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分析与掌握湖北省耕地资源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与缓和人地矛盾,以湖北省的耕地为研究对象,以2011—2018年的耕地数据和相关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选取耕地相对变化率指标,探究耕地数量的动态变化及空间差异,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全省耕地数量总体减少,人均耕地占有量呈逐步下降趋势;全省的耕地数量变化具有明显空间差异性,根据耕地相对变化率将湖北省分为耕地增长区、耕地缓慢减少区、耕地快速减少区和耕地急速减少区;人口压力、农业结构调整与技术水平、经济发展因素是影响湖北省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2.
湖北省20世纪90年代以来耕地资源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耕地资源是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但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扩展等原因.导致湖北省20世纪90年代以来耕地资源不断减少,而且这种趋势还在持续进行.深入探讨耕地资源减少的原因成为现实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之一.根据湖北省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统计资料,分析了耕地资源总量变化的特点,揭示了湖北省17个地市州耕地变化的地域差异,在此基础上,剖析耕地资源减少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山东省耕地资源利用现状及演变趋势的分析,针对山东省耕地资源数量逐渐减少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和建议,以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陕西省耕地资源持续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指出耕地质量不高、土地肥力低下,耕地面积减少等是制约本省耕地资源持续利用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本省耕地资源持续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利用京津冀地区耕地面积统计资料为基础,采用耕地资源变化率计算方法和灰色预测法,分析和预测了该地区耕地的变化及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985-2007年京津冀地区耕地总面积呈波动下降趋势,总共减少924.3 k hm2,多年平均变化率为-0.59%.耕地的三种类型之中,旱地和水田面积几乎年年减少,多年平均变化率分别为-3.57%和-0.73%,而水浇地的面积在大部分年份都有所增加,多年平均变化率为0.85%.2020年,京津冀地区的耕地总量将从2007年的6 531.61 k hm2减小至6 164.4 k hm2,耕地总面积平均每年减少0.44%,即28.7 k hm2.旱地和水田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减少率,平均每年分别减少2.57%和0.84%.而水浇地的预测结果为2007年至2020年间每年稍增0.17%.在未来的十几年中,尽管耕地减少的速率减缓,但是京津冀地区耕地保护的压力依然很大.  相似文献   

6.
我国耕地保护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人口的持续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业结构的大调整、客观上需要占有大量耕地。而耕地后备资源相对缺乏,致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尖锐。新的土地法律、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使保护耕地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必须予以解决,方可实现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地区耕地资源利用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对黄河三角洲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8.
中国耕地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生态学,土地经济学和人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对中国耕地资源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中国耕地资源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情提出了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保护耕地资源要象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那样,建立优质耕地保护区。据此,作者阐述了建立关中平原耕地保护区的依据、基本原则和方法与措施等。  相似文献   

10.
珍惜每寸后备土地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口不断增长、耕地不断减少的情况下,近年中央明确提出耕地动态平衡的原则。国家土地局有关报告和负责人讲话,以及中国政府《粮食问题白皮书》都反复强调了开发后备资源问题。但垦荒的环境影响,未能被同时强调。各地在执行这一方针时,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例如,当前土地管理十分强调“占一亩,开一亩”。有的地区已将动态平衡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但考核常常流于考察数字的平衡,垦荒简单地被用以抵销占用耕地对政绩的影响。垦荒质量及其可能产生的后果等实质性问题,却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我国后备土地资源已经…  相似文献   

11.
准确地识别土地整治改良因素和科学地测算耕地质量潜力对耕地质量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我国现有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分析土地整治工程措施对山地丘陵区耕地质量的影响,提出了一套服务于山地丘陵区土地整治的耕地质量提升潜力测算方法;并通过准确识别土地整治改良因素,确定提升方案,测算了重庆市綦江区耕地质量提升潜力.结果显示:1)研究区现状国家利用等指数区间为648.02~1 659.33,整治后国家利用等指数区间为761.81~1 783.04,耕地质量平均可提高0.79个利用等;2)得到的现状耕地利用等指数与折算为基准作物的实际产量的相关性(R2=0.895 0)大于农用地分等成果(R2=0.797 4);3)高潜力分等单元主要分布在地势较为平坦、水源较为充足的丘陵地带,整治重点是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低潜力分等单元主要分布在陡坡中山地带和有石灰岩分布的喀斯特丘陵区,整治重点为防止水土流失与保护生态环境.本研究提供的潜力测算方法适应了差别化土地整治需求,保证了测算结果的真实性和潜力实现的可行性,可为山地丘陵区土地整治耕地质量潜力测算提供参考.不同的地质地貌类型,耕地质量提升的核心因子有所差异,土地整治的工程措施应有侧重点.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吉林省西部土地资源利用的状况与问题,基于Globalland30数据集,运用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分析2000年、2010年与2020年各地类的分布与变化,并运用CA-Markov模型,预测2030年土地格局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20年内,耕地是主要地类,面积占比最大并持续增加;草地面积占比第二;其他地类面积较小,分布相对集中.在2000—2010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cover change,LUCC)总体比较稳定,裸地增加和草地减少是该时段LUCC的显著特征,其他地类面积变化不明显.在2010—2020年间,LUCC变得活跃,耕地增加与草地进一步减少是该时段LUCC的显著特征,人造地表面积继续保持增长,林地、草地与湿地面积进一步减少.根据预测,在2020—2030年间,吉林省西部生态状况改善,城镇将进一步扩张,耕地数量变化趋于稳定,空间变化依旧活跃.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耕地问题及可持续利用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分析河北省耕地利用中存在的耕地锐减、人均矛盾突出、干旱缺水等问题,提出了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量等对策。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变化的关系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研究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变化的关系。方法对陕西省1991—2002年的耕地面积与城市化水平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之间存在着极强的负相关关系,并建立了二者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结论城市化的发展,必然伴随着耕地面积的减少,并提出了解决加快城市化进程与耕地面积减少之间矛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淮河下游地区景观生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淮河下游地区气候,地貌,土壤,植被等景观生态要素研究的基础上,以地貌和基质为基本线索,以植被为标志建立了淮河下游地区的景观生态分类系统。该系统为二级分类系统,包括10个景观型,35个景观亚型,其中,景观根据植被(植被型或革培植被型)划分,景观亚型根据地貌,植被(群系组成载培组合)划分。以景观亚型或景观亚型的组合为基本制图单位,以1:100万土壤图为基础底图,参考多种比例尺的卫星照片,植被图  相似文献   

16.
以济南市为研究区域,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统计技术,分析了济南市耕地变化的数量特征和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在这十年内耕地面积发生了重大变化,面积减少4.26%,前五年主要转化为建设用地。后五年主要转化为建设用地和林地,其他类型用地转化为耕地的量很少;②随着海拔和坡度的增加,耕地转入转出明显减少;③耕地变化区域之间差异大,天桥区减少幅度最大,济阳和商河县面积略有增加;④本区的耕地变化受自然、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尤以政策和人口经济发展压力为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加强本区土地管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耕地保护的一般原则与模式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耕地保护的根本目标是养活未来人口,它是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农主立法、管理、监测等手段的总和,供给与需求平衡、土地可持续管理是耕地保护的基本原则,提出基于4S技术、维护农田质、量的保护模式,选择无锡市马山镇作为研究区,对耕地保护的原则、模式进行验证,最后,认为耕地保护必须考虑未来人口饮食结构的变化,强调质量保护的作用,实行分区、分阶段、差别对待,注重自身的可持续性,考虑农户的收入、WTO冲击和政策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耕地是国土资源的精华.鉴于土地资源的稀缺和耕地面积的趋减及我国人地比例日益失调的客观事实,我国未来的发展战略必须走一条低度消耗资源和适度消费的道路,而保护耕地与资源环境是充分利用耕地的基本战略.本文对耕地减少的原因,土地环境恶化,人地矛盾突出等作了必要的分析,发现我国耕地正处于相对和绝对减少的态势,并在减少中出现了不合理使用,导致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同时下降的现实.保护耕地,珍惜耕地,应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提出了摆脱目前耕地危机的途径,并就解决耕地危机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背景下进行区域景观变化预测,对宜兴市近年来景观格局分布演变情况进行分析,探索城市化水平与景观格局变化之间的联系,为当地以及周边地区的景观规划研究提供借鉴。【方法】选用1996—2016年宜兴市的遥感影像数据,通过利用景观指数、转移矩阵分析在此期间景观分布的演变过程,并采用灰色预测模型估算其未来主要景观类型的变化趋势。【结果】在景观的演变过程中,建设用地、林草地持续扩张,面积分别增加了168.13、375.76 km2,且分布逐渐复杂,耕地、未利用地不断缩减,耕地与林草地在前期变动较大,动态度分别为-4.72%、10.18%,但耕地在后期面积几乎不再减少,分布也趋于规整;在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中,耕地、林草地、建设用地的变化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相关性均高于0.8;在未来景观的发展过程中,耕地面积将处于动态稳定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建设用地与林草地不断扩张,预测2016—2024年的涨幅分别为15.1%、35.4%。【结论】宜兴市1996—2016年景观格局变化明显,且城市化进程对建设用地、林草地、耕地的范围和分布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耕地和生态用地是维持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屏障,研究其动态变化特征及转化关系,将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提供依据。以东北地区为实证区,采用1990、1995、2000、2005、2010、2015年6期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耕地动态度和土地利用转变矩阵量化数量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生态用地转化为耕地是耕地转化为生态用地的3.11倍,生态用地中主要是林地和草地与耕地转化相对活跃,水域与耕地间的转化面积相对较小;黑龙江省和吉林省耕地面积的增减变化均使得生态用地逐期减少,仍需加强未利用地的合理开发;建设用地通过占用耕地扩张迅速,耕地流向生态用地变少;生态用地流向耕地和耕地流向建设用地的土地流动格局使东北地区生态用地面临巨大的压力;严格控制草地开垦和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张、严禁毁林开荒是未来东北地区加强土地资源保护、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