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和田河流域生态脆弱性成因辨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献资料和野外考察,认为和田河流域的脆弱生态环境是长期的自然作用过程及人类活动干预下形成的。自然地理要素有脆弱性的一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了生态环境退化的进程。和田河流域脆弱生态环境是水、植被环境恶化导致的生态平衡失调形成的。总体表现为以荒漠化为主体的环境问题日益加剧,并通过土地沙漠化、土壤盐渍化、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干旱、风沙、盐碱、洪灾等表现出来。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和田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属中等脆弱。  相似文献   

2.
基于福州市主城区2000-2014年土地覆盖数据,采用VSD模型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通过暴露度-敏感性-适应潜力获取生态脆弱性,探讨土地覆盖变化与城市生态脆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土地覆盖类型的生态脆弱性水平差异显著,林地以微度和轻度脆弱为主,耕地主要表现为轻度和中度,且整体呈上升趋势,建设用地以中度、中强度和强度为主,区域差异明显且脆弱性水平逐期向强度脆弱转化,未利用地以中强度和强度为主;林地和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造成的生态脆弱性变化最为显著,生态脆弱性程度加深,且盆地地区比山地丘陵地区变化更为明显,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转化为林地、未利用地转化为耕地,其生态脆弱性降低;研究区土地覆盖变化程度增强,且整体上造成城市生态脆弱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基于研究区2000年和2016年遥感数据,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结合生态环境特征,选取斑块数、斑块密度、分维数倒数、植被覆盖度指数和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构建景观脆弱度及土地生态脆弱度模型,对胶州湾海岸带区域生态脆弱度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近16年间,研究区整体以一级、二级脆弱区为主,其中,生态脆弱度减少趋势的比例为17.52%,37.48%的样本区土地利用生态脆弱度指数增大,土地生态脆弱性增强.各地类整体平均土地生态脆弱度排序为:其他用地耕地林地建设用地水域,其他用地、耕地、林地系统稳定性及抗干扰能力弱.土地生态脆弱性的分布总体呈东北、西南部重,外延逐渐减轻,各级脆弱性之间的转化呈现出明显差异及空间分异性特征.黄岛区区域一级、三级脆弱区面积变化较大,一级、二级脆弱区所占比例减少,胶州市区域二级脆弱区变化最大,一级、二级脆弱区成为主体,市中区区域较其他区域变动程度低,城阳区区域五级脆弱区较其他区域增加明显.人口、政策及社会经济发展是导致生态脆弱区时空变化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基于GIS的鄱阳湖流域生态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方红壤地区是我国典型的生念脆弱区.生态退化成为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分析鄱阳湖流域生态脆弱性成因的基础上,建立了鄱阳湖流域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权重,继而评价了鄱阳湖流域的生态脆弱性.研究表明鄱阳湖流域严重脆弱区、比较脆弱区、一般脆弱区和轻微脆弱区的面积分别为18.96%、29.03%、28.79%和23.23%;研究还揭示了流域自然环境条件是导致生态脆弱性的基础,而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加剧了其脆弱性.研究结果可为流域生态脆弱区的恢复重建及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郭冰玉 《甘肃科技》2003,19(10):3-5
甘肃省是我国沙漠戈壁及沙漠化土地分布大省,沙漠化发展活跃,风沙危害严重。在生态脆弱的干旱地区,实施生态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具有重大意义。据此分析甘肃省荒漠化防治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
南方红壤地区是我国典型的生念脆弱区.生态退化成为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分析鄱阳湖流域生态脆弱性成因的基础上,建立了鄱阳湖流域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权重,继而评价了鄱阳湖流域的生态脆弱性.研究表明鄱阳湖流域严重脆弱区、比较脆弱区、一般脆弱区和轻微脆弱区的面积分别为18.96%、29....  相似文献   

7.
选择位于毛乌素沙地腹地的乌审旗作为研究区,基于1960年代,1978,1988,2000和2008年土地覆被数据,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通过建立"敏感性-弹性-压力"生态脆弱性评价模型,对研究区近半个世纪的草地生态脆弱性进行动态评价。结果表明:乌审旗草地生态系统大部分属于中、低度脆弱区。50年间,草地生态脆弱性经历了...  相似文献   

8.
中国典型生态脆弱带与贫困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中国典型生态脆弱带与贫困的关系.根据生态脆弱性与贫困因子的相关性建立数学模型,通过统计分析和比较,得出生态脆弱带与贫困县分布、土地面积和人口3个因子的关系式.从而揭示了反映生态脆弱带与贫困之间的定量规律:变动率大的界面性气候与季节性约束强的种植业的矛盾;易变化的生态环境受到高人口增长率冲击和市场发育不足对生态脆弱带有重大影响等.  相似文献   

9.
山岳型旅游风景区生态脆弱性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就山岳型旅游风景区生态脆弱性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筛选建立了山岳型旅游风景区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了脆弱性评价标准体系,构建了山岳型旅游风景区生态脆弱度计算公式,并根据脆弱度值将山岳型旅游区划分成五个不同的脆弱级别.利用建立的评价方法对长白山旅游风景区生态脆弱性进行了案例研究,得出长白山旅游风景区为高度脆弱级旅游区.  相似文献   

10.
喀斯特环境生态脆弱性数量评价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以典型样地调查资料为依据,选择与喀斯特环境脆弱性紧密相关的6个因子构成评价指标体系,用欧氏距离公式建立了喀斯特环境生态脆弱度(SFD)计算模型。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了显性和隐性两大喀斯特类型中各指标的权重值。6个因子中,植被因子和岩石裸露率影响最大,权重最高。根据64个样地的脆弱度计算结果,对样地环境的生态脆弱性进行了评价。将其划分为5个等级,即微度(≤0.2)、轻度(0.21~0.4)、中度(0.41~0.60)、强度(0.61~0.80)和极强度(>0.80)。研究结果表明:地质背景是喀斯特环境脆弱性的根源,同等条件下,植被状态对其环境的脆弱程度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半湿润地区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在很大程度上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有关.文章首先分析了聊城市风沙区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现状,进而分析了水土流失的原因,针对聊城市风沙区自然环境特征以及开发利用现状,应采取生物、工程和农业技术三大措施并举的综合治理措施,使农业生态环境趋向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2.
沙漠化和石漠化是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生态建设所面临的两大根本性的地域环境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着重从形成因素、地理分布、动态变化、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探析,认为二者在某些成因上存在着相似性和治理措施方面存在可借鉴性,指出积极探索以沙治石和以石治沙的经验,对于促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探求榆林市防治荒漠化的可行性措施。方法采用实证和比较方法,以榆林荒漠化防治中的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为考察对象,并适当借鉴了有关国家区域性荒漠化防治的措施。结果榆林荒漠化防治中的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治理与开发的矛盾日益突出,群众性毁林开荒、政府行为的疲软和防治经费投入的不足。结论榆林荒漠化防治需要管理机制创新、投资机制创新和激励机制创新,榆林荒漠化防治的基本路径是创建综合生态系统机制。  相似文献   

14.
贵州石漠化的治理及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贵州客观上存在着生态与经济的双重贫困,石漠化现象严重。在石漠化治理过程中,必须以人为本,标本兼治,将生态环境治理与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结合起来。从政策制定,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引导和党政重视,部门集成服务等方面切实做好工作,实现双重贫困的有效治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通过查阅历史献和实地考察,对历史时期西北地区农业开发及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并以新疆和河西走廓为例,重点分析了历史时期由于对楼兰,河西走廓等区域的不合理开垦,利用以及对森林的滥伐等,造成对当地河流移徙,土地沙化等严重后果,为了吸取这一历史教训,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提出了在当今西北大开发中,应遵循自然规律,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6.
宋代的铜冶业发展成效显著,矿税量激增,产地扩大,新的炼铜法得到推广。由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带来的经营方式的不断变革对铜冶业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宋室南渡后,铜冶业走上了衰落的道路。其原因主要在于战乱、国土沦丧、政府对坑冶剥削的加重以及长期胡乱开采造成的环境恶化等。  相似文献   

17.
石漠化的概念及其内涵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石漠化是目前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笔通过对荒漠、荒漠化、沙漠化等相关概念的比较和现有石漠化内涵的归纳总结,在分析石漠化的形成原因、特点、区域和基质的基础上,认为石漠化属于荒漠化的范畴,是人为干扰与自然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石漠化特指在我国南方湿润地区,碳酸盐岩发育的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人为干扰造成植被持续退化乃至丧失,导致水土资源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基岩大面积裸露于地表(或砾石堆积)面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下的区域生态环境退化机制分析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以Landsat TM遥感影像数据和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在GIS空间统计功能的支持下,分阶段对松嫩沙地土地利用影响下的生态环境退化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近百年来特别是解放以后的50年里,土地利用的显著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利用方式,导致土地的盐碱化、沙化和草场退化严重,生态环境退化趋显著。这一结果对于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生态环境的恢复重建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西南岩溶山区石漠化成因及其生态恢复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岩溶地区石漠化日益严重,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石漠化形成和影响的因素主要有地质,气候,水文,植被和人类活动五个方面.作者从这五个方面分析了石漠化的产生及危害,并对此提出了其脆弱生态环境恢复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西南岩溶山区石漠化成因及其农业生态恢复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岩溶地区石漠化日益严重,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石漠化形成和影响的因素主要有地质、气候、水文、植被和人类活动五个方面.该文从这五个方面分析了石漠化的产生及危害,并针对此提出了其脆弱生态环境恢复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