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用可供性理论解读技术的起源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首先,可供性知觉关乎动物的生存,因此构成了技术认知的起点。其次,可供性暗含人与环境的契合以及行为可能性,发现并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理解技术起源的关键。再有,创造并使用工具是技术的最主要特征,可供性内涵的知觉-行为原理也提供了技术起源的具身说。  相似文献   

2.
在生态学尺度问题中,可供性(affordance)概念蕴含着科学心理学测量环境的尺度转换问题。经历了三次阶段性的发展:(1)从外在测量转换到内在测量,确立了生态心理学定量研究的科学原理;(2)从内在测量深入到以身体的几何变量作为尺度测量可供性,定量分析这个比值和知觉判断之间的相关性;(3)从身体尺度转向动作尺度测量可供性,包括:从身体的几何变量转向动力学和运动学变量测量,从以个体为单位转换到以动作协同要素为单位测量可供性。  相似文献   

3.
认知的具身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认知科学中存在一个具身认知的运动。认知的具身观认为,我们的心智和理性能力是具身的。与认知的具身观相对立的是“第一代认知科学”的认知主义(cognitivism)的观念,这是一个基于“客观主义”意义的认知观。客观主义的意义理论认为认知过程和结果独立于进行认知活动的人的身体结构和认知发生于其中的认知情境。与之相对,认知的具身观认为认知是身体一主体在实时的环境中的相互作用活动。认知科学的当代发现表明,意义在认知中处于中心地位:我们的认知活动是通过意义和世界紧密关联的。心智的本质在于它构成意义的活动。  相似文献   

4.
认知科学家F·瓦雷拉等人提出认知的"生成"概念,主张身体和环境共同构成人的认知系统,认知来源于"活生生"的人类经验,因而对人类认知的考察应当将科学反思和观照经验相结合,借鉴佛教静心、正念的方法。佛学认知观视身体为"心"、"色"的蕴积,认为心智能动作用的发挥必须以身体为基础,蕴积身体观与具身性观念对身体在认知中的作用具有相同的诉求。进而,生成认知对认知的根基进行反思,批判了认知科学中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的立场,论证了佛学中道认识论的合理性,以"动态耦合"诠释"和合缘起",从身体观、方法论、认识论等方面体现了具身进路与佛学认知观的交融。  相似文献   

5.
创造力5A模型引入可供性概念是相当可取的探索,但需要进一步挖掘可供性理论对于人类创造机制的解释潜力:(1)可供性理论强调人与物的互动来解释灵感的产生过程和知觉的解题功能;(2)可供性理论揭示了知觉与动作的关联,可诠释创造的具身性过程机制;(3)可供性知觉有助于打破语义分类障碍。同时,可供性理论还提供了新的创造方法论:可供性强调有机体知觉到环境信息的价值,确定了人类创造的物质根源性;说明知觉体验是创造心理学的基础活动。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张将具身认知引入道德中来,关注道德认知、身体和文化环境的动态交互作用。道德不再只有单纯的象征性或客观化的功能,而是加入自身行动体验的参与,这与传统道德的规范刻板完全不同。文章分析了具身、道德认知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要通过多种途径的道德实践来进行感悟与反思,增强个体的道德感受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张具身认知思潮的演变其实是认知观的嬗变历程。认知观本身是有关身心关系的一种理解、诉求和主张。这种理解、诉求和主张表达了认知科学对身心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案、思路或尝试。遵循着从离身认知到具身认知的演变历程,可以窥见心智加工与身体之间关系的嬗变,即从分离到契合,这反映出认知科学在人类自身心智的信息处理研究的拓展,从文化层面,也折射出认知观背后文化意识的缺失、研究立场的不定、还原论风险及研究路向的变数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总结了设计界引入吉布森的可供性概念后,出现了设计的生态方法研究进路、设计的关系研究进路、结合活动理论的研究进路、诺曼之后的认知科学研究进路等。各种研究进路对可供性内涵都是有益的探索,但前提应当是充分理解其生态理论的逻辑性,坚持生态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认知整合问题始于对广义具身认知的研究,在注重认知主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基础上,其要义在于将认知过程作为一个由遍布大脑、身体和环境中的异质成分组成的动态整合系统。一定意义上讲,认知系统的具身-生成基础决定了其自身的发展能够被视为一种持续交互的情境性文化过程,进而可将涵括于人类系统发生历史中的生态位建构以及文化传承视为推动认知系统进行整合的一个重要视角,其过程呈现出鲜明的文化濡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具身心智的物理主义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身的认知观认为,人类的心智和理性是具身的。从维果茨基活动理论传统的视角出发,通过对莱考夫和约翰逊的典型例子以及西伦和史密斯的动力认知案例的分析,对认知语言学中发展起来的两种具身认知主张进行了批判。论证了具身的认知观并没有能够推翻认知是一个在认识上独立存在的客观属性的过程这样一种物理主义观点,并进一步揭示了具身的认知观所面临的物理主义困境。  相似文献   

11.
具身认知观发展出一些新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其中有些补充和修正了传统的认知观念,而另一些则对传统的认知观念及其研究方法提出了挑战。具身认知观是否与传统的认知观相容,这取决于新概念和方法与旧概念和方法的区别程度,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具身性能在新方案中获得成功。本文区分了具身认知观的两种不同进路:一种是温和的具身认知观,它与传统的表征计算基本假设相容;另一种是激进的具身认知观,它挑战表征计算的基本假设,认为心智的表征计算观是错误的。本文比较了这两种不同的进路,提出了我们的评价和观点。  相似文献   

12.
VR眼镜作为视觉知觉的"义肢仪器",其重要功能在于对真实世界的遮蔽、虚拟世界的带出,VR眼镜的佩戴是人的"穿戴"空间行为,其技术意向性使原有的伊德式的具身关系图示复杂多元化,VR眼镜的具身保持原有的"放大/缩小"结构同时更加具有"领域占据"和"沉积"的特征。虚拟现实系统的高度沉浸感不依赖图像画面的表征性逼真,而是依赖于对双目视差的高度仿真以及与其相关的身体知觉能力的增强,虚拟世界的沉浸应该遵循一种以情感激发为导向的、身体动觉感知与虚拟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的沉浸式技术进路。  相似文献   

13.
以"理性人"为预设的威慑理论,主张通过刑罚给予损害大于犯罪所获收益来预防犯罪。本质上讲,威慑效能形成机制是一种认知机制,威慑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的旗下产品。认知心理学存在抽象性、孤立性和离身性的缺陷,而威慑理论的惯性存在于这些缺陷之中,其逻辑合理性受到严峻挑战。但是,时至今日,威慑理论无论是在法学理论推进还是实际预防犯罪方面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具身认知生成性、具身性和情境性三个主要特征为切入点可以在保障和发挥刑罚威慑既有功能的前提下对威慑理论进行修缮,具身认知为刑罚威慑描绘出三种预防犯罪的图景:个性化预防、身体预防和情境预防。  相似文献   

14.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11):100-105
表征被看作是心灵与世界之间关系的媒介,是认知科学的核心概念,传统认知科学因"认知的本质即表征"的理念而被称为计算表征主义,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具身认知对计算表征主义理论进行了质疑并提出种种替代性方案。认知科学家安迪·克拉克对认知科学中的表征思想进行梳理,承认表征在认知中发挥特定的作用,将传统的计算表征改造为时间性、具身的"行动导向的表征",将认知科学中的表征思想从单纯的心智计算转向心灵、身体和世界三者的构成性维度。  相似文献   

15.
生成认知科学是"第二代认知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成认知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研究具身心智的统一的两重性.它提倡这样一种科学文化:认知科学既把我们的身体视为生物物理结构,同时又视为由某个个体经历的经验结构,具身心智既是生物学的,也是现象学的.具身心智的这种两重性构成了一个认识论的循环.生成认知科学正是面对这样一个基本的循环发展起来的.瓦雷拉等人发展的生成思想特别强调了它与现象学和东方哲学传统(特别是佛教)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6.
正近二十年来,"具身性(embodiment)"在认知科学哲学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甚至有学者提出"具身转向"(embodied turn)的说法。以此为问题意识,8月22-24日,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联合"知识与行动研究中心"共同举办"身体的重要性:具身认知的多幅面孔"国际工作坊,于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区理科大楼A508会议室开幕。来自中、美、法、日四个国家、八所国内外高校的二十余位学者出席了本次工作坊。工作坊主要以报告形式展开。在华东师范大学郁振华教授致开幕辞后,法国里昂高等师范学校怀  相似文献   

17.
如今,认知科学哲学与具身性思想研究曰趋紧密,而作为科学实践哲学的另一路径—科学实践解释学,虽旨在规范地理解作为实践的科学,却并未涌现具身性的相关讨论。事实上,科学实践解释学的代表人物约瑟夫·劳斯已经拥有了具身思想的萌芽。他意识到海德格尔思想中隐含的身体哲学思想,借鉴了德雷福斯的技能获得模型,着重论述过福柯的"身体的政治解剖学",也多次提及希伦的知觉解释学。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入手,剖析劳斯对于具身的态度,以及其科学实践解释学思想中隐含的具身意蕴。  相似文献   

18.
从笛卡尔的心身二元论到功能主义,再到计算认知都断定认知独立于包括大脑在内的身体,造成“离身”的认知;而涉身认知则提出认知是身体的认知,大脑是身体的大脑,认知过程是包含大脑的身体的动态活动过程,离开了身体,认知与心灵根本就不存在;近期克拉克与查尔默斯更是指出认知是通过大脑、肌肤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动态耦合成的延展认知系统,认知过程不再局限于头颅与肌肤之中,延展到了外在的世界,从而超越了认知的界限.那么,认知的界限是大脑,还是包含大脑的身体,还是应该超越认知的界限?本文通过对以亚当斯、爱德华和鲁伯特等为代表的认知界限的捍卫者和以克拉克与查尔默斯、梅纳瑞、卡麦诺等为代表的超越者的观点和论证进行详细的分析,给出认知以及认知过程的适当认识,并提出超越认知界限的辩据.  相似文献   

19.
爱因斯坦的科学哲学思想广泛地体现在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光电效应、“大统一”理论尝试之中。研究系统地梳理了几类对于等效原理的争论。与通常实验不同的是,爱因斯坦电梯实验的实验对象与检测仪器分别对应着实验者自身及其具身认知,实验结果则反过来用于对实验环境自由下落状态与所处时空特征加以判定。从具身认知推理得到的局域等效原理在认识论意义上不是系统的,而被指责为机会主义的。有效的争论方式,应通过科学史的方法,将问题从思想渊源、推理方式、发现过程、解释与理解等维度加以分析。尽管具身认知是爱因斯坦所特有的思维方式,但它并不是导致等效原理被指责为机会主义的真正原因。人们对过去和未来的标准不一,要求科学理论彻底避免机会主义倾向,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20.
从柏拉图、笛卡儿到胡塞尔一直都强调心灵之眼的内察,作为缸中之脑的计算机是这种传统的集中体现。通过与人的具身认知能力相对比,计算机对空间图像的识别能力遭到了德雷弗斯的身体现象学的质疑,然而,德雷弗斯所指出的人工智能的困境可由以图像为界面的人机互动来加以克服,现在的可视化技术正在人类的认知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