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反应H2^++H2→H4^+制备并存贮H4^+,存贮时间长达0.1s量级,长于以前观测到的μs量级的稳定时间,处于基态的H2^+,H2有进行上述反应,强磁场可能有助于该反应。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一种口径为φ16cm的宽束离子源的设计.该源采用了多极场型放电室,结构紧凑合理,便于清洁维修以及更换离子引出系统.使用二栅引出系统时,可获得50~1500eV的离子束.距源10cm处,500eV的氩离子束的束流密度可达0.95mA/cm2,且±8%均匀性的均匀区域达φ14cm.  相似文献   

3.
多功能宽离子束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多功能宽离子束形成的物理过程,给出了均匀束、会聚束及球状发散束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并列举了实例和测试方法.其中球状发散束则为首次提出的.这些宽离子束均已应用于离子束直接淀积、离子束溅射淀积及离子束辅助镀膜技术等薄膜工艺,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陶瓷材料的表面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表面条件.例如:陶瓷的表面微裂纹影响着机械强度,而磁学及电学性能则对其表面结构及化学成份非常敏感.近年来离子注入法已经开辟了研制现代材料的新途径,并被广泛应用于金属、半导体及部分聚合物材料中.对于陶瓷材料,目前大多数有关这方面的研究集中于改善陶瓷表面的机械性能,很少有论文涉及其表面电性能的改善.本文介绍了一种改善ZrO2陶瓷表面导电性能的新方法.ZrO2陶瓷是绝缘体,常温下其电阻率大于1012Ωcm.通过不同剂量的离子注入可以使得样品表层产生不同程度的电性能变化.试验表明,当采用2×1017Fe/cm2注入,并在950℃下真空退火30分钟,ZrO2的表面电阻率将下降十余个数量级,从而大幅度提高了样品的导电性.文中还通过应 用X射线衍射及光电子能谱技术,分别对注入元素的化学结合状态及表面注入层的结晶相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讨论.从XPS测试发现,注入离子在ZrO2表层中以Fe2+、Fe3+及Fe0三种形式的状态存在;X射线衍射数据表明,注入层中除ZrO2主晶相外,还存在少量的FeZrO3等晶相.文章的最后部分讨论了离子注入样品的导电机制.  相似文献   

5.
Hn^+离子的产生和鉴别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作者从高频离子源产生的离子束中,分析证实存在H4^+和H5^+的团族离子,对1.8MeV的H4^+和H5^+信号的能谱测量表明,它们极容易分解成H4^+,H3^+,H2^+(H2)和H^+(H)等产物,并从实验事实出发,对H4^+和H5^+的形成和分解反应作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6.
以D-113阳离子交换树脂分离富集-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分析微量金属离子Cu2 ,Co2 .Ni2 .试验考察了溶液酸度对各金属离子的吸附率和洗脱率的影响,选择pH 6.5为试验条件.在pH 6.5的情况下,每克D-113阳离子交换树脂对Cu2 ,Co2 ,Ni2 离子的静态吸附容量分别为7.0×10-3,8.0×10-3,13.0×10-3g.对Cu2 ,Co2 ,Ni2 离子的检出限分别为6.41×10-6,2.38×10-6,1.20×10-6 mol·L-1,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12%,1.62%,0.64%.用该法测定标准土壤试样,测定值与标准值相吻合,分析实际水样中的Cu2 ,Co2 ,Ni2 ,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7.
亚铁氰化钾水溶液和[NiLn]~(2+)(L=H_2dmg和tetren分别表示丁二酮肟和四乙烯五胺)溶液反应得到比较稳定的红棕色晶体。经元素分析、UV-Vis光谱和红外光谱的测试,证明它们是氰桥配合物[Ni(Ⅱ)Ln-NC-Fe(Ⅱ)(CN)_4-CN-Ni(Ⅱ)Ln]。  相似文献   

8.
用C语言编制程序对钛离子注入芸豆子叶的离子浓度随注入深度变化的实验曲线进行数学拟合,找到描述该实验曲线的数学函数,并调试出函数的有关参数值,由该函数可以计算出注入到子叶某一深度层面上单位体积内的离子数平均值。  相似文献   

9.
大气降水酸碱性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气降水的酸碱性通常认为是受大气中的SO4 2 -和NOX-浓度大小控制的 ,大气降水的pH值与这些物质的浓度大小无明显关系 ,并且与降水的物质组成 (阴阳离子 )也无明显关系 ,但是却随大气中TSP浓度的变化而发生明显且有规律的变化。大气中的TSP值不仅可以用来表示大气环境的污染程度 ,而且还可以用来反映大气降水的酸碱程度、解释大气降水酸碱性成因以及提前预测大气降水的酸碱程度。  相似文献   

10.
采用箍缩反射离子二极管,使阴极发射的电子多次穿过阳极膜并向轴线箍缩,增加了它在二极管中的平均渡越时间,从而提高了离子流产生效率。根据顺位流模型。设计了200kV强流脉冲离子束加速器的箍缩反射离子二极管,得到了峰值为1.6kA,脉宽约20ns的离子束流。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离子色谱法测定了ZnSO_4溶液中的Cl~-.用阳离子交换树脂消除Zn~(2+)的干扰,Cl~-的回收率为98.0—105.5%.  相似文献   

12.
以浮选过程中存在各种离子平衡为基础,从理论上推算出浮选Cu~(2+)稀溶液的最佳pH范围,并为浮选实验所证实。将C_(12)H_(25)SO_4Na(NaLS)与Cu(LS)_2作为理想的表面活性剂混合物,通过表面张力测定,算得离子对平衡常数K与Cu(LS)_2的表面过剩摩尔分数X_(Cu(?)LS_z)~3的值分别为1.77×10~3与0.917。在pH=5.6条件下,以铜萃取剂加在溶剂中的溶剂浮选,比离子浮选和溶剂萃取具有更佳的分离效率,其效率可达91.6%。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一些研究高分子固体电解质的最新思路和方法,也介绍了笔者新研制的一类有机高分子快离子导体,并对其前景和应用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不同水平分辨率海洋模式的模拟结果及其与观测资料的对比,研究了水平分辨率对大洋环流模式模拟性能的影响。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制的第三代大洋环流模式(L30T63 OGCM)的基础上,提高该模式的水平分辨率,建立了2个版本的全球大洋环流模式。其一,纬向和经向水平分辨率分别为1.5°和1°的全球大洋环流模式(OGCM1);其二,经向水平分辨率为变网格的全球大洋环流模式(OGCM2),其纬向水平分辨率仍为1.5°。分别对L30T63 OGCM和建立的2个版本的大洋环流模式从静止积分100 a。采用相同的动力框架、物理过程、南北边界条件、初始条件以及强迫场对比分析L30T63 OGCM、OGCM1和OGCM2第100年的积分结果。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模式水平分辨率的提高,模式计算的整体动能和位能随之增大,模式对上层大洋环流特别是热带上层大洋环流的模拟有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我们研制了用于薄膜工艺的宽束离子源.该源能提供20~3000cV,束流强度最大达100mA 的宽离子束,可根据不同工艺要求,产生均匀束、会聚束及球状发散束等不同束形,并按不同的引出束能量,采用三栅、双栅或单栅引出系统.其最大气耗量为1.2Pa·m~3/s,放电室工作气压1.33×10~(-2)Pa(10~(-4)Torr 量级),可用 N_2、O_2、Ar 及 CH_4等工质工作.它已在离子束溅射镀膜、离子束直接淀积成膜及离子束辅助镀膜工艺得到了应用.证明其性能良好,稳定可靠.本文论述源的工作原理、结构、工作特性及多功能引出系统,并讨论了放电稳定性及薄膜工艺对离子源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采用静态吸附试验方法——聚丙烯腈基羧酸型阳离子交换纤维对水溶液中的铜离子(Cu2+)进行吸附.研究溶液浓度、pH值、温度等因素对吸附量的影响,对吸附动力学和再生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离子交换纤维对Cu2+吸附20 min就达到吸附平衡,吸附量受溶液浓度和溶液pH值影响较大,浓度越高平衡吸附量越大,pH值接近6时吸附量高,并且吸附量受温度的影响较小.纤维对Cu2+的静态吸附量达到2.1 mmol/g,在吸附前后变化不大,性质稳定,可以循环使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综述离子色谱分析试样中存在高浓度基体离子对其它微量组分测定的影响及消除方法。  相似文献   

18.
采用双柱低压离子色谱分离,电导检测了三苯基膦样品中的痕量氯离子,以Na2CO3作淋洗液,流动注射进样,优化色谱分离条件,并测定了该法的精密度,线性范围及回收率。  相似文献   

19.
氦原子基态解析波函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二元泛函变分的方法,求出氦原子基态能量和波函数.该方法比一元泛函变分法得到的结果更接近实验值.计算结果与实验值之差,比用传统方法缩小了15%.  相似文献   

20.
用Penning离子阱经碰撞反应H ,H 2/H,H2产生稳定的H n(n=3,4,5,6).高分辨离子谱中除了H ,H 2,H 3和H 5之外,还探测到H 4,H 6.根据Wright和Borkman预言n=4,6的偶数氢团簇离子与对应的n=5,7的奇数离子具有可比较的结合能,由该实验结果可以推断,n=4,6与n=5,7的离子在反应动力学方面具有相近的性质,都能够经碰撞合成反应获得.还分析了H 4,H 6的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