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9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游览洞穴的开发与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洞穴术语,世界与我国游览洞穴研究现状。对于游览洞的开发,首要的是洞穴景观资源的研究、评价;再则是洞穴环境研究及评价;第三是洞穴的稳定性、安全性和人行为的环境影响评价。这些迄今尚无规范可循。本文还提出保护洞穴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对我国山地环境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地包括海拔>500m的山区、高原及>500m的丘陵,是陆上的“岛屿”,有一定的高程、起伏度和切割度。山地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生衍的一种重要环境,在人口膨胀对自然资源需求日益增加的今天,开发山区是不可避免的行为。我国是个多山之国,山地丘陵的面积约650万Km~2,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67.7%,有45%的人口居住在山区。山区属“老、少、边、穷”区,研究和开发它,对四化建设具有战略意义,这是一项重大研究任务和系统工程。它不只是研究自然,也不是只研究社会,而是研究两者“耦合”运动的地理环境巨系统,寻求对人口、资源、能源、环境等问题的对策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李坡  杨汉奎 《贵州科学》1994,12(3):12-20
喀斯特地区的环境容量低,工业发展对其影响较为强烈,而且不易治理,本文以水城盆地为例,着重讨论了工业发展对土壤。水体(包括地表水及地下水)以及塌陷等产生的影响,其结果表明:随着水城盆地近三十年来的工业发展,其上壤、水体及塌陷均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环境产生了较大的变异。  相似文献   
4.
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研究猫跳河流域开发的环境产应基础上,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一经济-环境三元耦合的协调度表示方法。其实质是人地巨系统各层次,各子系统 及其内部和整体在不同空间的稳态发展,即在自组织临界状态内的进化。  相似文献   
5.
在“群峰壁立,千嶂叠翠”的云南路南石林的附近,巴江峡谷上有一座奇特的桥。该桥高约40米,桥面宽近30米,长达150米,桥拱厚10余米。通往蘑菇林石林的公路就由此桥上而过。  相似文献   
6.
喀斯特可作为一种特殊的区域环境来进行研讨。我国有两大地质环境区域:黄土及喀斯特。喀斯特地区人民贫困是最大的环境问题。本文对喀斯特环境学提出一个研究的纲要,包括这个新兴学科所应研究内容的各个方面,并涉及较多新颖概念。  相似文献   
7.
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境内的黄果树瀑布,在世界上颇享盛名.它那独具一格的岩溶地貌,丰姿多彩的自然景色,浓郁的科学信息,使之成为世界著名的瀑布.名称的由来黄果树瀑布座落在北盘江支流打帮河上源的白水河上.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亚热带气候.打帮河穿行的地区石灰岩地形广布,河水从丛峰叠岭上,倾跌到深深峡谷中,共有20余座瀑布和跌水,形成了"九  相似文献   
8.
杨汉奎 《贵州科学》1991,9(2):123-129,135
人类与环境之间的能量传递、物质交换,是以地球表层为依托、以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智能圈相互耦合。组成了一个极为庞杂而又巨大的,以人类生态为核心的耗散结构体系。该体系包括众多系统和子系统、多层次、多功能、因时空而变。体系的结构间是一种开放的、非平衡又能自调的耦合关联。文中讨论了人类生态体系的主要特征、环境对人类的适生度、环境承载容量与弹性。还讨论了人地之间两大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资源—开发—消费”的金字塔消耗链与反馈、熵dS,三种耦合模式、决策与响应系统,只有人类与环境的协调耦合模式,才能建立起良性的人类生态总体系。  相似文献   
9.
脆弱的喀斯特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喀斯特是一种特殊的自然环境。它有地表及地下两层空间,即是双层四维的动态系统。物质,特别是生命元素绝大多数被贮集在无机物中,并以自然过程为其主要循环途径。土壤的缺乏,营养元素由贮藏库向活性库转化的量少,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低,食物链中的能流值低,环境承载容量小。人口猛增,滥用资源,使喀斯特环境严重恶化,濒于崩溃,必须拯救这种生境,使人一喀斯特环境和谐发展,良性演替。首先喀斯特环境的承载容量小。作为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环境资源,表现在水、土、空气。喀斯特地区的贵州高原,土地资源质量较低,耕地贫缺,成土速度极缓慢,土壤侵蚀严重,地力下降。水资源分布极不均一,地表大多呈“喀斯特干旱”。两者严重束缚农业生产,即提供的食物较少,养活的人口有限。第二是物质循环和能流较弱,植物生长量偏低。人为加快它们转化和传递,往往易顾此失彼,破坏生态系平衡,难以恢复与重建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第三是“人与喀斯特环境”系统。自然环境的缩小,人工环境的扩展,两者交织形成一种混合环境,在喀斯特区内形成“人与喀斯特环境”系统。人口猛增、工业化的某种不当,城市不断扩大,滥用资源,引起该系统的混沌(恶化)。近200年来的贵州人口增加21倍。近几十年来森林覆盖率从1949年的30%下降到1984年的12.6%。人口俱增破坏森林、引起水土流失,产生岩漠化,直接经济损失将以万元为单位计算,局部已失去生存条件。人为活动不当的结果造成生境恶化。表现在土壤侵蚀、自然灾害频度强度增大、工业化城市化过度、喀斯特水易污染难治理的方面。喀斯特环境较非喀斯特环境更加脆弱。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