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一)环境教育的内涵 环境教育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有效参与能力、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与技能、培养环境保护人才为任务,以教育为手段而展开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2.
环境保护美化与环境审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求得环境与发展的协调,是人类至关重要的课题,环境保护是全人类共同的任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人们不但要求有很好的物质文化条件,而且要求生活在美的环境之中,而环境美化应以物质文明为基础,以精神文明为灵魂。保护环境、美化环境,就需要进行环境教育和审美教育,将科学技术和审美艺术很好地结合起来,适应和引导人们的生理、心理和意识向更高的境界发展。  相似文献   

3.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境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诸多方面。因此,在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为目标的社会创作活动中,人必须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大自然合作,并密切围绕"人——自然——环境"进行社会创作活动,才能使两者共同繁荣,才能为人类营造出全新的生存环境。而人类的造物活动不仅是一种技术,还是一种文化,创作不是单一存在的个体。人类造物活动的最终作品应该与环境相结合,而不是控制和支配环境。本文就此运用了大量室内外空间设计、产品设计的实例,论证了人类造物活动与周围环境相融共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环境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有效手段。高等院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开设环境教育课程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资源、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树立环境价值观,增强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感,共创美丽中国。本文以呼伦贝尔学院为例,调查大学生的环境意识状况,分析环境教育的现状与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为高校环境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试论当今的环境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教育是一门以培养人的环境意识,从事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技能为宗旨的综合性的新兴学科。它是一件关系到人类的生死存亡的大事。本文论述了环境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环境教育的任务、内容、特点以及当今世界和我国,特别是我省环境教育的状况。  相似文献   

6.
生态环境恶化,使人类面临生存和发展危机。本文以地区环境为例,试图讨论景观地球化学在环境工作中的应用。它从人类活动与环境质量变化的关系出发,运用地球化学方法,研究环境中的地球化学景观系列,进行景观地球化学区划,揭示环境质量变化的规律,为环境质量评价、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科技的进步及经济的发展提供人类物质生活环境,然而全球人口的剧增、掠夺式发展,严重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促成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及环保意识的兴起。环境保护就成为人类亟待加强的工作,而环境保护工作的成功与否,在技术上决定于环保科技发展于环境管理,然而在过程中,则需要环境伦理教育工作与之配合。  相似文献   

8.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我国环境会计建立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所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已日益严峻。为更好地贯彻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本国策,社会各界都在寻求保护和治理环境的方法。会计行业也要积极投身于环境保护活动,积极探索如何建立和完善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环境会计。  相似文献   

9.
环境教育的实质是对人类进行生存方式教育,它具有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和社会性,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区域性,教育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教育任务的艰巨性和长远怀等特点,它的基本内容可包括:(1)人类与环境关系教育。(2)环境问题的实质及其发生、发展历史教育。(3)环境,经济及社会发展关系教育。(4)环境对策教育。(5)环境人格与环境国格教育。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环境意识、习惯形成与培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彩霞 《科技信息》2007,(17):35-35,12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当前,环境保护已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学校作为教育的基地,更应认识和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对青少年一代的环境教育。在培养青少年环境意识、形成环保习惯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学校为主阵地,把学科教学,德育教育与环境教育有机地结合,把创建绿色学校,共建和谐家园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新的切入点,从而形成了对学生全方位的教育。  相似文献   

11.
城市环境治理是各级管理者依据国家和当地的环境政策、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和教育等各种手段,调控人类生产生活行为,协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限制人类损害城市环境质量的活动的有关行为的总称。城市环境治理模式是管理城市的方式方法与规制。城市环境治理模式主要包括政府直控型环境治理模式、市场化治理模式和自愿性环境治理模式等几大类。  相似文献   

12.
杨汉奎 《贵州科学》1991,9(2):123-129,135
人类与环境之间的能量传递、物质交换,是以地球表层为依托、以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智能圈相互耦合。组成了一个极为庞杂而又巨大的,以人类生态为核心的耗散结构体系。该体系包括众多系统和子系统、多层次、多功能、因时空而变。体系的结构间是一种开放的、非平衡又能自调的耦合关联。文中讨论了人类生态体系的主要特征、环境对人类的适生度、环境承载容量与弹性。还讨论了人地之间两大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资源—开发—消费”的金字塔消耗链与反馈、熵dS,三种耦合模式、决策与响应系统,只有人类与环境的协调耦合模式,才能建立起良性的人类生态总体系。  相似文献   

13.
环境保护是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保护人类的生存与健康。然而在进行公路建设中工程开工前期、施工期和营运期各个阶段对沿线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环保措施,以减少公路工程给自然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4.
杨如茂 《科技知识动漫》2007,(11X):40-40,27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遭受了重大的破坏,环境保护问题已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重视,早在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比利斯召开的联合国环境教育大会上,对生态、环境教育就提出了三项目标:(1)促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关心到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经济、政治和生态的相互依存关系;(2)使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保护和改善环境所需要的知识、价值标准、观点、义务和技能;(3)在怎样对待环境问题上,创造出新的行为典范。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中强调指出:“宣传教育部门应把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列入计划……中、小学及幼儿园教育应结合有关教育内容,普及环境保护知识。”故笔者认为如何进行“绿色化学”教育,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责任重于泰山,下面结合教学实践略谈拙见。  相似文献   

15.
论环境科学理论作为环境教育的理论原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在探索解决环境问题方法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教育是一种有效途径,并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环境教育学.本文从对环境与环境问题的新近认识、环境系统的结构特征与功能及人类环境行为效应,分析环境教育产生的理论基础.环境科学理论与教育科学理论一样,作为环境教育诞生和发展的理论原点,促进着环境教育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环境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有效手段。高等院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开设环境教育课程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资源、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树立环境价值观,增强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感,共创美丽中国。本文以呼伦贝尔学院为例,调查大学生的环境意识状况,分析环境教育的现状与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为高校环境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生态型旅游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以石林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针对生态型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以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和原则,以生态旅游环境系统为研究对象,以地理学的核心理论——人地关系为主线,通过分析生态型旅游开发与环境变化的关系,深入研究旅游环境系统与旅游开发活动的相互作用机理,从理论上概括了生态型旅游开发中环境保护的种种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借鉴中外学者关于旅游景点环境发展演变的理论研究成果,提出了以环境污染、生态环境变化、生态系统稳定性三个方面为核心的生态旅游环境变化评价指标体系,最后以石林风景区为例开展实证评价分析,并提出基于旅游环境质量的全面管理与保护目标的发展协调解决方案,使旅游得以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绿色概念的角度,详实而深入地阐释了环境艺术设计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强调绿色设计的重要性.在不影响设计对象正常使用功能的前提下,着重突出了"生态意识"和"以环境保护为本"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绿色概念的角度,详实而深入地阐释了环境艺术设计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强调绿色设计的重要性.在不影响设计对象正常使用功能的前提下,着重突出了"生态意识"和"以环境保护为本"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20.
试论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以中国城市为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依据,指出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涉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自然 环境保护,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协调发展关系。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城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和前提条件,是国民经济持结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