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藏族民间舞蹈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娱乐、崇拜和祭祀,舞蹈如同体育具有娱人和自娱的性质。藏族舞蹈是反映藏民族的审美意识、体育意识的一种本能的表现。从西藏各地发现的岩画、寺院壁画和史料中记载的舞蹈,证实了吐蕃从史前期到清朝时期的舞蹈活动是民族传统体育产生的源头。  相似文献   

2.
刘忠华 《科技信息》2010,(5):217-218
舞蹈“长于抒情,拙于叙事”在艺术界里已经是被公认的舞蹈基本表现特性了,于是,在舞蹈的评论中,舞蹈的“情”被众多文章记载,而舞蹈的“事”却少人问津。但是,众观舞蹈的历史发展长河,舞蹈的叙事依然独树一帜,傲立群雄。  相似文献   

3.
建瓯挑幡是一种有300多年历史的民间艺术形式。本文从挑幡的艺术本体出发,结合其历史演变及发展讨论其舞蹈特征及其民俗性等,以此来对其做出比较明确的艺术定位。结果表明,建瓯挑幡不是杂技或体育,而是具有完整舞蹈艺术特性的舞台舞蹈艺术;它具有民俗性,是一种民俗舞蹈,属于民俗化了的舞蹈形式。  相似文献   

4.
潍坊区域现存官修明清民国府县方志有52种,其中有17种详细记载了明清时期潍坊各县文庙祭祀的舞乐生额、祭祀程式、颂降器制、释奠乐章及祭祀乐谱等。从方志记载来看,因文庙祭祀舞乐声容难定于一,是以明清时期潍坊区域诸县文庙祭祀舞乐活动,既遵循着朝廷统一的雅乐规制,又有地方性的俗乐特色羼入其中,且时为凋敝乃至中断。  相似文献   

5.
夜郎王族的历史演变系列是濮→夜郎王族→僚→仡佬。夜郎并不具备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政权,其国都应在今兴仁境内。夜郎的历史较简略,从战国到前25年,以汉武帝时期为历史的界碑,但其社会性质基本未变。而夜郎文化是指夜郎人到西汉末期为止所独立创造的文化,其因素比较原始,如文献记载中的竹王传说、巫鬼禁忌等,以及考古资料中留下的一些依稀痕迹,这显示了夜郎人在2000多年前播撒文明火种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6.
夜郎王族的历史演变系列是濮→夜郎王族→僚→仡佬。夜郎并不具备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政权,其国都应在今兴仁境内。夜郎的历史较简略,从战国到前25年,以汉武帝时期为历史的界碑,但其社会性质基本未变。而夜郎文化是指夜郎人到西汉末期为止所独立创造的文化,其因素比较原始,如文献记载中的竹王传说、巫鬼禁忌等,以及考古资料中留下的一些依稀痕迹,这显示了夜郎人在2000多年前播撒文明火种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7.
陕西民间社火远古时期是人们祭祀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的活动。后来人们赋予了它更为丰富的内容,在此过程中把戏剧情节、神话故事及生活中的人物、音乐、舞蹈融于社火表演。本文通过调查研究,介绍了陕西社火概况、内容形式,并结合走访调研对其当代意义、功能及其保护与传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有关古宣州窑的文献记载及古宣州境内已发现的瓷窑遗址的分析,认为宣州窑为五代北宋时期窑址,明代《宁国府志》中记载生产"官瓶"的窑场和芜湖县东门渡的"宣州官窑"都是曾为官府生产粗糙酒器的地方窑场,与文献记载中生产颇为精美瓷器的宣州窑具有不同的性质.而繁昌窑可能就是文献中记载的宣州窑.  相似文献   

9.
土家族民间舞蹈是土家族文化的一种表述形式,在文化人类学视野中,它是一种文化象征。在早期,土家族舞蹈形象以祭祀形式存在,同时也表现出土家族民俗文化的具体形态,成为人们表达与宣泄情感的最佳载体。在土家族舞蹈的形象中,我们发现它反映了土家族发生、发展、生活、繁衍的历史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其文化形态也体现了土家族舞蹈艺术传承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图腾是原始人类区别于其他部落的根本标志,也是一个民族的宗教起源。土家族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经了蛇图腾崇拜和虎图腾崇拜两个时期。蛇图腾向虎图腾崇拜的转换,演绎出许多神化传说、巫术、祭祀、诗歌舞蹈、工艺美术等等,并由此而形成了独具土家族民族特色的原始艺术,图腾崇拜所表现的灵魂观念、思维方式、宗教意识、民族心理趋向等,却体现出了土家族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为死者超度亡灵的宗教祭祀舞蹈"九莲灯"舞,流行于福建莆仙地区,是集宗教、礼仪、艺术为一体的民间祭祀舞蹈。舞蹈的产生、演变和发展与"三一教"的祭祀风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形成舞蹈独特的舞蹈形态特征和古朴典雅的艺术风格,是民间宗教文化艺术的体现。研究"九莲灯"将对其传承与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汉末名士管宁渡海客居辽东的故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献中多有记载,而每种文献记载在文字上又稍有出入。这不仅是一个文本字句的异同问题,实则折射出中古时代士人阶层在天人关系和道德观上的变迁,即由先秦儒家福善祸淫的天道观演变为南北朝时期因果报应、悔过灭罪的佛教世界观,这一变迁轨迹体现了印度佛学与中国本土文化逐渐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下游河道的走向,历来是史家争议之焦点。但史家关于三代前下游河道的研究却少之又少.所以本文从记载黄河下游河道的古今文献、考古资料等,勾勒出历史时期黄河下游的河道应在今日山东地区。  相似文献   

14.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祭祀舞蹈。从摆手舞的产生、发展、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看,其所表现出的民间祭祀功能十分突出。本文即是运用艺术发生学的理论探讨土家族摆手舞的祭祀功能。  相似文献   

15.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这样的政治文化背景下,正祀中的泰山祭祀产生了新的变化。从泰山所在地来看,除曹魏、北齐之外,泰山常规祭祀难以维系。而非常规的皇帝亲临祭祀、遣使致祭、祈祷雨晴等临时祭祀,不绝如缕。从非泰山所在地来看,随政权所在地而多处并存,或随首都转移而连动,成为这一时期泰山祭祀的突出特点,且制度建设相对较为完备。这一时期的不同政权几乎都努力争取并保持泰山的祭祀权力,以表明自己的正统性与合法性。这样,无疑为国家走向统一提供了一个共同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中国、越南的壮族、布依族、侬岱族等台语支民族广泛使用经汉字改造的记录本民族语言的方块字,经研究,这一文字系统有一定的区域性,麽公是此类文献的主要著作者,而麽公起先主要是为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服务,与土司政权关系密切,主操祭祀活动,后来也逐步服务于普通百姓。  相似文献   

17.
《水经注》中对土家族地区的历史水文地理有不少记载,其中对沅水,漕水,夷水,延江水,江水水系的水文地理的记载存在一些问题。利用相关的文献则可予以补正。  相似文献   

18.
在有关成都历史的文献记载中,“海眼”的传说一直颇引人注目,曾多次出现在诗词、笔记小说等各种文学作品中。文章对从这些文献中所出现的“海眼”之传说作了整理和辨析:并通过文献描述,推断传说中的“海眼”,可能来自于废弃之井盐。而“海眼”之所以会形成不可触碰,否则会使成都陆沉传说,则是因为史前成都平原的地理情况有着对蜀民心理的长期影响。  相似文献   

19.
道茹娜 《科技信息》2010,(21):I0409-I0410
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舞蹈艺术,都要求它们的舞者立足在与其相适应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的积淀上。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舞者,必须建立起属于这个时代、属于自身的舞蹈立足点。本文从舞蹈的本体着手,借助于一系列与舞蹈相关的研究成果,从舞蹈之本(身体)、舞蹈之源(心理)、舞蹈之魂(精神、信念、思想、意识)三个方面,探讨了舞者立足点的建立以及其重要的意义。真正作到了身心并重,改变了以往单从身体技术或者思想意识探讨的不足和片面。对于新世纪的中国舞者而言,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周礼》、《国语》记载宰夫为周代天子属官,至于诸侯和卿大夫是否设宰夫为属吏,文献罕有记载,只有《仪礼》留下一些资料。据《仪礼》可知,诸侯、卿大夫亦有宰夫,其职责主要是在燕礼上代君为主人,掌百官府之征令,掌宾客人饮食荐羞与献膳,主收藏,为主人赞礼,掌邦之吊事,尸祭受主人之啬忝,以及掌祭祀之荐羞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