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随着对外交流和国际交往日益扩大,许多外文影视片尤其是英文影视片不断涌入我国,逐渐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标题翻译也成为了国与国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从跨文化交际学的视角,从文化价值等值和审美价值等值着重阐述了在电影标题翻译中的跨文化交际中的两大使用策略,强调应重视电影与译者双方的文化价值等值和审美价值等值,实现好跨文化理解,以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主要研究英译本《满格木莫日根》中的独特赫哲族文化图式以及赫哲族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提出译者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可多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旨在更好地传播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增进不同民族间的相互理解,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
作为国际间信息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新闻语篇的翻译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就象跨文化交际一样,新闻语篇的翻译中也会出现语用失误,包括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产生语用失误的根源在于译者语境认知能力的局限。因此,译者要努力提高语境认知能力,尤其是要加强文化意识,培养对文化的感性认识。  相似文献   

4.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性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其目的就在于传递跨语言与文化障碍的信息。从目的论的角度,认为译者在旅游翻译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作用,创造性地运用恰当的跨文化翻译方法,使译文产生跨文化交际的效果。起到传播中国旅游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隐喻在各民族文化中的作用不容小视,实现真正意义上跨文化交流的前提之一是人们对跨文化中隐喻的准确理解。译者在翻译时不仅需要适时采用归化译法或异化译法,还需具有一定的跨文化认知能力,以便更好地帮助人们了解不同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文化全球化语境下,保持本土文化,吸收先进异质文化,促进跨文化交际要求译者重视翻译生态环境,正确运用归化、异化等翻译方法来传递原语文本信息,保留原语文化色彩。以中国特色公示语为研究个案,通过分析公示语的跨文化特点,指出公示语的翻译应充分考虑其文化信息的正确传达,遵循信息传递原则和文化适应原则。  相似文献   

7.
自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来,翻译被赋予很强的文化性,被视为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文化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也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总体上,文化具有可译性,只是存在一个可译性限度问题。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应该充分合理地发挥译者主体性,培养跨文化意识,平衡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采用异化翻译策略,把文化的可译性限度降到最低,促进两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以来,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开始兴起,其中以劳伦斯.韦努蒂为代表,大力提倡异化即抵抗式翻译策略,批判归化,同时呼吁译者的"现身",批评译者"隐身"的状态。其理论对翻译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同时异化理论也有其局限的一面。  相似文献   

9.
刘伽 《长沙大学学报》2012,26(1):108-109
翻译误读问题产生的根源是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流的活动中翻译是极为重要的媒介,其本身就是两种文化的协商与对话,文化差异与意识形态的差异都会导致文化误读。跨文化翻译中的文化误读主要表现在文体风格、学术误读、生活习惯、宗教文化等方面。在大多数情况下,误读极大地影响了跨文化交际,因此,译者需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广度与深度。  相似文献   

10.
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跨语言的转换行为,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翻译与文化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中存在的文化共性与文化个性、文化冲突与文化交流对翻译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英译汉过程中译者需要注意文化因素及中西文化差异,采取相对应的翻译对策,才能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出发,通过《红楼梦》死亡委婉语翻译实例的对比分析,探讨制约译者主体性的因素——文化取向及翻译目的对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从作品本身和读者接受两方面探讨翻译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除了译者这一影响翻译最为活跃的因素之外,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社会因素、文化语境、意识形态以及读者接受都对翻译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作为沟通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的桥梁,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从互文性角度来看,翻译可以说是在语言、文本、文化和思维等众多层面展开的一项具有互文性质的语言转换活动。在跨文化翻译活动中,译者必须将互文性纳入考虑范围,仔细揣摩隐藏在语言结构背后的语言和文化特征,从文本的体裁、话语和语篇出发,采用移植、补偿或省略等翻译手法,处理跨文化翻译过程中的互文指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文学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各个阶段所做的工作以及所扮演的相应角色,旨在说明文学翻译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还译者一个公正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汉语新词的英译是一种复杂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在语言转换过程中,译者必需确当地处理好文本间的文化差异,才能追求译文的可读性与创新性.从互文性角度分析汉语新词英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提出研究新词英译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6.
翻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过程。探讨了译者应如何从文化内涵来分析原作,了解英汉文化的差异及其语言表达上的不同,跨越语言障碍,逾越文化鸿沟,增强欣赏与鉴别能力,提高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7.
作为翻译活动的执行者,译者的主体性地位日渐凸显。现代阐释学对当代翻译理论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将阐释学运用于翻译实践会对源文本和译文本带来全新的认识,特别是对译者的主体性地位给予更合理的诠释,《浮生六记》林译本便是明证。该译本体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基于信赖会积极主动地对文本做出‘选择;同时,为了实现对源语更准确、全面的释义,译者会自觉地采用侵入、吸收和补偿的方式来阐释源文本。  相似文献   

18.
以跨文化交际学为理论基础,分析和研究了西方翻译理论向跨文化交际层面的转变,同时对我国传统翻译理论进行了重新审视。指出文化交流是翻译发生的本源,翻译是文化交流的产物。因此,翻译不能仅仅局限于原文语言与信息的转换上,而应该对原文语言与信息之中所蕴含的文化因素进行深入探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翻译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9.
译者的主体性问题是后殖民翻译理论所要探讨的主要话题。尤其是在当下,经济全球化和民族文化多元化已是时代的主要特征,并将不断得到发展,不同主体之间的文化交往也将不断得到加强,因此关注在后殖民语境下译者的主体性,即通过思考在后殖民语境下作为传统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译者的主体性特征及其演变过程,将使我们能够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找到一条解决在后殖民语境下译者主体性之困境的新的有效途径,即译者的主体间性理论的提出,从而最终能够通过翻译,更加合理地处理不同主体之间的交往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