价指数,并对如何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宜居水平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提高城市的宜居水平,构建幸福城市成为城市发展的目标和人们的共同理想.从科学性、代表性原则出发,构建了包括经济发展、城市环境、人口情况、交通状况四维目标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因子分析法,综合运用SPSS、EXCEl等软件,求得了城市宜居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数,最后对提升城市宜居水平给出了相关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3.
城市宜居性是城市居民最为关心的话题,但目前对宜居城市的评价标准尚未达成统一.结合国内外相关学者研究,从经济、社会、文化、环境4个方面构建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但传统的主成分分析方法无法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实现动态分析,采用一种新方法,即组合加权主成分分析对城市宜居性进行量化评估,给出淮海经济区8个城市的宜居性排名,最后综合排名与评价结果,从3个方面给出提高淮海经济区城市宜居性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综合分析安徽省各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现况及对比各区域间环境状况差异性,首先从经济发展、资源条件、生态环境、社会人口4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接着,分别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及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安徽省16市2016~2018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量化分析处理,计算得出各市的评分及排名.最后,通过对两种分析法得出的结论进行对比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5.
针对安徽省各市新型城镇化水平,首先从人口规模、经济水平、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资源环境五个方面构建城镇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利用综合评价法和组合评价法对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新型城镇化进行评价,得到各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排名,其中合肥市的城镇化水平最高,排名第一.其次利用灰色预测法预测各市未来三年的新型城镇化水平,最后结合组合评价和预测结果,给出加快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6.
针对安徽省城市旅游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问题,运用了层次分析、灰色关联度法、熵值法等方法,构建了基于因子分析法对研究合肥市旅游产业潜力值模型、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指标相关性模型、基于熵值法的安徽省各市旅游产业潜力排名模型3个模型.此外,综合运用了MATLAB、SPSS Modeler等软件编程求解,得出了旅游产业潜力与各因素的相关性、安徽省各市旅游产业潜力排名等结论,最后得出安徽省城市旅游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模型,并给出了一些提高安徽省旅游潜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针对淮海经济区的宿迁、连云港、宿州、商丘、济宁、枣庄、徐州和淮北这8座城市的宜居水平进行研究,建立衡量城市宜居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说明了宜居城市建设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使用因子分析计算城市宜居水平的综合得分,给出8座城市的宜居水平排名,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城市绿色空间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构成部分,是诸多领域如地理学、生态学、城市学、社会学等的研究热点.本文基于网络检索资源,对国内国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通过文献计量分析与研究内容分析相结合,探索国内外在城市绿色空间研究热点的异同,分析结果表明国内城市绿色空间研究侧重于城市生态、规划和景观格局的研究,研究方法主要是遥感技术和统...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城市生活垃圾热解动力学特性,分别对两种城市生活垃圾(一种是有灰尘的,一种是无灰尘的)进行了热重分析实验.通过TG-DTG曲线分析城市生活垃圾的热解规律,城市生活垃圾热解过程主要分为预热干燥、快速失重和缓慢失重等三个阶段.还使用阿伦尼乌斯公式和Coats-Redfern积分法计算出城市垃圾热解反应动力学参数,为城市垃圾裂解反应器设计和放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主成分法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并用聚类法对其进行了分类,将武汉及其周边城市共9个卫星城市作为研究对象,选取能够量化反映一个城市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评判指标,从武汉城市圈的统计年鉴中的工农业发展水平、各市人口土地等基本情况、社会保障及消费、经济发展趋势和人民生活情况等方面选取了30项经济指标,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主成分分析,再根据其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将9个城市分类,就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的经济综合发展方向给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研究依据城市化质量的内涵特征并参考相关研究,从生活质量、富裕程度、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建设环境五个方面选取了26个指标构建城市化质量评价体系,借助SPSS统计软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东北三省34个地级市的城市化质量进行评价,得到34个地级市的城市化质量得分和排名.研究结果表明东北三省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城市化质量较高,资源型城市由于产业结构单一等原因城市化质量偏低,人居环境建设和外向型经济发展对提升城市化质量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瑞旭 《河南科技》2024,(3):142-148
【目的】构建河南省城市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助力河南省提升整体技术创新能力。【方法】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选取了R&D活动人员、用于科技的财政支出等14个指标,并从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技术创新效益能力、技术创新潜在能力三个方面,构建河南省18个城市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南省18个城市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研究。【结果】通过设定投入创新绩效因子和创新潜在因子,以各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与累计贡献率的比值作为权重,得出综合得分,并对各个城市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排名。然后通过系统聚类,将河南省18个城市分为五类。【结论】提出河南省各市应加大政策扶持、鼓励创新创业、加强人才引进和科技创新投入,城市之间应加强合作、促进产业发展等政策建议,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城市创新潜力,更好地提升河南省城市整体技术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
四平市人居环境质量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雁  于永跃 《松辽学刊》2006,27(2):38-40
人居环境与人们的生活、工作、娱乐紧密相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确定人居环境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为城市管理工作者制定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四平市为例,构建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数学方法,得出四平市人居环境质量现状的评价结果,并着重分析了这些结果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4.
人居环境生态适宜性评价是城市区域规划的基础,为了优化城市人居环境、科学地判定一个城市人居环境生态适宜性,本研究根据大连市实际情况,选取自然、人文和经济共20项指标,运用PSR环境评价模型构建了大连市人居环境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法和综合指数法对大连市进行了实证分析,计算出了2000—2010年的大连市人居环境生态适宜性指数.结果表明:2000—2010年大连人居环境生态适宜性状态总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且目前已达到适宜状态.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是城镇化迅速发展的时代,"城市化"的凝聚力量加快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理念的提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回归人性的忠实表达,真实反映出人类对城市发展前景的美好希望。本文将从"宜居城市"、"低碳城市"、"特色城市"等概念为切入点,谈谈新时期美好城市理想图景的基本要求,再归纳美好城市的规划路径。  相似文献   

16.
以安徽省为例,对其各区域间的经济新动能进行统计测度,并研究各区域间经济新动能的差异性.首先从创新驱动、数字经济、绿色发展、开放水平四个维度选取15个指标构建安徽省经济新动能评价指标体系.接着,根据以上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分别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及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安徽省16市2016~2018年的经济新动能进行量化分析处理,计算得出各市的评分及排名.最后,通过对两种分析法得出的结论进行对比研究,并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有效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施孝  赵成 《甘肃科学学报》2003,15(Z1):195-199
白银地区为多金属成矿区.因其特殊的地球化学环境,拟建的城市生活用水供水工程区,铜、铅、锌、砷、锰、镉等元素的背景值较高.本文通过对水源库的水环境分析,以镉元素水库水质影响设计出未来水源库运行条件下的水质模型,预测了在水库设计运行方案下近期和远景水库水质可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陈燕 《河南科技》2008,(9):42-43
生态绿化通过构建多样性景观,对城市整体空间进行生态合理配置.作为城市自然生产力的主体,城市生态绿化应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在实施城市生态绿化建设中,应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把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降低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19.
城市废弃物处理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是编制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估算2010年辽宁省各市城市废弃物处理温室气体排放量,分析城市废弃物处理温室气体排放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减排建议。  相似文献   

20.
尚银生 《甘肃科学学报》2003,15(Z1):106-109
甘肃省武都县城地处白龙江峡谷地段,是国内受泥石流危害最严重的城市之一.因特殊的地质环境条件,其北山地区地形陡峻,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频繁,松散固体物质丰富,加之降雨集中且多暴雨,使县城长期受到泥石流的威胁.通过对泥石流形成条件,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分析,提出了综合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