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多巴胺是脑内关键的神经递质,它通过与多巴胺受体的作用及其下游的一系列反应来影响基因表达、神经调节和行为活动.在成年鸣禽中,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投射到X区、HVC和RA等鸣唱相关核团,释放多巴胺的量受一定社会情境的影响,从而表现出directed song和undirected song等不同鸣唱行为.获得斑胸草雀脑中多巴胺受体的表达情况,为与社会情境有关的鸣唱行为及其他和多巴胺相关的行为活动的神经机制探究提供了基础,并可促进行为学、电生理等方面的研究.我们发现D1受体在斑胸草雀脑中的分布与其mRNA的分布基本一致:在脑的绝大部分区域都有分布;主要鸣唱核团HVC和RA有表达,与其周围区域差异不明显;LMAN中表达量较少;DLM中的表达量较高,并与其周围区域差异明显.但是纹状体内的表达与其周围区域的差异性没有mRNA明显;GCT中的表达量较多,与周围区域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2.
对成年雄性斑胸草雀去势和埋置睾酮,改变体内雄激素水平.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雄激素对鸣唱系统NR2B蛋白表达的影响,探究雄激素在调节成年鸣禽鸣唱中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去势后,血浆雄激素水平显著降低,HVC、RA、LMAN核团中NR2B表达显著增加.相反,去势后埋置睾酮使体内雄激素水平比正常值显著增加,LMAN核团NR2B表达显著降低,在HVC和RA中也呈现下降趋势.实验结果提示:雄激素可以调节成年鸣禽鸣唱系统部分核团NR2B表达,可能引起成年鸣禽鸣唱和神经可塑性变化.  相似文献   

3.
鸣唱控制系统的高级发声中枢HVC(high vocal center)是发声运动通路和前端脑通路的始端,是发声行为的起始控制脑区,亦可接受听觉信号的输入及反馈,是鸣禽鸣唱调控最为重要的脑区.以往研究表明,雄激素及其代谢产物对鸣禽鸣唱控制有重要作用.去势显著改变鸣禽体内激素含量,进而影响鸣禽鸣曲稳定性,但其具体机制尚未阐明.我们运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法,在离体细胞水平研究了去势引起的雄激素水平降低对HVC不同神经元电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去势组与对照组相比,投射神经元HVCRA,HVCX膜输入电阻减小,膜时间常数降低,动作电位后超极化幅值升高及达到峰值时间延长,表明雄激素可以提高两类投射神经元的兴奋性. 综上所述,雄激素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HVC神经元的兴奋性,雄激素可增强HVC对发声运动通路(vocal motor pathway,VMP)的控制,抑制前端脑通路(anterior forebrain pathway,AFP)来实现维持鸣曲的稳定.  相似文献   

4.
鸣禽鸣啭学习与记忆机制的研究是当今神经科学领域的一个特色分支,近年来该研究迅猛发展.光声成像是一种新型无损脑功能成像技术.该文首次采用光声成像技术对鸣禽斑胸草雀脑进行研究,以期为揭示鸣禽鸣唱机制提供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正常和致聋不同时程的成年雄性白腰文鸟X区P物质的表达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发现:致聋后鸟的X区P物质表达量显著减少.X区是鸣禽鸣唱学习的重要核团,P物质也是一种重要的神经调质,提示X区P物质可能参与了鸣禽鸣唱可塑性的调节或鸣唱模式的维持.  相似文献   

6.
观察BK通道在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上的功能及数量发生变化时,对VSMC迁移速度的影响。用脂质体转染法使BK通道在VSMC上过表达,或用BK通道特异性阻断剂IBTX(iberiotoxin)阻断VSMC上BK通道的功能,在这两种情形下,观察VSMC迁移速度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当过表达BK通道于VSMC,与正常对照相比,其迁移速度明显减慢;反之,当BK通道功能被特异性阻断剂IBTX阻断后,VSMC的迁移速度明显加快。最后认为BK通道的表达水平与VSMC的迁移速度呈负相关,过表达BK通道抑制VSMC的迁移。  相似文献   

7.
鸣禽鸣唱和人类语言都是经过后天学习而获得的。幼鸟在学习鸣唱时先记住教习曲模板,再通过发声反馈比较自鸣曲和模板并调整发声输出,成年后同样需要听觉反馈来维持自鸣曲的特征和稳定。因此,鸣禽听觉系统和运动系统对刺激的感觉运动整合过程是非常重要的。近年研究发现,感觉期幼鸟编码记忆模板的过程需要NIf-HVC投射的参与,同时这一突触联系与维持成年鸣禽可塑性鸣曲空间特征和鸣曲节律至关重要,其中,NMDAR、AchR和NE可能参与调节NIf-HVC突触的效能。HVC类似于人类的Broca区,而NIf类似于人类的Spt区,因此研究NIf-HVC突触在神经环路中的作用有助于揭示人类这两个脑区在语言形成中潜在的功能,有利于探索发声过程相关的感觉运动信息整合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鸣禽的鸣唱控制系统已成为研究神经系统与学习、行为和发育相关的一个重要模型.鸣禽的鸣啭表现出一种复杂的学习过程.鸣禽学习鸣啭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感觉学习期,幼鸟必须听到成鸟的鸣啭,并形成鸣啭模板记忆;在感觉运动学习期,鸣禽通过听觉反馈与模板匹配逐步建立稳定的鸣啭.该文对近年来鸣禽鸣啭学习过程中的新生神经元及长时程增强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鸣禽多巴胺(DA)神经元主要分布于中脑腹侧被盖区-黑质体致密部(VTA-SNc复合体)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并分别发出纤维投射至鸣唱控制核团前脑纹状X区、弓状皮质栎核(RA)和高级发声中枢(HVC).近年研究表明,中脑向鸣唱控制核团中释放的DA可以调控鸣唱控制核团中神经元的活动,进而调节鸣禽的鸣唱行为.该文对近年来,多巴胺对鸣禽发声相关神经元活动的调控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成年鸣禽脑经常规颈动脉灌流固定,冰冻切片,TMB处理,光镜下观察。结果显示,鸣禽鸟脑内存在内源性过氧化物酶,主要分布在带核,中脑背外侧核,视顶盖,外膝体,上纹状体附属部,视峡核,中央和周转等处,脑桥与延髓亦有分布。  相似文献   

11.
为确定雄性鸣禽前脑发声控制核团体积的侧别差异,进而为一侧优势提供形态学依据,以东北常见鸣禽栗鹀(Emberiza rutila)成体为实验材料,采用冰冻连续冠状切片、焦油紫染色、图像分析等方法比较了雄性栗鹀左右侧发声控制核团的体积差异.结果表明:雄性栗鹀前脑发声控制核团的体积有明显的侧别差异,即左侧高级发声中枢(high vocal center,HVC)、古纹状体粗核(nucleus robust archistriatum,RA)、嗅叶X区(Xarea)的体积均比右侧的体积大,分别是右侧同名核团体积的1.14,1.30和1.1倍;而与鸣唱运动无关的核团,如位于延髓的螺旋内核(nucleus spitiformis medialis,SpM)则无明显的侧别差异.说明鸣禽鸣唱运动的高级控制中枢在形态学上存在明显的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2.
鸣禽类和非鸣禽类在鸣叫行为和发声核团等结构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为了全面地了解它们的生理特点及其差异,对鸣禽类的[蒙古]百灵、燕雀和非鸣禽类的雀鹰的主要生理常数进行了分析测定与比较。结果表明:三种鸟在体形上有明显的形态学差异,其食性不同,呼吸、体温、心率、血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值等生理常数指标有显著地差异(P<0.05~0.01).鸣禽类的心率较快,而且体形大的鸟、呼吸频率、心率都比体形小的鸟慢。此外、3种鸟的体温在一天内均呈周期性的变化,中午体温最高,晚上体温最低.  相似文献   

13.
通过运用相对特异的钙激活钾通道阻断剂蝎毒和蜂毒明肽分别阻断BK和SK通道,观察对损伤神经自发放电模式的影响,并将其与非特异性钾通道阻断剂四乙基铵的作用进行比较,以揭示参与调节放电节律的钙激活钾离子通道的亚型.结果显示,蝎毒和蜂毒明肽均可以使放电节律呈现分岔转迁.这些结果提示在坐骨神经的损伤区表达有BK与SK通道,并可能参与调控损伤区神经纤维的自发放电.  相似文献   

14.
性激素在调节鸣禽鸣唱稳定性方面发挥关键作用.通过去势观察成年雄性斑胸草雀鸣曲变化.去势手术之后,去势组雄性斑胸草雀血浆中睾酮水平降低,衡量鸣曲稳定性的几个参数发生改变,即鸣曲相似度降低,熵值升高,基频、调频的变异系数增大.提示雄激素有助于稳定鸣禽的鸣曲结构.  相似文献   

15.
雄性鸣禽的鸣转行为能诱发ZENK在相关脑区的表达,但鸣转方式(求偶性鸣转或非求偶性鸣转)的不同会导致ZENK基因活性的差异,鸟脑内ZENK基因的研究,为深入探讨动物行为与脑活动这间的相关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运用解剖学技术对斑胸草雀的左右侧鸣肌进行解剖,并对其进行测量.结果表明,斑胸草雀有2对外鸣肌和4对内鸣肌.两侧鸣肌质量差异显著,右侧较重.两侧NX IIts的直径差异显著,右侧较粗.在形态学上验证了鸣肌和NX IIts的右侧优势.初步分析了鸣肌各部分的结构及功能,为进一步研究鸣肌在鸣禽鸣唱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7.
对成年雄性斑胸草雀听觉剥夺引起鸣曲声谱结构和音节参数的变化进行分析,利用焦油紫染色等方法,检测了听觉剥夺对LMAN核团平均面积、体积和核团内的细胞面密度的影响。成年雄性斑胸草雀致聋后14 d,声谱结构出现畸变,音节的熵值和熵值变异数均发生显著变化,表明斑胸草雀成年后稳定的鸣曲需要听觉反馈来维持,失去听觉导致致聋鸟变成聋哑鸟。同时LMAN核团的平均面积和体积有明显减小的趋势,LMAN核团内的细胞面密度下降,说明了致聋导致鸣唱行为的畸变,可能与致聋所导致其脑内发声学习通路中的输出核团-LMAN核团退化有关,该结果为探究LMAN核团在鸣禽发声系统中的功能和揭示致聋后聋哑变化可能的机理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动物先天性免疫系统是病原入侵后遇到的第一道防线,而防御素是先天性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鸟类是传染性病原的重要宿主,其防御素基因的解析有助于阐明鸟类先天性免疫系统的防御机制.然而,有关鸟类防御素基因的研究却鲜见报道.本文解析了红腹锦鸡(鸡形目)和画眉(雀形目)两物种的95和177 kb的防御素基因家族,并结合已有的家鸡(鸡形目)和珍珠鸟(雀形目)防御素基因进行了比较基因组分析,发现鸟类防御素的基因组结构存在世系特异性;鸡形目的红腹锦鸡和家鸡的防御素基因较少,但雀形目的画眉和珍珠鸟的防御素基因却显著膨胀.进一步的组织特异性表达结果表明,雀形目中被特异复制的防御素基因主要表达在上下呼吸道、舌头和脾脏,有助于降低鸣禽呼吸系统的疾病易感性.而且,特异性膨胀的防御素基因特异地在鸣禽的呼吸系统表达,提示防御素基因的膨胀与其鸣唱这一生物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19.
鸣禽的鸣叫行为具有明显雄雌差异,一些鸣禽只有雄性可以鸣叫,而雌性却不能,这种行为上的差异是由中枢神经系统的双态性所决定的,鸣禽鸣转系统性别分化的方式与经典的性别分化方式不同,雌激素起重要作用,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介绍了脑性别分化与鸣叫行为的若干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20.
探索神经科学(广义即脑)的奥秘,是当代科学所面临的最重大课题之一,随着近20年种经科学的急剧发展,人类对脑的认识进入了取得重要突玻性成果的前夜,本文试图对新生神经元在鸣禽成体脑的产生、迁移和分化机理的研究情况作一简要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