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与自然长期以来就是相互依存的矛盾统一体,人来源于自然又离不开自然,人在生产生活的劳动过程中又在不断地改造着自然。随着资本主义分工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出现,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被异化,出现了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的表现。劳动是连接人与自然关系的桥梁,异化劳动使得人与自然相异化,造成了资源浪费、生态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生态后果。这就需要消除异化劳动,减轻异化劳动对自然造成的伤害,从而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向和谐共生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将异化引申为哲学和社会学名词。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通过劳动者的生产劳动及其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反过来统治劳动者,形成异于劳动者的一股外在力量。马克思通过剖析认为生产资料私有制是造成劳动异化的主要根源,而相对固定的社会分工则是造成劳动异化的最终根源。异化劳动主要体现为人与自己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人与自己的劳动本身相异化,人与自己作为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直观自身,消灭私有制,是去除异化劳动,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经济学的哲学批判,提出"异化劳动"的概念。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即劳动是人的类本质。劳动的异化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工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异化,工人与自己的劳动行为本身的异化,人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和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并认为私有制所造成了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分析构成了劳动异化的根源。  相似文献   

4.
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一方面,马克思将工业与技术视为人的类本质,视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作为类本质的技术-工业可能产生异化。他以人本主义的理想劳动来关照现实的工人异化劳动的生存状态,将工人异化劳动的生存状态与造成异化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联系起来,形成了对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批判。在异化劳动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的研究视域实现了向经济学哲学的转变,其技术哲学思想得以建立。  相似文献   

5.
刘飞 《科技资讯》2010,(17):182-18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详细论述了劳动异化。并且从两个方面考察了劳动异化行为,一方面,工人同劳动产品这个异己的、统治着他的对象的关系。一方面,在劳动过程中劳动同生产行为的关系。从而,推出人与人相异化。作者从此出发,联系到中国当代教育中存在的异化现象。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察:一方面,教育与受教育者之间出现的教育异化;一方面,在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制度的异化现象。  相似文献   

6.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独具特色的内容。“异化”这一概念有着自己的历史演变过程。在马克思看来,异化劳动共有四种表现形式或规定,而且这四种规定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异化劳动理论在马克思整个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值得我们予以全面地看待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人们一般认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集中表现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并且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由四个方面构成,然而,异化的前三个规定是如何直接导致第四个规定的呢?这个问题的解决隐藏在手稿的附录之中。这样,事实就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是立足于劳动和交往两个维度来提出了自己的异化理论的,正是这两个维度才共同构成了马克思唯物史现的哲学基石。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继承并扬弃了历史上已有的、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在对现实经济领域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异化劳动思想,实现了异化概念由政治和哲学领域向现实经济领域的转向。马克思在异化劳动思想中,从人自由自觉的活动的本质出发,通过劳动产品、劳动过程、人的本质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剖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人的异己化存在。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不同,马克思所谓异化劳动的主体由绝对精神或自然的人转向现实的、具体的人。马克思试图从整个人类发展历史中寻找人走向自我异化的原因。虽然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因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影响还有不成熟之处,但毕竟揭示了生产劳动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隐含了唯物史观的天才萌芽,同时在对人的本质及社会历史观的认识方面亦超越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相似文献   

9.
人的本质、本质的异化及人的解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人的本质实际上包括三重意蕴,即类本质、群体本质和个体本质,相应地,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本质也在三个层面出现异化,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指明了实现人解放的道路,即通过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去克服人的异化状态而获得自由。  相似文献   

10.
自由作为马克思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之一,贯穿于马克思所构建的哲学、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自由因而也是人的本质。而道德作为人的道德,也体现出自由的本质规定性。在资本制度下,劳动的自由成为一种不可能,道德的自由如劳动一样不可及。异化劳动的消除、阶级对立的消灭、自由人联合体的建成是自由的道德实现的必经路径。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论把一切异化现象归于劳动异化,把异化的产生归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本身,指明了克服异化之路在于废除私有制,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而马尔库塞则以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依据,以存在主义观点为基点,割裂人的本质和人的存在的关系,把劳动异化曲解为人的本质的异化,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向存在主义方向发展。因此,马克思劳动异化论和马尔库塞总体异化论之间有着原则性界线。  相似文献   

12.
异化在萨特和马克思的哲学中都是一个重要概念.萨特受马克思主义的吸引,把存在主义导入马克思主义,开创了现在西方"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之先导,但是萨特的异化理论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从根本上讲还是有区别的.本文的目的就是从异化的概念、产生异化的根源和克服异化的途径上阐明两者的区别.萨特把异化的产生归于匮乏,匮乏是永恒的,是始终伴随人类社会的.而马克思则认为异化是劳动的结果作为一种异己的对象同劳动者相对立的过程,他把异化的产生归于私有制,从而指明了消除异化的途径,即大力发展生产力,废除私有制,消灭异化劳动,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论把一切异化现象归于劳动异化,把异化的产生归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本身。指明了克服异化之路在于废除私有制,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而马尔库塞则以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依据,以存在主义观点为基点,割裂人的本质和人的存在的关系,把劳动异化曲解为人的本质的异化,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向存在主义方向发展。因此,马克思劳动异化和马尔库塞总体异化论之间有着原则性界线。  相似文献   

14.
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下,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也面临着劳动异化。主要表现为:财富积累病态化;个人价值符号化;精神生活空虚化;社会权力巅峰化。马克思劳动异化思想是其异化体系的逻辑起点与重要内容,深刻理解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关于“平等”,哲学史界探讨已久,马克思在《手稿》也进行了论述。我们认为,首先马克思主张人的平等实际上是对异化的自我本质的复归;其次,他主张平等只能在消除了异化劳动的社会才能实现,平等是作为一种结果存在于共产主义之中,而不是作为一种基础存在的。  相似文献   

16.
透视马尔库塞异化理论的思想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是国际上影响较大的一种异化理论,他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依据,将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论曲解为人的本质的异化,并以此把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异化看成是人作为人的存在的必然遭遇,这与其深受人本主义思潮中的卢卡奇的黑格尔人道主义、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和弗洛伊德心理学等观点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7.
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是国际上影响较大的一种异化理论,他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依据,将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论曲解为人的本质的异化,并以此把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异化看成是人作为人的存在的必然遭遇,这与其深受人本主义思潮中的卢卡奇的黑格尔人道主义,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和弗洛伊德心理学观点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逻辑上和事实上分析了人的实践本质对象化活动必然导致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特别指出了这种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是对异化劳动的克服以及对异化劳动积极成果的保存,由此阐明了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人类实践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何楠 《科技信息》2007,42(12):32
费尔巴哈在谈到上帝时,他总结为是人性的异化。马克思在谈到资产阶级社会中的劳动时,他指出劳动的性质发生了改变,是一种异化劳动。异化概念本身含有主体因自身发展而产生自己的对立面的意思。如果把异化概念放到哲学史中去研究:从西方哲学到中国哲学,从康德到黑格尔再到马克思,可以发现异化在不同的哲学大家中有着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写于1844年的《巴黎手稿》从劳动实践、对象性、类、社会等许多方面对人的本质进行了规定,说明多样性是人的本质规定的一个重要特点。人的本质规定多样性的特点对我们正确理解和研究人的本质规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