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译者主体性思维体现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文本和源语文化两个客体的理解与阐释,可根据思维学的分类法分为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译者主体性思维与译者主体能动性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在翻译实践中如何发挥译者主体能动性在不同的思维方式下解决翻译中的难点是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关键所在,在文学翻译中更应突显翻译思维的不同形态及综合应用,以期更好地提高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2.
译者作为翻译活动中的核心主体,直接决定了翻译选材、翻译策略及翻译产品等各个环节。文本外部的文化规范与其内部的语言规范对翻译活动的影响必须通过译者的中介作用才能具体体现在译文中。但文化转向后的翻译研究主要侧重于外部系统规范因素,在彰显译者主体地位的同时,译者主体性发挥有受其决定论影响的倾向。本文以布迪厄的文化社会学为视角,从译者惯习和场域出发,具体阐述文学翻译系统规范与译者主体性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全新视角,探讨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介入,揭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其与翻译主体生态环境和翻译无机环境中各因素的矛盾,要对整个翻译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作出选择和努力。译者主体性介入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有限度的。  相似文献   

4.
邓艳 《长沙大学学报》2010,24(1):118-120
朱生豪和梁实秋是我国著名的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大家,他们在翻译莎士比亚戏剧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受制于原文本和译者的前理解,同时,作为译者,他们又可以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动性,根据自己的翻译目的决定自己的策略。可见,译者主体性是译者主体受动性和主体能动性的统一。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充分肯定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地位,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邓睿  王忠霞 《科技信息》2009,(24):I0136-I0137
以原著中心论和语言转换观为核心的传统翻译观轻视甚至是忽略了翻译主体和主体性,然而译者的主体性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当代翻译观倡导对译者的研究不能单纯地从语言层面来评价其译作的优劣,而应从文学、文化多维度地予以评介。本文拟从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的表现,分析辜鸿铭在其诗歌译作《赠卫八处士》中归化策略的选择。笔者认为,辜氏在译作中充分发挥了译者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主动选取归化策略,实现了翻译中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6.
译者主体性主要表现在文化因素的影响、译者的价值观和对目的语的把握能力上。儿童文学的翻译受译者主体性的直接影响,这表现在译者接受原著和审美再创作的过程中。赵元任先生选择翻译《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于对作品的偏好,这体现了译者对文本的偏好影响其对译本的选择。在翻译过程中,赵元任充分发挥了其主体创造性,再现了原文中诗歌、文字游戏等的语言美、形式美,体现了译者主体性对翻译原则以及翻译策略选择的主导。儿童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发挥,其最终目的是要更好地再现原作中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从英汉的语言对比方面来谈译者的主体性。通过对译者身份的回顾,肯定了译者的主体性,并通过英汉语言中主语与主题、形合与意合、树状与竹状、静态与动态的不同分别阐述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翻译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是翻译研究的热门话题和理论界关注的重点之一.否认译者是唯一的主体性要素,翻译主体研究是一个包括作者、译者和读者甚至还包括出版者、赞助人等在内的复杂群体主体系统.主体间性则主要从理论上解决了作者、译者与读者之间的主体间性关系以及各自主体性的表现,它不仅体现在译者主体与作者主体的关系上,而且体现在译者主体与读者主体的关系上.中国历史上东汉末年至隋唐的佛经翻译作者主要为印度佛经编纂者,译者包括两部分:从西方来中国的僧侣及西行求法求经的中国僧侣,读者则不仅包括当时以皇室为首的统治阶级,也包括作为被统治阶级的劳苦大众.本文将从翻译研究的主体间性出发,着重分析当时各翻译主体间的深层关系.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翻译主体研究大都集中于译者主体这一现状,本文提出了读者主体性问题并从读者对译者在翻译文本选择和翻译策略运用的制约以及读者对译文文本主观能动的解读等方面来探讨了读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其表现,以期拓展和深化翻译主体研究。  相似文献   

10.
解构主义解放了译者,确立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译者的任务、译者作为读者和作者的双重身份以及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体现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能动作用。从解构主义的视角来分析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期通过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和对解构主义的认识,客观、积极地指引翻译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图集的统一协调,对图集质量有很大影响。本文是作者在编制北京市农业区划地图集的实践基础上,根据地图信息传输论的观点,对农业区划地图集的统一协调的内容及方法进行了探讨。试图总结编制这类图集的统一协调模式,以供读者编图时参考。  相似文献   

12.
许多科学家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都预言,真空是未来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十七世纪的伽利略时代人们曾讨论过"真空"是否存在的问题.当时的学术界分成两派,一派以帕斯卡为代表,认为真空存在,另一派以笛卡尔为代表,认为真空不存在,最后实验证明"真空存在派"正确.现代研究表明,真空并非一无所有,这样就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排除了真空物质后的空间",即"真空的真空"是否存在.本文探讨了与"真真空"有关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观测实验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最终解答"真真空"的存在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国家法的抽象正义观与民间法的情理正义观,认为西方国家法的抽象正义观与东方民间法的情理正义观存在实质的不同,原因在于思维方式、超验与经验传统、政治结构的差别。在现代法治理念下,传统民间法所代表的正义观将向混合正义观转型,西方法治所代表的国家法抽象正义观是其骨架。  相似文献   

14.
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与不同文明时期相适应的人-自观念。从"天人合一"到"人定胜天"再到"和谐共生",这是人-自观念演进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过程,它们都是时代的产物,都包含着不同程度的合理的因素,我们必须对它们进行具体的辩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对于行政许可违法的法律责任问题,人们往往是从行政许可实施违法的角度进行研究,而对于设定违法及其责任追究的探讨却相对薄弱。然而。行政许可设定一旦违法,其对相对人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将会更大,因此,对许可设定的违法及其责任问题进行研究,以避免违法行政行为的发生,促进政府依法行政,不仅必要而且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曲面“侧”是一个重要而难以理解的概念,本文对曲面“侧”概念的讲授方法进行了探讨,给出了曲面“侧”概念的“参照物”理解法,通过实践证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老年人生活空间移动性影响要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人生活空间移动性是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动生活状态的重要表征。在梳理老年人生活空间移动性相关概念、测度方法基础上,分析了物质环境要素和非物质环境要素对老年人生活空间移动性的影响;提炼出有效支持老年人生活空间移动性的中观环境规划、微观环境设计和政策文化扶助层面的策略;指出了老年人生活空间移动性的研究建议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给出了一维非自治时滞系统点态退化的一个例子,拓宽了该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现行力学教材和普通物理教材大都把动量守恒定律和动量矩守恒定律视为质点组动量定理和动量矩定理的推论,忽视了守恒星的本质意义,是不正确的.本文绘出正确表述.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